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反贫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9-12-16 08:18唐艳霞
宁夏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共产党宣言

唐艳霞

摘要:《共产党宣言》中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困问题及其根源的揭露与批判,又有对工人阶级如何进行反贫困的未来思考。新时代,我们要以《共产党宣言》中的反贫困思想为指导,始终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共产党的人民公仆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摆脱贫困意识,以及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反贫困思想;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9)06-028-007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的纲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主要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史料学、传播学、翻译学、法学等不同视角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大量的解读,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学界对《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反贫困思想的挖掘相对较少。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站在最广大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深刻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贫困问题。其中,既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困问题及其根源的揭露与批判,又有对工人阶级如何进行反贫困的未来思考,是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贫困问题的奠基之作。当前,我国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愈来愈近,扶贫开发工作也已进入到了脱贫攻坚的最后紧要关头。为了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这部经典著作,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反贫困思想,以此指导我国反贫困实践,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及其根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广大工人阶级在物质和精神上遭遇了双重贫困。随着资本向全球的扩张,贫困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逐渐蔓延到了全世界。一部分社会主义者虽然看到了工人阶级面临的贫困问题,并对他们的贫困遭遇表示同情,但是没有察觉到工人阶级遭遇贫穷问题背后的根源。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还深入挖掘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困问题的根源。

1.《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

第一,从贫困的主体来看,广大工人阶级遭受贫困。在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P401)资产阶级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拥有者,“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1](P412)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剥削导致工人生活举步维艰。在工厂里,由于资本家的剥削,工人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的却是“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1](P407)由于资本主义生产中机器、女工和童工的使用,工人越来越受到机器的排挤和同行的竞争,变得日益廉价。正如马克思谈到“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1](P409)。当工厂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后,“马上就有资产阶级中的另外一部分人——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向他们扑来”。[1](P408) 因此,在遭受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剥削后,除了贫困,工人一无所有。

第二,从贫困的类型来看,工人阶级在物质和精神上遭遇了双重贫困。一方面,广大工人遭遇了严重的物质匮乏。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微薄的工资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由于生活资料的缺乏,饥荒和疾病肆虐于工人中间。在经济危机期间,生产过剩促使资本家开始大规模的裁员,由于失业问题,工人甚至完全丧失这份微薄的工资,家庭生活陷入极其贫困的境地。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精神贫困问题。首先,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下,资本家把工人視为劳动工具,而不是别的什么。在工人身上,作为人的丰富性丧失了。“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1](P415) 其次,利己主义吞噬了社会的道德风尚,拜金主义侵袭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本该温情脉脉的友爱关系,都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在工作中,人们原先为上帝工作的职业尊崇感和使命感逐渐消失了。在社交中,“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1](P403)当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染上了拜金主义的弊病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们的精神贫困问题。

第三,从贫困范围来看,贫困从国内蔓延到了国外。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来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农村成为贫困的集聚地。随着手工业在城市的兴起,为了维持生计,大量的农村人纷纷涌向城市,城市成为社会财富和人口的集中地。相反,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农村,农村人口日益变少,致使农村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资本的增殖速度。从世界范围来看,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东方国家成为贫困的集聚地。资本一经产生,势必要追逐最大利益。一定意义上,资本主义国内市场是有限的。为了不断开拓商品销售市场,掠夺更多的社会财富,资本“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P404)。通过改良生产工具和交通运输条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一切偏远地区的野蛮民族都席卷到资本主义生产文明中,使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由于这些国家的民族工业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加上小农经济的瓦解,这些东方国家变得越来越贫困。

2.《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困问题的根源

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困问题的经济根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从资本家那里获得的工资极其低下,只能勉强维持工人生命的再生产,并不能在完整意义上满足工人家庭生活的基本需要。这都要归结于资本主义社会确立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在私有制下,社会生产资料是被资产阶级统治联盟所占有,并非被无产阶级所占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是按资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有利于资本家攫取工人的利益,实现资本家利益的最大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1](P412)社会财富集聚在私人手里,就是由社会上的少数资产阶级所掌握和分配。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确立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少数资本家成为了社会财富的拥有者,而大多数劳动者成为贫困的拥有者。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困问题的政治根源。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实质,“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物的委员会罢了”[1](P402)。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资产阶级统治者以维护资本家的利益作为一切统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资产阶级统治者是资本家的利益代言人,而不是工人阶级的利益代言人。资本家逐利的本性促使他采取一切手段来实现资本的增殖。不言而喻,由于资本家的过度压榨和投机等行为引发的贫困、饥饿、疾病和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资产阶级统治者会选择视而不见。从维护资本家私人的利益出发,资产阶级政权会极力帮助资本家为实现资本增殖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相反,他们不会将哪怕极少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方面。因此,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治背景下,工人阶级必然处于贫困状况。

