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到“稳定”:从民众视角看北平解放前后的物价变动
——以《建国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2019-12-17 00:49
安徽史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建国物价储蓄

丁 芮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北平是一个消费城市,而不是生产城市。在这样的城市,物价问题向来是严重的问题。”[注]《张友渔副市长在北平各界代表会议上 关于北平市半年来财经工作补充报告摘要》,《人民日报》1949年8月16日,第4版。1949年1月31日北平[注]1949年9月27日“北平”改为“北京”,本文内容此日期前用北平,此日期后用北京。和平解放后,共产党政权为安定民生、建立政府秩序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金融,二是粮、煤供应和物价”[注]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355页。,这两件事最终都指向民众最关心的物价问题。在国史研究中,“只有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中,才能写出共和国历史的全貌”。[注]杨凤城:《关于国史研究的视野问题》,《光明日报》2001年7月10日,第B3版。但关于北平解放前后的物价问题,研究者多依据官方史料,重视共产党政权采取的平抑物价政策,而较少关注这些政策对民众的实际影响。笔者最近发现一部《建国日记》[注]喻世长著、王金昌整理:《建国日记》,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喻世长(1916—1999)是我国著名民族语言学家,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音韵学研究。已出版的《建国日记》为其日记1948—1951年部分。喻世长的社会知名度不高,但在语言学界有一定的声望,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多年,有机会接触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知名人士,所以他的日记不仅可对官方文献、报刊、回忆录等进行补充,与知名人士的日记相对照,还蕴含更为普遍性的信息。1948年元旦后,喻世长经历了短暂的失业,同年4月1日入职北京大学,在文科研究所语音乐律实验室上班,担任助教,1950年6月转入中国科学院工作。,作者用详尽的文笔,记载了北平解放之初共产党政权平抑物价措施对民众的影响,为认识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真实的分析案例。故本文以该日记为基础,结合官方史料,从社会民众的视角来看北平解放之初共产党政权安定民生、稳定物价政策的实施,以及共产党政权城市经济治理能力,进而理解共产党如何在短时间内稳定政权的问题。

一、北平解放前物价高涨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济,其特点是官商勾结,投机倒把,也就是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压榨广大的劳动人民,阻碍正当工商业的发展,以致货币流星似的贬值,物价野马式的上升。”[注]王敬:《平市物价与反奸商斗争》,《人民日报》1949年9月11日,第4版。普通民众从每日必须的粮、油、米、面价格中最真切地感受到了货币贬值、物价高涨的巨大压力。

1948年2月春节,物价猛涨,4月份上升略缓,接着又是5月和6月的大涨。[注]《新中国若干物价专题史料》编写组:《新中国若干物价专题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13、12页。北平市民喻世长每日都在担心如何应对高涨的物价。1948年元月3日,兵船面粉涨到115万法币1袋[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8,122、130,136,163,165、167,168,15,38、92、99、102,169、179,217、218,185,259页。,而在1947年12月10日该面粉价格为五六十万法币。[注]《蒋区人民都叹“活不起”了 一斤白面要两三万元》,《人民日报》1947年12月25日,第1版。1948年6月1日,面粉每袋为340万法币,20日已涨到每袋820万法币。[注]《蒋区各大城市物价六月下旬暴涨情况》,《人民日报》1948年7月18日,第 2版。物价涨势迅猛,喻世长在日记中记载:“一个礼拜,物价没止休地跳!跳!跳!……我对着这受物价狂风吹迷了的市民,我在默祷‘你们快好了!’我自己早已甚至疯狂了。”[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8,122、130,136,163,165、167,168,15,38、92、99、102,169、179,217、218,185,259页。

原本就涨得很快的物价,至1948年7月31日,受报上币制改革消息的刺激,又“都涨了”。随后几天,物价更是涨的离谱。8月中旬,面粉比元旦期间涨价150倍左右。[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8,122、130,136,163,165、167,168,15,38、92、99、102,169、179,217、218,185,259页。显然,在国民党政府币制改革讨论阶段,民众就对其丧失了信心。物价上涨难以控制,法币完全破产,1948年8月20日,国民党当局被迫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限制物价。[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03—804页。

