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和BBC分别是中国和英国当前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其新闻观点往往代表了政府的态度,也蕴含了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上的差异。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家形象的确立,“中国声音”变得越发鲜明和有力,给西方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在一些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中发挥了与西方国际化媒体同样的作用。所以,对比分析国内媒体和传统国际化媒体新闻报道的差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2018年10月,法国巴黎街头爆发了以反对高昂的燃油价格和过重的税收负担为目的的民粹主义基层革命。这次示威抗议活动持续了超过6个月的时间,参与人数超过30万人。由于极端分子的参与,使示威人群与政府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双方采取武力接触,仅在巴黎地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30亿欧元,是法国50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暴乱。这次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美国、加拿大以及大量的欧洲国家境内爆发了相似的示威活动。国际主流媒体对此次事件进行了长期跟踪报道。
新闻报道是对一系列新闻事件的客观和真实的记录和传播。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隐含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的内容。对这种隐含信息的把握和理解对还原新闻事件的真相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选择利用框架分析和批评性语篇分析对新华社和BBC关于法国巴黎黄马甲运动的报道以揭示两者在不同立场对此次事件的态度和理解。选择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原因是媒体不仅仅是通过文字和图像描述现实,它还会赋予特定事物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对社会文化的构建具有建设性作用。而框架分析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结合可以检验在社会和政治形势下,如何通过新闻语篇表达对国际事件的态度。
框架分析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方法,重点是将新闻文本概念转化为能够通过经验理解的中介元素:语法、修辞、词汇等。框架分析强调的是在解释新闻的过程中如何建立框架以及如何解释框架。而批评性语篇分析同样可以通过新闻事件和报道与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结构结合,通过特定内容理解隐含的信息。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清晰地展现两家媒体对法国巴黎黄马甲运动的描述方式、态度和立场的差异性。
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是在法国巴黎黄马甲运动爆发后一个月内两家媒体分别对此次事件的5篇新闻报道。从描述性的角度来看,两家媒体最显著的差异是词汇的选择。福勒认为语言往往不是中立的,而是一个高度建设性的中介。
首先,在对事件参与者的描述上。新华社主要使用了“Protesters”和“Man”定义黄色马甲示威者的身份。这两个词语更加倾向于中立,以较为客观的态度进行描述。使用“Man”一词模糊示威者身份的特殊性,弱化对他们的差别性描述既保障了示威者的权利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示威者冲动的情绪。而在BBC的报道中,一度出现了“monster”等具有强烈情感态度的词汇使得BBC的报道更为沉重。这体现了英国在这次事件的立场更加偏向于参与者或者受害者。同为欧洲国家,这次事件必定会给英国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BBC报道的态度。
其次,在动词的选择上,两家媒体具有相似性。新华社在报道中主要使用了“threaten”“set off” “threw”等词汇。BBC也使用了大量具有相同性质的词,例如“riot”“burn”等。这些词一致描绘出事件现场的混乱与危险。但是,BBCnews的新闻报道中不仅仅体现出这一点。在一些报道中出现了“sympathise”和“solve”等词,这些词带有一定的安慰和鼓励的情感,表明了BBC希望给读者营造出积极关注事态发展,并关怀遇难者的氛围,也侧面谴责了极端分子的恶行。
此外,新闻语篇中使用转述引语能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客观性。在所选的5篇新闻中,两家媒体都使用了大量的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但是,两者所体现出的立场和态度有很大的差别。本文将新华社的21条引用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突出表现事态的紧迫。例如“内政部长克里斯托弗·卡斯塔纳称警方与法国城市蒙面青年团伙发生暴力事件后,共有135人受伤。此外,许多车辆遭到焚烧,商店遭到粉碎和洗劫”。第二类是突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对措施。例如,“Police responded with tear gas, stun grenades and water cannon to disperse the crowd that used barriers to form barricades,according to French Interior Minister Christophe Castaner.”。这两种类型看似是对事件的客观报道,但实际上通过多篇报道连续的描述起到了一种强调作用。放大了参与者的暴行以及警察的正义之举。而在BBCnews的报道中,大量的引用涉及到了“radical elements”“nationalist”“unsanctioned protests”。这些词语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他们的出现是为了维护西方所提倡的民主。在西方价值观中,游行示威活动是积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这一点是不能打破的。
从解释的角度来看,最后比较的元素是新闻的角度和重点。新闻角度的分析,从表面上看,是观察新闻工作者报道某一事件的方向和焦点,实际上反映了新闻工作者对具体事件的认知和选择。新闻角度反映了新闻是如何被媒体机构构建和呈现的。具体来说,新华社的5篇新闻突出的是事件本身,即对事件发生的场景和状况进行客观的描述。新华社选择的立场更加中立,从事件的第三方进行描述和评论,并积极地塑造和平的氛围。而BBCnews与前者有很大的差别。由于“against a rise in fuel taxes”而引起的抗议活动,混入了“ radical elements”变 成 了 一 场“riot”,最终可能造成“French economic disaster”。从这个结构可以发现,BBCnews侧重于报道由事件而引申出的信息。这些报道回答了“悲剧为什么产生”“谁造成了悲剧”以及“这悲剧会有什么影响” 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记者通过词汇选择、角度选择等语言策略将立场、态度和一贯理念嵌入到新闻语篇中。新华社从更加积极的角度来构建新闻故事,以安抚和说服公众。而BBC扮演了事件的参与者和评论家的角色,造成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法国黄马甲运动对欧洲的冲击与影响远远大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