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2019-12-16 01:42赵春燕王佳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金融创新科技创新苏州

赵春燕 王佳

摘要: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进步、逐渐提升,持续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农业问题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和结构性过剩共存,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高新区通安镇、相城区阳澄湖镇和常熟虞山镇为主要调研区域,通过深度访谈及分析,揭示了苏州市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苏州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农业产业链;科技创新;金融创新;苏州

中图分类号: F302.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9-0029-05

收稿日期:2018-06-30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SJD630123)。

作者简介:赵春燕(1963—),女,江苏苏州人,教授,主要从事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研究。E-mail:zhaocy@siit.edu.cn。

通信作者:王 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研究。E-mail:wangj@siit.edu.cn。

“十二五”时期,江苏省苏州市已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44个,总面积达到7.06万hm2,江苏省苏州市于2015年2月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常熟市农业改革的着力点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的改革。太仓市农业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太仓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苏州市高新区在2017年5月发布了《2017年富民强村工作意见》,围绕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城乡生态环境4个方面展开。昆山市农业改革的着力点是对新型农业主体的扶持、对现有耕地资源进行保护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2018年苏州市一号文件提出,要探索现代农业苏州特色发展路径,推行绿色环保生产,提升农业生态功能;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调整优化苏州市农业供给侧改革;拓展农业全产业链,增强农业的富民功能。

1 现状调研与分析

1.1 调研内容及方法

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17年7月1日至8月10日对江苏省苏州市相关政府、企业、合作社、协会、电子商务平臺等进行了调研,深度访谈了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高新区通安镇、相城区阳澄湖镇和常熟市虞山镇。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供给侧端有效问卷177份,需求侧端问卷214份(表1),同时对苏州市区域的20位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人员进行了访谈与调研(表2)。分别从农业供给侧端、农业需求侧端2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1.2 供给侧端调研结果

供给侧端调研主要围绕9个问题,回收有效问卷177份,调研对象涉及农产品生产、政府部门、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农产品流通渠道、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与农产品生产相关的人员。调研结果如表3所示。

1.3 需求侧端调研结果

需求侧端主要围绕6个问题进行了调研,回收有效问卷214份,调研对象涉及苏州市范围内各个层次的消费者,调研结果见表4。

2 调研结论

苏州市正在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金融创新、绿色品牌创新、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商业模式、发展休闲农业来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从调研情况看,目前苏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存在以下问题。

2.1 农业专业性人才缺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渠道不畅

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保证绿色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与不断支持,更需要大量的人才。农业专业人才的不足,将会影响改革的推进速度。从调研情况看,农村科技推广、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农业专业人才都储备不足,人才的不足将制约农业的发展,也会影响苏州市农业改革的推进速度。

2.2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不足,科技资金的配置不合理

从实地访谈及调研问卷统计数据看,笔者深切感受到苏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的力度与农业发达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高新区各镇(街道)农服中心(农业办公室、水利站、农产品质量监督站等)工作人数总和才71人,吴中区金庭镇农服中心只有15人,1个人服务1个村,远远满足不了苏州市各区的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相关层面的预算额也较低,比如高新区通安镇2017年的农业科技相关层面的预算仅80万元,很难覆盖到整个通安镇的农业技术支持与职业农民培训。苏州市农业改革的关键着力点是农业科技的改革,只有通过提高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次数与培训水平,才能给苏州农业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2.3 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农业产业融合急需机制创新

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理想目标是生产者的销售渠道和销售者的供货渠道保持动态平衡,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农产品价格的降低、市场的稳定,使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共赢。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经营主体起着主要的作用,决定着产业融合的深度,但是从对苏州市农业相关企业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到:大部分龙头企业经营内容单一,仅是单纯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农产品销售企业,在产业融合中没有凸显作为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对调研数据分析可知,很多企业都在尝试产业融合,但又受制于现有的条件,比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涉及财政、税收、土地、科技、农业、旅游、商务、工商等多个部门,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及产业融合的总体规划都影响着产业融合的进程,因此,产业融合急需机制创新。