喻世长非常关注金圆券的发行,发行金圆券当日,他在日记中记载了兑换比率:“新币合法币300万元。金、银、美金、金合200元,银2元,美金4元”,并评价其“完全是投降黑市”,而“最关心的公务员待遇,也没提高多少,顶多能买一袋面。同样豪门丝毫未受打击”。当日晚报上的“物价落一点”,而美元的价格“还没太落”。[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8,122、130,136,163,165、167,168,15,38、92、99、102,169、179,217、218,185,259页。

金圆券发行的“最初半个月里,大部分地区的物价确曾平稳下来”。但到9月份中秋节前夕,物价已明显回涨。同时,币制改革实行的限价政策也造成了商家囤积惜售的后果。“当涨价时,物价虽涨,但当时还不过是‘贵’与‘贱’的问题,待存货卖光后,物价纵令不涨,接踵而来的却是‘有’与‘无’的问题。”[注]《新中国若干物价专题史料》编写组:《新中国若干物价专题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13、12页。9月29日,喻世长中午去东来顺吃饭,“人挤得不堪,竟等了一个小时,原因是政府限制物价,但是大家都不卖了”。油盐店门口也贴着“本日制油售清”的字样。[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8,122、130,136,163,165、167,168,15,38、92、99、102,169、179,217、218,185,259页。北平“各商店对于货物都是不愿卖”,货物都不卖了,市场上的粮价“又贵的惊人”,至10月初,已比1月前涨了1倍。[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8,122、130,136,163,165、167,168,15,38、92、99、102,169、179,217、218,185,259页。币制改革的结果就是“全国各地成了真空了,谁也买不到日用品”。[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8,122、130,136,163,165、167,168,15,38、92、99、102,169、179,217、218,185,259页。

北平解放前,喻世长多靠买卖银元“防法币贬值”。[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8,122、130,136,163,165、167,168,15,38、92、99、102,169、179,217、218,185,259页。从其日记可知,买卖银元几乎为喻世长每日必做之事。[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8,122、130,136,163,165、167,168,15,38、92、99、102,169、179,217、218,185,259页。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严禁买卖银元,但新发行的金圆券迅速贬值,物价涨得厉害,普通民众私底下买卖银元更加普遍,喻世长在日记中感慨:“政府不承认黑市,可是买什么不得黑市呢?”[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8,122、130,136,163,165、167,168,15,38、92、99、102,169、179,217、218,185,259页。1948年12月5日,面粉为180元1袋,12月21日,已涨到600元1袋了。[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8,122、130,136,163,165、167,168,15,38、92、99、102,169、179,217、218,185,259页。喻世长每日都对“明天的物价,怀着恐惧”。[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8,122、130,136,163,165、167,168,15,38、92、99、102,169、179,217、218,185,259页。有统计称,“北平批发物价指数如以1948年8月19日为100,1949年1月则为9710。”1949年阴历年关时,“数日间竟涨了三、五倍,涨风之猛烈,殆为空前所未有”。[注]《新中国若干物价专题史料》编写组:《新中国若干物价专题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13、12页。物价不停地上涨,到1949年1月30日解放军入城接管的前一天,北平物价已经“高的出奇”了。[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8,122、130,136,163,165、167,168,15,38、92、99、102,169、179,217、218,185,259页。