资产阶级统治者对广大劳动者精神生活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困问题的文化根源。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P420)。当资本家建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时,他们也在极力地构建起符合自己统治利益的话语权,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为资本主义的剥削统治摇旗呐喊。他们企图通过思想灌输将自己的统治意识渗透到工人阶级的头脑中,宣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一切社会所共有的永恒真理,如自由和正义等,宣称资本主义制度是最符合正义、自由的制度,是尽善尽美的制度。在资产阶级统治者那里,正是资本家才使工人的生活有了一份保障,对此,工人应该对资本家心怀感恩,应该安于自身所处的贫困现状。在这种资本主义话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工人阶级自身的话语权或是被挤兑,或是被扼杀。

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反贫困的未来思考

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及其根源的之后,围绕着工人阶级如何进行反贫困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实际出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反贫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消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加强无产阶级教育以及号召全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的联合等不同角度入手,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谋划了工人阶级摆脱贫困的路径选择。

1.《共产党宣言》中反贫困的最终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摆脱物质贫困,提高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工人阶级摆脱贫困的目标之一,但绝非最终目的。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追求的崇高理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致力于反贫困的最终目的。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422),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首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异化劳动已成为历史陈迹,工人不会逃离瘟疫一般逃离劳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为工人创造了充满贫困与不幸的悲惨世界,而为资本家创造充满富裕与舒适的幸福世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工人阶级彻底打破强加在自身身上异化劳动的枷锁,使自由自觉的劳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成为人的本质属性被劳动者完全占有。在这样的劳动中,人的发展不再是片面的发展,而是自由全面的发展。其次,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意味着全社会要建立自由联合体。资本主义社会无法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能保障资本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在自由联合体内,由于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所有人在生产资料面前处于平等地位,人人平等参与劳动,按照公平正义原则分配劳动成果,不存在谁剥削谁的问题。可见,自由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石,人类社会只有建立自由联合体,才能确保每个人能够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2.《共产党宣言》中摆脱贫困问题的路径选择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活资料的匮乏是工人阶级物质贫困的主要体现。工人阶级摆脱贫困需要稳固的物质基础,而这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只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才能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物质文化产品满足工人阶级的需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相辅相成,二者统一于工人阶级摆脱贫困的斗争实践。起初,资本主义社会起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创造了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大的生产力。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变得日益狭窄,无法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工人阶级要想摆脱贫困,必须彻底消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生产关系,彻底解放社会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新道路。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必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P421)。

第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由工人阶级发起的从摧毁机器设备到举行罢工的一系列反贫困运动,都被资产阶级残酷地镇压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到面对强大的敌人,必须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换言之,工人阶级必须坚持共产党人的领导,才能取得反贫困斗争的胜利。紧接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共产党掌握反贫困运动的领导权源于其自身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表现为:首先,为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是共产党人最坚定的信念。共产党人的利益和整个无产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P413),而且“无产阶级在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P413)。其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共产党人最具有先进性。理论方面,共产党人掌握无产阶级反贫困运动的条件、发展进程和一般结果,掌握了无产阶级反贫困运动的规律。实践方面,共产党人不会妥协于任何势力,不会出卖无产阶级的利益。

第三,消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私有制是无产阶级贫困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最为集中、最为完备的体现,而剥削又进一步加剧了私有制的充分发展。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的而又最完备的表现”[1](P414)。因此,共产党人的使命在于废除私有制,彻底消除产生贫困的经济制度根源。在摧毁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废除私有制之后,无产阶级将建立全新的符合最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在全社会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确保了所有人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关系,而生产资料私有制下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将不复存在。

第四,加强无产阶级教育。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思想控制是导致工人阶级精神贫困的思想文化根源。因此,共产党人要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观念做到有破有立,以便于无产阶级教育彻底摆脱资产阶级统治观念的影响。一方面,无产阶级要敢于破除传统观念。共产党人既要让共产主义革命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进行最彻底的决裂,与此同时,也要让共产主义革命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另一方面,在全社会确立无产阶级教育。在共产主义新社会要“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1](P422)只有不断加强无产阶级的教育,无产阶级才会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自身价值,才会有彻底的思想觉悟和政治勇气来摆脱精神的贫困,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第五,全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的联合。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的了”[1](P404)。但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所有的古老国家都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谈到,“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1](P404)因此,一些民族国家为了维持生存,被迫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一经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民族国家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由剥削带来的社会贫困问题。伴随资本的魔爪伸向全世界,剥削和贫困在全世界范围开始蔓延,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纷纷流入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在此背景下,贫困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能够解决的难题,而是摆在全世界无产阶级面前的重要难题。不言而喻,国内的无产阶级要想彻底的摆脱贫困,他们必须积极主动寻求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才会集中更大的力量和智慧,从而取得反贫困伟大斗争的胜利。因此,在《共产党宣言》的末尾,马克思和恩格斯极力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P435)

