文/王晓跃 韩红章
随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无论是国际话语权还是国际影响力都在不断增长,这为我国对外传播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与此同时,我国国际传播仍存在不足,无论是中美贸易战还是“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存在着对外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做好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力和公信力,就成为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关键。而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是讲好中国故事,沟通中外的重要保障。
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依然面临着复杂局面,在国内,不同利益群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容易导致舆论场的割裂;在国际,依然面临着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中国威胁论等声音不绝于耳。因此,在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上,需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较强的舆论敏感性。
1.高度政治性。党的新闻事业也是人民的新闻事业,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局势,需要培养一批具有高度政治性和使命感的人才,时刻坚持正确导向。具有高度政治性意味着需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样才能站稳立场,对外传播才不至于偏离航向。针对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对我国一些对外政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一些负面信息的歪曲和放大,也需要对外传播人才以高度的政治性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2.舆论敏感性。新时期,在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国际上依然散布着中国威胁论的舆论,并将中国威胁论从传统的军事威胁扩展到如网络威胁、粮食威胁、气候威胁、环境威胁等众多领域。此外,近年来“中国崩溃论”“中国崛起论”等相继出现,呈现出炒作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立体化、内容复杂化等特征,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打舆论战的方式,抑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这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因此,需要培养一批对国际舆论具有高度敏感性的人才,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理解国际舆论走向,为我国对外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新时期,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要想进一步加强我国媒体的国际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引导能力,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就需要培养具有跨文化思维、跨区域思维的人才,同时还要针对我国当前对外传播战略方针培养专项人才,为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助力。
1.培养具有跨文化思维的人才。对外传播是指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其他国家传播信息的过程,因而对外传播的受众基本上都是他国国民。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对外传播的受众群也越来越大,不同受众群体之间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不同,同一传播策略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中进行传播,必然会遭遇“文化折扣”,即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传播而存在的传播效力递减的现象。因此,要消除对外传播中广泛存在的“文化折扣”,就需要传播者具有跨文化意识。因而,在对外传播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对不同文化的通识教育,了解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
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在培养跨国、跨文化传播人才上就进行了诸多探索。学校以“汇聚全球精英,传播中国智慧”为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传播竞争与合作的“传媒全球公民”,为传媒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贡献力量。学校开设了国际传播、媒介与全球化专业、国际广播电视等专业,结合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培养深入了解各国国情,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规则的外向型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
同时,在学生的实践层面,需要尽可能将学生以公派的方式派送到目标国家进行短期或者长期的居住生活,从外部人视角转为内部人视角,理解目标国的文化习俗。这样,在对外传播的策略设计上,才能实现以受众的视角设计对外传播策略,最大程度减轻由文化不同而导致的传播效力递减问题,消除文化折扣现象,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为此,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还设置了从“第三大洲国际传媒实践计划”到“国际影像丝绸之路”的各种项目,引导学生通过比对国内外环境,加深对国际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解,通过国际文化参访来引导学生对前沿艺术技术进行探索,丰富了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直观感知。
2.培养具有跨区域意识的人才。我国幅员辽阔,具有广阔的国界线和众多邻国,在新时期对外传播过程中,增强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为对外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伴随着周边传播这一研究领域的兴起,以中国为传播重心,面向周边国家进行辐射的传播人才培养也具有了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我国在对外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不同地区高校的地理位置优势,针对不同区域培养专门的传播人才。例如,2016年,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就与云南师范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人才培训中心,培养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培训中心以长期学历教育和短期在职培训两种方式,开展南亚、东南亚国家媒体工作人员短期非学历新闻专业培训,以及包括南亚、东南亚华文媒体在内的媒体及文化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认识中国,了解云南”短期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并面向南亚、东南亚招收国际文化传播专业的本科留学生,开展南亚、东南亚小语种的编辑、翻译等方面的合作以及相关培训。2018年,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了“国际新闻传播学院”,致力于培养中国—南亚、东南亚国家双语新闻传播人才。该学院由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共建,力图把学院建设成为立足云南、辐射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新闻传播学院,为区域国际传播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3.以重大战略为契机,实现人才的项目化。当前,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这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倡议和理念的提出,能够为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但在对外传播这些理念的过程中,依然遇到了一些阻力。如一些西方国家将“一带一路”当作中国的“新殖民主义”策略,认为中国在走“强国必霸”的老路,质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和效力。如何消除西方质疑,提升其对外传播的有效性,让国外受众更深刻理解这一倡议,为其进一步推动创造良好条件,就成为当前对外传播的重点。为此,可以以这类倡议和战略为契机,以高校教育为重点,以职业培养为辅助,培养一批专门从事重大战略对外传播的人才,实现对外传播人才培养的专门化和项目化。一方面,就高等院校而言,在招生培养的过程中,可以为专门项目留足招生名额,从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培养阶段进行连续性培养,既让项目内的学生能够从事对外传播的实践工作,又能让项目内的学生从事对外传播的研究工作,以此实现打通教学和实践。例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就是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标志性成果,也是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的具体措施。该校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和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三方在深圳合作举办的一所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不仅招收中国学生,还招收俄罗斯、中亚和东欧地区的留学生,承担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项目。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为契机,还可以吸引部分国外学生来中国学习,在长期的实践中实现对外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 例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就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开设了“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项目,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来学习,学校还安排学生到中国各地学习考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风土人情等,加深其对中国的理解,以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
新时期,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全”媒体的概念,为当前的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做好对外传播人才培养工作,也需要适应新时期全媒体发展的实际条件,培养全媒体人才,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优势,提升对外传播人才培养的立体性和实用性。
1.掌握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规律。在当前的对外传播中,传统媒体依然是对外传播的中坚力量。由国家力量主办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在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依然占据优势地位。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媒体,依然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沟通中外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培养对外传播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以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主流的对外媒体为依托,培养一批懂得传统媒体运作规律、传播规律的人才,以此守住主流媒体阵地。
2.掌握新兴媒体运作与传播规律。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更加重视对新兴媒体、全媒体的利用。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培养一批懂得新兴媒体运营规律、传播规律的人才,还需要提升其新兴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如今,无论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VR、AR、H5传感器在新闻生产中的广泛利用,都为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在高校课堂教学阶段,就将新兴媒体技术纳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掌握新兴媒体理论知识,而且能参与到新兴媒体传播的具体实践中来。就对外传播而言,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在国内外新兴媒体平台上运作新兴媒体产品,针对国外受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等,以充分了解这类平台的运作规律和传播规律,提升对外传播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开通相关平台,进行日常运营维护,以此作为学生考核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