喻世长密切关注时局的发展,痛恨“内战”、痛恨“这个不合理的社会”,自认自己“在变态病重生活”。[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通过切身体会,喻世长判断国民党报纸、电台传出的消息是“谣言”、“假话”,国民党政权提出的和平谈判是“作态”。[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对于“把人民害到如此”的战争罪魁,喻世长更是“恨死”,并在日记里控诉:“我早已不能忍耐了,两个罪魁,我夜里想,此后该把他们的名字写到痰盂与尿罐之上,永久受着唾骂,不顾百姓血肉!”[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亲身感受到国民党政权期间的物价飞涨、政治腐败,对于时局,喻世长抱有一种“必胜的信心”。[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1949年元旦喻世长在日记中悲愤地写到:“忍受着苦难,希望有一个‘变’,今天居然变了——当然是人民的血液流的够多了”![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

二、北平解放后四次物价波动

“物价问题是全国人民所迫切关心的”[注]《战胜财政困难,争取物价稳定!》,《人民日报》1949年12月4日,第1版。,也是稳定经济、巩固政权的基础。北平解放前,军管会首先肃清北平郊区周围的金圆券,“以澄清金融市场,平稳物价”。[注]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第1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解放之初,由于国民党政权对经济的破坏尚未恢复,以及市“财经部门工作人员经验较少、对情况掌握不足、物资调运不灵活和奸商的投机倒把”等原因[注]王敬:《北京市一年来的稳定物价工作》,《人民日报》1950年1月24日,第4版。,北京物价发生了4次大的波动。

解放后,北大给教职工核定了薪水,喻世长1949年3月5日第一次领薪水,得了将近6000元人民券,在物价平稳的情况下,自认为“数目核定得不小”。[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4月初,在连续发了几次粮后,喻世长的吃饭问题有所好转,开始考虑接老家的母亲和妹妹来京。[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但由于华北地区春旱少雨,青黄不接,附近城市的粮价相继提高,形成北平粮食倒流,粮源停滞。从4月下旬,物价便由粗粮带头,开始波动。[注]王敬:《北京市一年来的稳定物价工作》,《人民日报》1950年1月24日,第4版。物价上涨,喻世长收拾房子的计划不能实现,接母亲和妹妹来京的计划暂时搁置。5月下旬,物价转稳后,喻世长便把母亲和两个妹妹接到北平。[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薪水发放正常,使喻世长感觉“暂时不愁穷”了。[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

7月10日京沪通车后,集中在沪宁的游资,大量北流;而平、津两地煤、铁、碱面、大豆、植物油等南运上海,天津纱布又大量北运东北,于是工业品带头上涨,布、煤也都上涨。同时,由于7月下旬阴雨连绵,运平的粮食锐减,粮价又趋上升。[注]王敬:《北京市一年来的稳定物价工作》,《人民日报》1950年1月24日,第4版。这次“较过去为甚,各货价格平均上涨了一倍半左右”。[注]《严厉取缔投机活动保持物价平稳!》,《人民日报》1949年7月29,日,第1版。7月24日,喻世长就感到“油盐等物都贵了”。7月31日,忘记给二妹交学费20斤小米。8月1日,米价猛涨,“要一倍还多”,下午1点的时候,学费小米价由75元涨到116元,5点的时候,已经涨到190元1斤了。[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8月2日,米价涨到了210元1斤。为给妹妹交学费,喻世长不得不把存的纸烟、肥皂、火柴、袜子、皮包等卖掉,最终凑了4200元给妹妹交学费。[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物价涨,喻世长的饮食“越来越粗粮当先”,还得借钱买菜。[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

8月上旬后,物价转趋平稳。与此同时,文管会将各大学教职员、工警薪给标准重新改订。[注]《文管会合理改订薪额 制定大学教职员工警薪给标准》,《人民日报》1949年5月6日,第2版。北大执行新标准,喻世长是助教,薪金核定为每月566斤。[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工资采取实物计算的办法,保障工薪人员“每月按物价指数领到工资”。[注]《北京各界人民欢呼物价稳定 投机商人受当头棒喝》,《人民日报》1950年4月14日,第1版。8月中旬到10月中旬,北京物价保持了2个月的平稳状态。9月底领薪水,因为米价落了,按物价领薪,喻世长少得了1000多元。[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