三、《共产党宣言》中反贫困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在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下,资本肆意攫取利益的过程中社会绝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而我国贫困群众所处的时代,是在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相对贫困问题涌现的时代。尽管产生贫困问题的时代场域发生了转换,但是,《共产党宣言》中的反贫困思想历经时代的洗涤显得熠熠生辉。近年来,我国的反贫困实践取得了杰出的成绩,平均每年有将近1 000万人口脱贫,但是,在实际扶贫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偏重物质帮扶,忽视精神脱贫、基层党组织弱化等问题。对此,我们更有必要重温《共产党宣言》这部经典著作,系统挖掘其中蕴含的反贫困思想,这对当前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P405)但是,资产阶级占有了社会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的拥有者,广大无产阶级并没有真正地占有社会生产力,沦落为社会上的贫困者。这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以资本家为中心的发展,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愈来愈近,我国还有3 000万贫困人口亟待脱贫。以《共产党宣言》中的反贫困思想为启迪,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方面,我国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目前我国面临的贫困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起的社会问题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我国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国家始终要将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利益的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其中,发展为了人民,意味着要从维护好和实现好人民群众最具体、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谋求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发展依靠人民,意味着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发展能够集中民智和反映民意;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意味着发展的结果不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化,而是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总之,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我国必将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2. 强化共产党的人民公仆意识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411)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由资产阶级政党发起的社会运动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政黨发起的社会运动是为广大群众谋利益的运动,自始至终,无产阶级政党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广大工人阶级必须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工人阶级取得反贫困斗争胜利的政治保证。

作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中。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这个政治任务中,全国各地的扶贫干部是脱贫攻坚工作中连接中央和地方、党和群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他们担负着传达和贯彻落实党中央扶贫精神、扶贫任务,肩负着带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伟大使命。近年来,我国扶贫实践提高了广大基层扶贫干部的人民公仆意识,强化了扶贫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锻炼了扶贫干部服务基层的能力。但是,也存在极个别基层干部截取扶贫资金、拿走贫苦人民救民稻草的问题。腐败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扶贫实践的发展,还损害了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广大基层干部的思想理论修养,强化其人民公仆意识。关于思想理论修养方面,基层扶贫干部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强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武器装备,增进对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认同感,从而在艰难复杂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保持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关于加强扶贫干部的人民公仆意识方面,在实际扶贫工作中,基层扶贫干部不仅要做好对人民公仆角色的准确定位,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还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坚持从贫困群众中来,到贫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到精准考核涉及到的内容纷繁复杂,这些工作的落实都需要基层扶贫干部以“绣花般”的功夫,深入到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仔细了解贫困原因,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扶贫措施,保证我国扶贫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可见,没有共产党的人民公仆意识和初心,是无法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

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摆脱贫困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内,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摆脱贫困的最终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主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长期的物质积累,也离不开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善与精神生活的富足。

贫困意识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发展的制约因素。比起物质贫困,我国部分贫困地区精神贫困的问题更为突出。这主要表现在扶贫过程中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除此之外,在扶贫实践中,部分扶贫干部偏重于物质帮扶,对贫困户思想教育严重不足,这导致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物质生活改善了,但精神面貌依旧落后的问题。因此,要彻底地拔掉贫困地区的贫根,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培育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党和国家必须要加强贫困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扶志、扶智理念贯彻落实到扶贫工作的全过程。一方面,基层干部要做好贫困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扶贫政策宣传到位。从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上力求创新,用一种通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使普通百姓能够理解到自身脱贫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意义,增强贫困户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认同和响应,促使贫困户积极寻求发展机遇,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的持续性脱贫。另一方面,党和国家注重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教育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通过不断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党和国家要确保优质教学资源向贫困地区的倾斜,推动教学方式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不仅有助于扭转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还有助于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在贫困地区生根发芽。

4. 努力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世界市场纵深发展,经济全球化愈发明显。正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割和对立日益消失。”[1](P419)经济全球化使以往孤立的历史局限被逐渐地打破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当今时代,贫困问题是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道重要难题,联合国将反贫困列入其千年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世界人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对《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在全球化时代加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以消除贫困思想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和国家不仅立足于我国国情,积极解决我国贫困问题,也立足于世界,同世界人民凝聚共识、同舟共济,为推动建设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和全世界人民一道摆脱贫困,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它是由所有参与国家基于平等地位进行共商共建共享的组织,意味着每一个参与的落后国家都拥有谋求发展、摆脱贫困的机会,而不是被某些超级大国操纵下谋取私利的工具。目前,我国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与世界人民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样态之一。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国,我国要积极主动承担大国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尽力帮助沿线的贫困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经济文化,使落后国家搭载我国经济发展的“便车”,促进落后国家摆脱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從而为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份力量,推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共产党宣言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地方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