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 杰
沟通(Communication)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任何形式的沟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总存在信息的传递方(传播者)和信息的接受方(受众)两极,传媒沟通中传播者和受众这两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沟通的两极又完全独立,彼此不能决定对方,且各为自变量,这使沟通的两极都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沟通效果及结果,这就是传媒沟通的“双重偶然性”。《鬼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专门研究“说人献谋,谈判沟通”的纵横家经典文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应对沟通“双重偶然性”困境的思想与技巧,值得对其进一步发掘研究。
传媒沟通过程中传递信息和理解信息的媒介可以是声音、语言、文字、符号、动作、表情、颜色以及其他有象征性意义的事物,传媒沟通的载体可以是纸质报刊、书籍,可以是有线(无线)广播(电视),也可以是固定(移动)牌栏(屏幕)等。传媒沟通中信息发送方传递什么信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接收破译信息的另一方理解到的是什么。只有信息发送方知道而接收方也知道(沟通开放区)的沟通才算成功;信息发送方知道而信息接收方不知道(沟通隐藏区)和信息发送方不知道而信息接收方知道(沟通盲点区)以及信息发送方和信息接收方都不知道(沟通未知区)的沟通都不能算沟通成功。信息发送方自己的原则底线不清,对信息接收方需求状态不明,信息传播载体和媒介选择不当,信息加载量速不匹配,以及信息传递和理解任意一方态度与方法不佳等,都可能增加传媒沟通的双重偶然性,造成信息空传或信息理解错漏,难以达到沟通效果。
1.“牧人先定”原则。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传递信息的形式、渠道和载体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沟通中信息和符号承载的“意义”。《鬼谷子》在《反应》篇中说:“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沟通中作为信息源的发送方必须先确定自己的立场,确定自己的态度和倾向性,确立自己的原则底线,明白自己的利益、需求与目的,这就是“牧人先定”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在沟通中坚定而清晰地传递自己的意图,并影响受众的价值和判断,进而影响其情绪和行为。沟通中的传播者如果自己的立场原则和目的都不清晰,还想要实现影响他人、转化他人、驾驭他人的目的,是“忘情失道”。因此,《鬼谷子》指出“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如何在沟通中坚持和实现“牧人先定”呢?《鬼谷子》认为:“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反应》)”这就要求传播者首先要对自己的使命和任务有清醒认知,沟通中要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的价值导向。《鬼谷子》说:“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本经阴符七术·养志》)”在“养志安己”后再行“忤合”之道去影响、转化和驾驭对方:“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忤合》)”
2.“同频共振”原则。由于传播者和受众对信息的掌握和理解是不对称的,如果双方出发点不同、关注点不同、联结点不同,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沟通结果。《鬼谷子》在《内楗》篇中指出:“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如何破解这种困境呢?《鬼谷子》认为:“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这就是说要坚持“同频共振”原则,找到沟通双方真实有效的“内楗”,这样就可以“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内楗》)”通过构建起沟通双方共同的语言、意义、符号体系,可以降低沟通过程中存在的双重偶然性。
因此,构建双方共同的语言、意义、符号体系很重要。韩非在《说难》中也指出进谋说人的难处在于“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因为“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如何实现“同频共振”?《鬼谷子》在《摩篇》中探讨了可能的途径和渠道:“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因为处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人是有共性的,人们受到相同的文化熏陶,一般有着类似的欲望和需求,有着大致相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通过有针对性地精研细判的“摩”,是可以达到“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反应》)”的沟通效果的。
3.“因人而异”原则。《鬼谷子》认为:“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忤合》)”基于这个判断,沟通不能因循守旧千人一面,必须重视由于“世变”“事变”和“人变”等因素对沟通双方情感、利益、态度等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沟通双方的持续动态变化。面对沟通的双重偶然性,只有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才能以变应变,确保信息精准传递,达到沟通效果。因为“仁人轻货,不可诱之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对此,北齐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在论及沟通中如何提高沟通效果时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这说明颜之推也注意到沟通中的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是否“亲近”,其中一方是否对另一方“佩服”,沟通双方的“共情”度会直接影响到沟通的结果与效果。