10月上旬,由于华北产棉区和灾区缺粮,粮价带头上涨;绥远解放后,棉布的需要量增加,又引起纱布上涨。因此,北京物价自10月7日起,又有新的波动。到10月28日,因防鼠疫,京绥线交通封锁,商人乘机囤积居奇,造成“粮荒”,引起群众心理恐慌,争购煤粮,形成11月11、12两日物价上涨的高峰。10日伏地小米每斤440元,12日竟涨到800元;10日门煤甲块每吨价8.1万元,13日竟涨到16.5万元。[注]王敬:《北京市一年来的稳定物价工作》,《人民日报》1950年1月24日,第4版。物价上涨,合作社的米面迅速被买光,喻世长买不起肉,只得吃玉米面、吃素。他在日记中记载道:“为了百物涨价,我心中发慌”。[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181、169、87,114、173、238,242、245,113,237、238,283,304,321、346,361,381、385、386,387,390、393,380,433,472、474页。在多种平抑措施下,11月底物价开始全面回落。[注]王敬:《北京市一年来的稳定物价工作》,《人民日报》1950年1月24日,第4版。

1950年春节期间,少数商家又乘机抬高物价,白面由每斤2400元涨到2800元,小米由每斤1400元涨到2000元。国营零售公司2月19日(农历初三)开始营业后,低价售卖,粮价很快差不多回到春节前。[注]《京零售公司开始营业 春节中奸商哄抬物价现均已回跌》,《人民日报》1950年2月21日,第4版。这次小幅的物价波动,喻世长日记中没有记载,推测应是对其生活影响不大。

三、民众关切的稳定物价措施

物价波动是新政权建立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副产物”。[注]《战胜财政困难,争取物价稳定!》,《人民日报》1949年12月4日,第1版。作为普通民众的喻世长对共产党政权抱有信心,也认为物价波动是“解放过程中不可免的现象”。[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5,263、266,269、271、270,271页。针对北京的这4次物价波动,共产党政权“采取物资力量和行政力量互相配合,取缔投机、稳定物价的方针”[注]王敬:《北京市一年来的稳定物价工作》,《人民日报》1950年1月24日,第4版。,保障民众生活,其中人民券信用、合作社、折实储蓄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尤为民众所关切。

(一)稳定人民券

在解放过程中,共产党政权在所到之地,“必须迅速发行保护经济发展和保护人民利益的人民票,来代替这已被人民所抛弃的‘金元券’”。[注]薛暮桥:《论金银外币管理》,《人民日报》1949年5月19日,第4版。北平解放后,1949年2月2日军管会发布《伪金圆券兑换办法》,自布告之日起,金圆券暂准继续流通20天,工人、学生、独立劳动者、工厂职员、学校教职员、城市贫民,可享受优待比价,每人兑换金圆券500元。[注]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第1卷,第133—135、152、153、154页。

《伪金圆券兑换办法》发布之后,人民券很快就在民众中间得到流通。2月4日,是优待兑换的首日,喻世长向朋友借钱就是借的人民券,9日,北大发薪,喻世长第一次领到了人民券。[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5,263、266,269、271、270,271页。作为北大职工,喻世长可享受优惠兑换,他积极地把金圆券兑换成人民券,15日是优待兑换的最后一日,他还“操心”家人兑换了没有。[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5,263、266,269、271、270,271页。整个兑换期间,享受优待兑换人口约100万(全市人口约235万)。[注]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第1卷,第133—135、152、153、154页。由于此次兑换规定的优待比值(1∶3)和普通比价(1∶10)差额太大[注]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355、347、347页。,有人暗中收买金圆券,因而在后几天发生了黑市(1∶8),使金融有些波动。[注]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第1卷,第133—135、152、153、154页。习惯了赚取物品差价的喻世长也以“十比四买的金圆,然后一比三兑换人民券,赚了两千元”。[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85,263、266,269、271、270,271页。