2.4 农业产业链过短,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不成熟

受访者认为,农业产业链过短是苏州市农业供给端最为突出的问题,农产品产业链过短也是导致产销不对接、一二三产业不融合的主要原因。而农业产业链涉及农产品的产前生产资料准备、产前预测、生产、产品流通、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从全产业链高度来延长产业链,通过对农业产业链横向与纵向的有机整合,不仅可以提高苏州市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农业改革。尽管苏州市的农村电商、农村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已经初具规模,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引导并已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是苏州市缺乏像浙江省衢州市的“乡村淘”、遂昌县“赶街网”这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商平台,也缺乏浙江舟山海岛民宿、安吉灵峰山谷民宿这类个性化住宿场所,因此,苏州市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仍是不成熟、不均衡的。

2.5 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足

苏太猪从种苗培育到商品猪饲养、猪肉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整个环节实现了标准化,苏太企业成为国家级苏太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近几年,苏州市采用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手段生产阳澄湖大闸蟹,规范化的管理手段确保了所生产的大闸蟹的品质,阳澄湖大闸蟹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苏州市也正在尝试建立东西山枇杷、黄桃、翠冠梨、苏州大米等苏州市名优产品的生产标准,但是受制于技术手段与技术人员的不足、资金的限制、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等原因,苏州市的大部分名优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仍是不健全的。名优农业品没有标准化的生产体系,没有足够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扶持,苏州市农产品的品牌仍是缺乏竞争力的。比如,东西山的杨梅市场竞争力不及浙江仙居的杨梅,苏州地产大米的市场竞争力不及东北大米。

3 苏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苏州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快苏州市农业转型升级,提高苏州市农民可支配收入与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根据苏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及访谈的分析结果,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苏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列对策。

3.1 加快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多部门和机构,需要市、区各级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和规划引导。进一步深化农村管理政策与体制改革,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健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体系,结合苏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构建苏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框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管理服务水平,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从单纯的生产性服务向休闲旅游等其他服务领域转移。联合在苏高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做好现代职业农民的培训服务,引导银行及各金融机构做好产业融合的融资服务。建立相关利益分配机制,以保障有效供给、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基础,兼顾合作企业与组织,保证产业链参与各方均能公平分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利益。通过对农村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项目建设用地给予倾斜、保障农村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合理用地需要、支持和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轉等来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能。

3.2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

3.2.1 建立苏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苏州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更是实现苏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同时考虑需求侧拉动和供给侧推动2个因素,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需要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主,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农业科技创新,更需要以各级政府部门为主导的以提质增效、有效供给、保障安全为目标的农业各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创新,以及以政策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以政府科研机构、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通过农业产业链和农业技术链的双向融合形成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推广的良性循环体系[1](图1)。

3.2.2 建立苏州市现代农业科技运用推广体系

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加大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在苏高校发展农业科技,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加强苏州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打造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直接落地、科技服务不断跟进的基层农科机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强化苏州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服务,探索建立“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服务体系+龙头企业+农业大户”的链条式服务新模式;加大金融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可以推进智慧农业、高科技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2]。

3.3 着力培养农业专业性人才,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在调研过程中,受访人员普遍表示目前苏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缺的是各类农业专业人才。苏州市要制定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培育一批担纲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企业家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团队、技能人才及农业生产能手,特别是培育跨产业、懂技术、善管理、掌握电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整合、开发资源的能力,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鼓励农民依托电子商务创业,加大农村电商的宣传力度,加大电子商务技能的培训力度,提升涉农企业(组织)和农民利用各种电商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因此,加大农业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3.4 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资金支持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的经营主体、经营产业众多,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为骨干、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中介、以互联网金融为补充,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努力推广金融制度建设,构建新型金融产品,加强服务创新,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程度,拓展商业银行对涉农企业及个人的信贷业务范围,促进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健康发展。

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也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契机。进一步探索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创新“1+N”“批发加零售”等担保抵押方式。借鉴国外农业保险经验,推动农业保险转型升级,通过建立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来提高涉农企业及个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利用新兴金融工具,拉长涉农服务链条,拓宽农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开设电子交易平台,适当地优待涉农金融产品,营造农业金融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资金支持。