《鬼谷子》还探讨了如何“因人而异”进行沟通,如据沟通对象的身份而异:“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谋篇》)”;据沟通对象的禀赋和地位不同而异:“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据沟通双方的心理距离和关系不同而异:“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鬼谷子》认为通过审时度势:“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坚持因人而异又采用“故因事而裁之”的策略,就能降低沟通的双重偶然性,提高沟通双方达成共情共识的可能。
4.“双方立场”原则。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如果沟通“信息源”和“信息宿”两极的情绪和情感是疏离的,甚至相互敌对和憎恨,双重偶然性就会大大提升。《鬼谷子》认为在沟通中有一个基本常识,即“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为了降低沟通中的双重偶然性,沟通者必须在坚持己方立场的同时想尽办法探明沟通对象的感受、利益和原则立场,并坚持“双方立场”原则,这样就可以形成晕轮效应,实现沟通中的“爱屋及乌”。如何探知沟通对象的真实感受、利益和原则立场呢?《鬼谷子》认为,首先是“反躬自省”,先从自己的个性中发现带有共同性的地方,因为个性之中一定蕴含着普遍性。“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其次就是用锦上添花或雪上加霜“揣情”技:“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揣情》)。”
沟通中要坚持“双方立场”原则,就要改变沟通双方僵化的二维平面对立关系,通过视角和立场的“升维”,找到化解沟通中横在两极之间的“卡点”和“堵点”,从全新的高度和角度“俯瞰”沟通两极的原则、利益和立场关系,“存异求同”,实现《鬼谷子》提出的“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符言》)”的沟通状态,达到“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忤合》)”的沟通效果。
1.适应新媒体环境,坚持“牧人先定”原则,提升沟通效能。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所有人都在向所有人传播信息,这意味着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信息的单方面控制和垄断不再可能,传媒沟通不能再着眼于传播内容的“有没有”,而应着眼于沟通速度的“快不快”和沟通风格的“妙不妙”。尽管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来源不可控,但媒体发布出来的信息“新闻性”却是可以选择和“制造”的。因而需要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在庞杂的信息场中识别和筛选出能对沟通对象的经验、常识、情感和价值观形成冲击的“新闻性信息”,再基于“牧人先定”原则将这些信息处理为符合自身定位和风格的内容,进行巧妙表达和传播。以“牧人先定”原则收集、处理、传播信息,能最大程度上有效回应受众关切,满足传受众多层面感受和需求,形成共情,赢得人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牧人先定”的传媒沟通原则可以“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趣”,显得灵动变化,让人喜闻乐见,不犯《鬼谷子》说的“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的五种沟通误区,因为“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权篇》)”。
2.整合各种信息形态,兼顾双方立场,提升传媒沟通效能。随着5G和IPV6等新科技的推广应用,世界万物互联,时空变圆将成为现实。传媒沟通的语言、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形态均可以被重新整合运用,传统纸质媒体、模拟信号媒体和数字化媒体形态相互隔离的局面将会被打乱,各种媒体形态将因为万物互联,时空变圆而融合在一起。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可以实现“色、声、香、味、触、法”的“全息化”实时传递与接收。在这种环境下,媒体沟通中信息的丰富性、完整性和如实感得以保证,传播者和受众能形成共同的“信息场域”,由于沟通双方处于共同的“信息场域”,就能够有效克服沟通中的信息衰减和信息过滤,实现双方的“感同身受”,兼顾“双方立场”,降低沟通双方存在的双重偶然性。
3.善用最新科学技术,追求同频共振,提升传媒沟通效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IPV6等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完善,使传媒能够对传播对象进行精准画像,对传播对象的需求精准归类,对传播对象的位置精准定位。这为传媒沟通最大限度实现“同频共振”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新媒体技术不仅让媒体能够将“发生了什么”准确地传递给沟通对象,还能帮助媒体预判“可能发生什么”,甚至告诉沟通对象“怎么办”,这大大满足了沟通对象的好奇心和依赖心。媒体沟通通过“菜单化”和“定制化”的方式来传播信息,可以让不同的受众“恰到好处”和“如己所愿”地接收到自己关心和需要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媒体沟通还能“善解人意”,发现受众自己都没有完全意识到的资讯需求,向其传递“唤醒性的资讯”,实现《鬼谷子》说的“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谋篇》)”,让受众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说服”自己,将媒体作为自己的知音,实现媒体与沟通对象的同频共振,提升媒体沟通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