在北平,“保有银元者多系中等之户,内有不少是教职员、自由职业者与熟练工人、小市民”。[注]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355、347、347页。北平解放之初,共产党政权忙于接管,一时还没有力量查禁倒卖银元之事。[注]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北京的黎明》,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227页。在兑换金圆券期间,“银元仍在市面继续流通”[注]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355、347、347页。,银元的流通,“影响物价金融甚大”,共产党政权在金圆券兑换结束后开始“集中力量打击银元,以便使人民币完全统治市场”。[注]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第1卷,第133—135、152、153、154页。

在政府的取缔下,银元流通和买卖到4月份基本上肃清。[注]《以银元计价的现象在平市场已初步肃清》,《人民日报》1949年4月5日,第2版。兑换金圆券,取缔金银黑市,打垮了多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奠定了人民币的信用,稳定了金融市场。[注]王敬:《北京市一年来的稳定物价工作》,《人民日报》1950年1月24日,第4版。喻世长从1949年2月4日开始使用人民券,之后家庭所有收入、开支皆是人民券,其日记中再未出现买卖银元的记载,而在此之前,买卖银元以换取差价基本上为其每日必做之事。这充分证明,北平解放后,在短时间内,人民券在广大民众中的流通程度和信任度都很高。共产党政权“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统一货币,发行人民券,使货币制度更简单,更便利于物价稳定、物资交流、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注]《一年来敌我地区的货币和物价》,《人民日报》1949年1月13日,第1版。,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普遍欢迎。

(二)成立合作社

在打击银元流通、稳定人民券信用的同时,共产党政权还大力发展城市中的供销合作事业,将大量的物资直接分配给广大消费者,保证城市民众所需生活资料的供给,使投机资本无活动余地,物价趋于平稳。[注]杨波:《平津物价波动的分析》,《人民日报》1949年5月19日,第4版。北平解放之初,市政府鼓励“恢复原有合作社,使在折合工薪实物发给薪工之原则下,马上转入消费,吸入合作社,不使其流入市场”。[注]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346页。

解放前的北平,每个较大的公营企业、工厂差不多都有合作社组织。解放后,对旧合作社的处理原则是:“原有的股金,退还给工人(厂方的退给厂方)。”[注]林晰:《两个月来的北平职工消费合作社》,《人民日报》1949年4月29日,第2版。北大解放前有教职员合作社、工警合作社和学生合作社,“但是组织不健全,入股也没有限制,教职员合作社实际上则为少数大股东所把持,因此,它们并没有彻底达成减少中间剥削的任务”。[注]江风:《一个旧合作社的改造》,《人民日报》1949年8月11日,第5版。喻世长也从合作社购买肥皂之类的零碎品[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33,387、388,398,313、314、451,491,478、501、517、543,387页。,但粮食主要还是要从市场上购买,旧合作社并不能保证喻世长的基本生活。

解放后,北大教职员工认为,“旧的合作社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有加以改造的必要”,遂筹备建立新社,1949年8月3日,北大合作社正式通告召股。[注]江风:《一个旧合作社的改造》,《人民日报》1949年8月11日,第5版。喻世长对新合作社非常期待,新社开股当天忘记通知文科研究所,他专门打电话,要了合作社的申请书。第二天,喻世长就到“合作社去入股”了,并把旧合作社退股一并存入社中。[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33,387、388,398,313、314、451,491,478、501、517、543,387页。新合作社受到北大职工的广泛欢迎,开股一周内入股人数达2000人。北大合作社8月中旬开始营业,供应物资包括食粮、油盐、日用品及文具等,物品由北平市供销合作总社购买,可低于批发价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注]江风:《一个旧合作社的改造》,《人民日报》1949年8月11日,第5版。因为价格低,“大家抢着买合作社的米面”,如8月18日下午喻世长去,只买到面,米已卖没了。[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33,387、388,398,313、314、451,491,478、501、517、543,387页。合作社规定每人限定一股,教职员的家属也可入一股。结婚后,喻世长想去合作社加妻子屯的一股被拒,因为合作社规章不允许在校学生入股,此时屯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33,387、388,398,313、314、451,491,478、501、517、543,387页。有时喻世长还从北大合作社买便宜的粮食给姑姑。[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33,387、388,398,313、314、451,491,478、501、517、543,387页。