3.5 融合农业产业结构与资源要素,夯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礎

拓展农业功能,优化集成要素,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聚集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在产业链前提升生产效率,在产业链后加大农产品销售力度,推动与农业相关的物流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打通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阻隔,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组建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带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在资源要素、技术要素、市场要素、人才要素等方面的优化整合,夯实苏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

3.5.1 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产业链的组织者,以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产业链的服务纽带,以家庭农场为生产单位,形成的集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叫作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产业建立与完善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产业链骨干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运行机制(图2)。联合体通过产业联接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集聚效应,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实现提升规模集聚效应,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使农民分享产业链效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

3.5.2 培育多元化的产业融合主体和形式,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层次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在鼓励发展家庭农场、规范农村合作社、拓宽农村合作社服务领域、推进农村龙头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要加快培育、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龙头企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旅游企业以及工商企业,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通过创新产业融合的商业模式,培育苏州本地知名品牌,并在工商登记、土地利用、融资租赁、品牌认证、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改革创新农业规模经营方式,将“互联网+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的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生产中,发展农业物联网,开展智慧农业、科技农业、精准农业等来创新新型农业规模经营方式,使各农业参与方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更好更快的融合,提升产业融合的发展层次。

3.5.3 加大农业资源要素整合力度,延伸农业产业链

农业资源要素整合是把农村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零散或闲置的资源进行重新优化组合,在保持现有物质要素投入增长速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农业资源要素的有机整合,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延伸农业产业链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产品卖难价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4]。因此,加大苏州市农业资源要素整合力度,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夯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

3.6 发展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把绿色、循环、低碳作为美丽乡村发展的基本途径。推动农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构建基于“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探索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进一步发展农业周边产业,如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景观农业、农业文化主体公园、农家乐、特色旅游村镇等乡村旅游,激活农业生态功能,赋予农业环保、科技、人文、科普、历史、体验等内涵,提升农业的生产功能和经济价值[5]。例如,树山的“翠冠梨经济”向“梨花经济转变”,一年一度的梨花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树山村民宿、餐饮的发展。借鉴国内外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多功能的成功经验,保护好传统村落,发掘农村的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因此,发展农村电商等多种类型的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图3)。

3.7 实施农业绿色品牌战略,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苏太企业建立了一整套“苏太猪”饲料、养殖、宰杀、包装、运输、销售标准,并建立了“苏太猪”可追溯系统,是苏州农产品生产企业推进标准化和可追溯化的典范。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可追溯化可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要加快制定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以农产品质量提升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实施农业绿色品牌战略,挖掘阳澄湖大闸蟹、洞庭碧螺春、太湖香米等特色农产品优质资源,以优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为纽带,打造苏州特色品牌农业企业,走出一条以企业品牌为基础,以区域品牌为支柱,以优质、特色、绿色品牌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农业品牌建设新路子,通过高质量、有特色的农产品获取市场认可。通过实施农业绿色品牌战略,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可追溯化,促进农业向绿色生态发展转型,突破绿色壁垒,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苏州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是通过提供高质量、绿色环保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升级的趋势,保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高品质[6]。

3.8 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产业全流程中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用数据支撑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方方面面进行指导。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农业数据进行分析,以定量方法引导现代农业产业进行体系调整,调配供给关系,减少农业资源浪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预警监测,优化调整生产结构,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动态平衡。

通过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在农业生产与经营中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与互联网等新型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收益。整合苏州农业大数据是农业信息化极为重要的一步,农业数据平台为农业生产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涉农企业发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农业大数据培育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等优势,培育壮大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就业增收注入持久活力,助力苏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1]曹 博,赵芝俊.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 农村经济,2017(1):99-104.

[2]张 晓,张春锋,荣 健,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加强科技创新的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7(6):9-18.

[3]禤燕庆,王斯烈,芦千文.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农村产业融合有效模式——安徽调查与思考[J]. 农村经营管理,2016,161(7):15-17.

[4]郭素芳,刘琳琳. 要素整合与农业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基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0(1):65-74.

[5]赵春燕. 原产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研究——基于“阳澄湖”大闸蟹、“洞庭山”碧螺春的深度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2):603-608.

[6]杨致瑗.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绿色生产方式的作用和意义[J].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4):211-215.

猜你喜欢
金融创新科技创新苏州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一光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发展
苏州十二忆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