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亲子依恋,让孩子获益终生

2019-12-16 08:11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9年12期
关键词:顺顺亲子婆婆

刘律廷

点亮孩子心中那盏灯

(周先生,34岁,摄影师)

我家大宝2岁时,妻子怀了二宝,孕吐很严重,我便自告奋勇当起了大宝的奶爸。其间,我从屡屡受挫到甘之如饴,有一些经验特别想跟奶爸们分享。

父子(父女)依恋比母子(母女)依恋的建立需要更长时间与更多耐心。

作为一名摄影师,我感觉自己很有孩子缘,总是能很快跟来影楼拍照的孩子们混熟,因此常跟别人自诩我有“降娃大法”。接班后我却发现,对自己的儿子,我竟然束手无策。刚离开妈妈,儿子晚上明显缺少安全感,哭、闹、喊叫、躯体反抗或吐口水,试图吸引妈妈的注意。我尝试用抚摸、拥抱等方式安抚他,他却不领情,屡屡假装尿急溜到厕所去玩,拖到夜里11点仍处于兴奋状态。

妻子分析说是因为我“身在曹营心在汉”。哄儿子入睡的时候,我一边拍着他一边刷手机。他一哭闹我的情绪就变差。哄拍半小时是我的忍耐极限,他再睡不着我就会发飙,接下来家里自然变得鸡飞狗跳。

妻子说儿子想跟我交流时我缺乏回应,她提醒我:“儿子虽然不太会说话,但表达欲望强烈,当你刷手机时他自然会有种被你忽视的感觉,就会以他的方式试图引起你的注意,情绪亢奋不愿睡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她建议我放下手机,回应儿子。于是,我认真倾听儿子跟我说话,揣摩他各种肢体语言背后的真实情感。

西方有句箴言:“耐心,就是最好的爱!”当我专注倾听儿子的心声时,他不再用各种调皮捣蛋来吸引我的注意,跟我越来越亲密。在妻子坐月子期间,他夜里都乖乖跟着我,不去打扰妈妈。

想获得娃的好感,需要发挥男性优势。

最开始给大宝做奶爸,哄他入睡我都是模仿妻子的做法,比如唱摇篮曲、给他捏脊挠背,可儿子不是捂着耳朵拒绝听,就是喊疼。

我不得不摸索自己的办法。比如晚上去小区跑步时,我邀请儿子骑上滑板车与我同行。累出一身透汗之后,回来泡个热水澡,儿子很快就有了睡意。上床后我再陪他玩个亲子游戏,或给他播放一段讲故事的音频,不到9点他就能进入梦乡。

儿子发现我比他妈妈更会玩,更有活力,看我的眼神慢慢就变了。过去,他冷冰冰地看着我,现在他对我微笑,或深情地注视我,或挤眉弄眼地讨好我。怪不得家教专家说,父亲的魅力要“秀”出来!男孩发现父亲胆子大、放得开、善于发散思维等优点之后,也会跟着变得更独立、果敢、宽容、开朗。

沟通不一定要通过语言,但要点亮孩子心中的灯。

我是个少言寡语的人,我儿子说话也晚(三周岁才能说完整的句子),妻子建议我多跟儿子语言交流,帮助他把句子讲完整。我下载了很多音频故事播放给儿子听,他却不满意我这种方式。他很会发起话题,但又说不清楚,就乱发一通脾气。有时候他会沮丧到狠狠地咬嘴唇,或歇斯底里地叫喊,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十分理解他那种“千言万语说不出口”的感觉,尽量安慰他:“别着急,没关系,慢慢说。”我的理性让他明白,我理解他的感受,他的表现是正常的,因此他也能够接受自己,越来越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后来,随着语言能力的逐渐提高,他口齿越来越清楚,表达越来越准确,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好。

英国诗人斯蒂文森写了一首著名的诗《点灯的人》:“茶点快准备好了,太阳已经西落/这时候,可以在窗口见到点灯人走过身旁/每晚,吃茶点的时候,你还没就座/点灯人拿着提灯和梯子走来了/把街灯点亮……/只要门前有街灯/我们就很幸福……”