到1949年8月初,北平各公营企业、机关、学校和通过各行业工会在市区各重点街道,分别成立了消费合作社。合作社在国营贸易公司协助和配合之下,卖了大量低于市价的粮食和日用品给全体社员,充分保障了他们的消费需要,以免受中间商人的剥削,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注]陈庆楣:《本市合作社开办五个月 社员达十八万 省钱亿五千万》,《人民日报》1949年8月4日,第 5版。在业务经营上,主要是供应社员粮食,适当保证了工人及其家属生活不受市场物价波动的影响。粮食公司则按低于批发价4%的价格售予合作社。[注]林晰:《两个月来的北平职工消费合作社》,《人民日报》1949年4月29日,第2版。6月份开始,北平市合作总社把供给日用品和供给食粮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注]《平市职工合作社发展迅速 社员增至十六万余 低价售粮千万斤社员省钱五千六百万》,《人民日报》1949年6月13日,第2版。北大建立新合作社较晚,营业时就供应较多种类商品,除了供应基本的米、面、油外,还供应日常用品。喻世长从合作社购买过酱油、牛肉、精盐、花生、肥皂、布料等。[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33,387、388,398,313、314、451,491,478、501、517、543,387页。

生活用品的物价直接关系人民的生活。通过合作社等机构,供应日用必需品,基本上保证了北京人民的生活。[注]萧涤生、王敬:《保障了北平人民生活 北平贸易公司半年来供应工作概况》,《人民日报》1949年9月12日,第4版。在解放之初4次物价波动期间,各合作社大量供应社员粮食,“社员未受物价波动影响”。合作社的粮价,从1949年4月至10月,平均低于市价14.24%。在11月11、12两天物价波动高峰时,合作社价则低于市价60%以上。其他日用品价格,平均都低于市价20%左右。社员普遍反映:“有了合作社,生活便有了靠山。”[注]《北京市各合作社大量供应社员粮食 二十七万余社员未受物价波动影响》,《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8日,第1版。喻世长有了稳定的薪水,又入了新合作社,有了基本的物品供应,感觉生活“不用愁了”。[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333,387、388,398,313、314、451,491,478、501、517、543,387页。

(三)开办折实储蓄

折实储蓄的实行也是解放之初稳定物价的一个重要举措,其出发点在于“保障储户避免物价波动的影响”。[注]宇:《平市人民银行折实储蓄 上月存户达一千三宇》,《人民日报》1949年5月3日,第2版。人民银行北平分行储蓄部1949年4月1日开办折实储蓄。折实储蓄是以通粉1斤,玉米面1斤,五福布1尺三种定量的物价为1标准实物单位,每日挂牌公布。[注]《人民银行储蓄部今日开业》,《人民日报》1949年4月1日,第2版。“折实储蓄不但能促进节约,减少浪费,且可使存户避免物价波动及其他意外事件的影响。”[注]沈建民:《对人民银行折实储蓄的一点意见》,《人民日报》1949年4月1日,第2版。

折实储蓄时,存款人将货币存入银行后,银行即将所存货币数量按当时“标准实物单位”价格折成若干“标准实物单位”。期满提款时,银行则按存入时的“标准实物单位”数量,以及提款时之“标准实物单位”价格折成货币偿付,此外还按折实存款的类别及时间长短,以存入时的货币数量计算付息。这样广大存款户不但可以获得一般的存款利息,而且可以免受物价上涨中货币贬值的损失,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物价上涨引起的储户存款损失,由银行承担,从而保证了民众的实际购买力。物价上涨时,国家银行为平稳物价,大量吸收社会游资,停止向外贷放。这样银行虽受损失,但换来物价的恢复、平稳。[注]程人杰:《谈谈折实储蓄存款》,《人民日报》1949年6月2日,第4版。

折实储蓄创办后,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劳动人民的欢迎与赞许,各地机关、工厂、学校的职工以及广大人民,纷纷节出余资进行储蓄,尤其是石家庄、北平、天津三地,储存发展较快。北平自4月1日至4月底,1个月时间收到存款2650万余元。[注]程人杰:《谈谈折实储蓄存款》,《人民日报》1949年6月2日,第4版。由于储蓄业务的开展,单靠银行满足不了民众的需要,合作社也开办针对社员的折实储蓄。[注]《消费合作社 京市普遍发展 适当的保证了工人及劳动市民的实物工资,解决了生活上主要的问题》,《光明日报》1949年11月14,第4版。

折实储蓄在北京受市民欢迎的情况,可从喻世长日记的记载中得到证实。如1949年11月21日,喻世长去给屯存折实储蓄,到了储蓄部,“人挤得要命”;[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482,495,523,541,495、500、522,560页。12月5日,给屯存了3个单位,“又等了半天”;[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482,495,523,541,495、500、522,560页。1950年1月4日,“到储蓄部等半小时才存上一个折实单位”。[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482,495,523,541,495、500、522,560页。有时下午5点领了薪水,他也要把钱存了折实才放心。[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482,495,523,541,495、500、522,560页。喻世长把手中的余钱都存了折实储蓄,根据家庭需要随时支取,购买生活必需品。他不仅自己把钱存成折实单位,还积极帮屯、屯的姐姐和同事等进行折实储蓄。[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482,495,523,541,495、500、522,560页。北平解放前,喻世长最常用的保值媒介是银元,解放后,折实储蓄保证了储户存款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他最常用的保值手段就变成了折实储蓄。存折实成为喻世长每日必做之事,他在日记中记载:“去存那每日一次的折实”。[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482,495,523,541,495、500、522,560页。

四、民众感受到的物价稳定

解放之初,共产党政权为安定民生,在维持金融、稳定物价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1950年3月,物价日趋稳定。[注]王静然:《物价稳定本币信用日高 全国各地存款激增 四月底余额较二月底增加两倍多》,《人民日报》1950年5月17日,第2版。共产党政权以保障民众生活为前提所实施的各项经济措施,与国民党政权时期的经济措施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最为明显,在物价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物价稳定之前,北京市场长期都处在物资相对缺少、商品供不应求的状态中。1950年3月开始了大转变,各商品市场普遍呈现出供过于求或供求渐趋相应的情况。粮食是物价的主要标准,当它的价格便宜时,其他商品价格就跟着下跌。[注]《人民政府供应必需品 北平市场迅速稳定 老区群众积极运输粮煤 帮助新区人民站得起来》,《人民日报》1949年2月23日,第1版。以民众生活必需的食粮来说,3月份上市量增多,销售量却减少了。其重要原因是:在合作社、国营商业大量售货,物价转向平稳的情况下,商人开始改变囤货的情况,使得这一时期北京粮价稍低于保定、张家口等地。[注]近宇、贺笠:《统一财经工作发生显著效果 京沪物价开始稳定》,《人民日报》1950年 4月10日,第1版。这一点,民众的感受最直接。3月29日,喻世长到东四买米、面,已感觉“比合作社的贱”。[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587,598,597、598,603,610,87,609页。因为“物价在落”,喻世长按小米价折合的薪水“数目一天比一天减”,4月中旬领的薪水少好几万。[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587,598,597、598,603,610,87,609页。