我觉得对孩子来说,父亲就是那個点灯的人。我们不善言语,但可以用实际行动把关于生活以及人的温暖、关怀、道德,或者仅仅是一个习惯、一个精彩不朽的故事、一个颇具意味的视频、一本有趣而耐人寻味的书,带给孩子,与他们一起感受、欣赏、品味。

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周给孩子提供一种新的精神食粮,或者带他去博物馆,或者教他给自己剪指甲,或者带他修理马桶,或者跟他一起种一棵小树……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像一个个生活的链条,不断地拉近我们之间的关系。

有一天,儿子为正在泡脚的我拿来擦脚毛巾。我一摸,竟然是热的。原来他放在暖气片上烘了一会儿才拿给我。他每次洗好澡,我都递给他烘暖的浴巾,所以他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父子间的亲子依恋,暖暖的,尽在不言中!

父爱如山,训练孩子成为更优秀独立的人!

在幼儿园做老师的朋友告诉我:“幼儿园老师喜欢两种孩子,一种是能说会道的,另一种是自理能力强的。”我儿子不是能说会道的类型,我便有意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凡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鼓励他自己做、自己想、自己安排。在入园前半年,我用秒表计时,让他加速穿衣、叠被、吃饭的时间。果真,他入园后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得很好,让老师非常喜欢!

妻子带儿子去逛街,总是跟儿子手拉手。我经常鼓励儿子自己走在我前面。当然,我会适时观察路况,确保他的安全。他在跟着我过马路的过程中学会了遵守交通规则,也学会了认路。

前一阵子,我们父子俩参加了一场高山亲子帐篷营会。其间,一个小学生到我们的帐篷来玩,天黑后不敢独自回去。我儿子自告奋勇,护送大哥哥回自己的帐篷。我悄悄跟在两个孩子身后,一直在想:儿子胆子不算大,平时出门基本都和大人一起,今天怎么就长胆量了呢?

回来以后我问了儿子这个问题,他说:“我看到咱们的帐篷里有光,就一点不怕了!”我笑道:“怎么听上去我像灯塔呀!”儿子肯定地说:“对,你就是灯塔,假如我迷路了,就可以循着灯光找到你!”我不禁心里一动,感觉儿子在成长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

最好的父子依恋,就是这种渐行渐远的爱,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成全。最终,儿子要成长为男子汉。我呢,则是远远地看着他享受幸福,不去打扰。

不让孩子做“奶宝”

(张女士,34岁,会计师)

有种男人被称为“妈宝男”,我儿子顺顺则更像“奶宝男”。

我婆婆年轻时忙于做生意,没能跟他儿子建立起亲密关系。她把满腔母性之爱全部给了我儿子顺顺。从断奶开始,顺顺就跟我婆婆睡,直到5岁半,每天晚上都只要奶奶。婆婆的退休生活围绕着孙子转,我倒也乐得轻闲。

我们一家三口的数次旅行都因“顺顺想念奶奶”而告终。有一次,我带顺顺回娘家过年。我娘家人变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手忙脚乱地哄他开心,他却一直吵着要奶奶。后来他患了感冒,发展到肺炎住院,奶奶赶来的时候,他与奶奶抱头痛哭。那场面,简直催人泪下。随后,奶奶把顺顺接回家,用她自己的“食疗土方法”把顺顺的支气管炎与肺炎都调理好了。

奶奶照顾顺顺我很放心,但我又担心他们祖孙这种亲密关系会对顺顺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在顺顺读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出去旅游。在顺顺尿急的时候,婆婆拉他到绿化带,为他褪去裤子,让他给小树“浇水”。这一举动引来清洁工人的批评。婆婆却理直气壮地跟人家吵架。这一幕让我丈夫隐约觉得不对劲。他留意到顺顺会在睡前伸手去摸婆婆的乳房。虽是无意识的举动,但说明祖孙关系已经不正常了!