其次,储蓄方式的变化。解放之初,由于长期通货膨胀,民众不愿进行货币储蓄,欢迎折实储蓄。北平分行从1949年8月开始办理货币储蓄,但“一向很少有人过问”,到1950年3月情况发生了变化,折实储蓄储户开始减少,货币储蓄开户骤然增加。这是由于“物价稳定,人民币的信用愈益稳固了。十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物价波动之苦而形成的‘轻货币,重实物’的畸形心理,在许多新的事实面前开始扭转过来。”[注]近宇、贺笠:《统一财经工作发生显著效果 京沪物价开始稳定》,《人民日报》1950年 4月10日,第1版。民众对物价平稳反应迅速,喻世长在4月12日、13日两天就在考虑如何把钱“改存到银行的事”。[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587,598,597、598,603,610,87,609页。为适应物价情况,满足民众需求,人民银行及时开办“定活两便”和“保本保值”等储存业务,借“两便”(定期之利,活期之便)、“双保”(取时物价涨,折实付本息,物价落,货币付本息)的办法,增加存户的信心。[注]王静然:《人民储蓄事业的成长》,《人民日报》1950年10月7日,第5版。“许多原有折实储蓄存款现也纷纷要求转为‘保本保值’存款。”[注]《折实储蓄 可转保本保值也可提前支取》,《人民日报》1950年4月26日,第4版。喻世长也紧跟行情,在1950年4月20日去银行办了存款,但他关注的折实零存整付、定活两便都要等上半小时或20分钟[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587,598,597、598,603,610,87,609页。,可见该项存款“极受市民欢迎”。[注]《折实储蓄 可转保本保值也可提前支取》,《人民日报》1950年4月26日,第4版。4月29日,喻世长又把近5个月和屯一起存的折实单位提出来,存到银行10万块。[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587,598,597、598,603,610,87,609页。

余 论

共产党政权通过调节货币流通,严格管理金银外币,成立合作社,举办折实储蓄等,结束了长期的通货膨胀,从1950年3月份开始,北京物价“呈现初步平稳”。物价平稳“巨大的转变,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他们已看出这是中国经济建设新局面的开端。”[注]近宇、贺笠:《统一财经工作发生显著效果 京沪物价开始稳定》,《人民日报》1950年 4月10日,第1版。解放前深受物价高涨痛苦,感觉“丝毫没有生活的情趣”[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587,598,597、598,603,610,87,609页。的喻世长也从物价稳定的新形势中焕发了生活的激情。1950年4月,喻世长把经济情形盘算了一下,当月薪水,加上之前存的14个折实单位,把欠债还清,余钱不再存购大量物品,而是存到银行里。他自己感慨到:“经济情形就很乐观了……在这物价稳定的新时代里,我个人也能自给自足了……人是花木,钱是水,有了钱就有精神,我不欠债,就有精神了。”。[注]喻世长:《建国日记》,第587,598,597、598,603,610,87,609页。

早在北平解放之前,叶剑英就指出:“我们进城后,一切政策之实施,工作人员的言论行动与负责人之讲话,皆与人民对我党的认识息息相关。他们(外国记者)把北平当作共产党能否统治全国、能否管理城市及工商业的测验。”[注]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第1卷,第31页。北平解放后,共产党政权采取多种措施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生活,并从中提升了自己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的能力。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结束,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关系到民众生活,更关系到新生政权的巩固。通过与民众生活最为相关的物价稳定措施,广大民众认识到“人民政府在财政经济的措施上,要为人民打算”,“人民政府是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注]左宗纶:《再谈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人民日报》 1950年2月2日,第5版。物价稳定是民众生活的基础,广大民众在改善生活的同时,势必增强对共产党政权的心理认同感,使整个社会心态发生有利于共产党统治的转变。喻世长日记详尽的细节记载和微观的事例呈现出来的历史真实,比笼统地归纳更生动、更丰富,使后人看待这段历史时增加了在场感,也为理解为什么共产党在短时间内稳定政权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猜你喜欢
建国物价储蓄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建国通宝”钱考辨
黄建国小小说欣赏
鸟人鸟语
人生是一种储蓄
“坚苦卓绝的登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