著名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说:“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糟糕的婆媳关系,二是严重的恋子情节。”

我丈夫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家庭关系调整。不惜代价,要让顺顺跟奶奶之间“精神断奶”!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做婆婆的工作,可婆婆死活不听,还说她和孙子已经有了这么深的感情,要分开,是要她的老命。在她的影响下,顺顺开始跟我们唱反调,导致我们和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丈夫看到自己母亲不愿意放手,甚至用离间我们亲子关系来操控顺顺时,意识到问题严重——奶奶的这种爱已经扭曲为一种负担与操控。丈夫悄悄申请外调,我也做好了辞职的准备。等我们办好一切手续,帮顺顺联系好新的学校,丈夫才用“通知”而不是“商量”的方式,完成了调整家庭关系的重要一步。他严肃地跟母亲说:“亲子依恋关系中,扮演主角和占主动地位的应当是爸爸和妈妈,不可以是其他任何人。”

婆婆意识到木已成舟,只能放手。有了空间差距,教育的主动权逐渐回到我们手上。婆婆一天哪怕打10个电话,也无法改变既成事实——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让儿子接听,并规定“练琴结束后,才能跟奶奶视频10分钟”。“沉疴旧习”从源头得到治理,婆婆也渐渐从新规则中学会了尊重我们的小家庭。

令人欣慰的是,顺顺对新环境与新规则的适应比我们想象得更快。比如独自睡在自己的房间,最初他夜里会醒几次,但不久就适应了。他独自睡觉后,我们之间亲子交流的质量大幅提高——他睡觉之前我们陪他一会儿,他非常珍惜这段时间,搜肠刮肚地跟我们讲幼儿园的事情。以前,奶奶带他的时候,我想跟他聊天,问他幼儿园的事,他会以“忘记了”敷衍我。也许是不愿意说,也许是真的忘记了,但那时候的他与我们交流的欲望远没有现在强烈。这让我意识到,早让孩子分床睡,给孩子独立的时间和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逢年过节,婆婆还是会大老远地来看我们。顺顺一看到她,就会“秒变”回跟她互动的模式中。晚上要她陪睡,平时要她喂饭,一直黏着她。在这种时刻,我丈夫就会站出来坚决反对。有一次,我丈夫提出哪怕他带顺顺去酒店开房,也不让他们祖孙睡在一起,婆婆只好妥协。我欣赏丈夫在这件事情上敢于坚持原则,敢于面对冲突的精神。毕竟,只有割断孩子身上的脐带,他才能更好地汲取营养。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

(孙老师,幼儿园高级教师)

大量研究表明,从婴儿能分辨出谁是主要抚养者时,亲子依恋关系就处于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安全型依恋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在亲子依恋中,父母分工各有不同。

三岁之前,孩子与妈妈处于“共生期”。新妈妈体内会分泌一种叫苯体胺的物质,这种物质能促使她们耐心地陪伴孩子,随时满足孩子的各种生理需求,如饥饿时及时哺乳,哭闹时及时抚慰,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的。

新爸爸在这一阶段也会发生神奇的心理变化。从初为人父的激动,到拥有沉甸甸的责任感。对爸爸而言,孩子也是玩伴、朋友、学生、徒弟。爸爸的男子汉气概是男孩子向往和模仿的内容。在与爸爸的互动中,男孩子的身体骨骼和肌肉得到充分锻炼;而女孩子则能在与爸爸的相处中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发展出独特的女性气质。

在培育亲子依恋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父母要考虑孩子的气质特点,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孩子的需要。

根据孩子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将亲子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混生型”四种类型。在一个实验中,妈妈悄悄离开孩子之后,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安全性的孩子继续玩,回避型的孩子开始哭泣,反抗型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语言或行为,混生型孩子可能兼具前三种特征。

父母不妨測试一下孩子的类型。针对回避型和反抗型的孩子,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的黏人或难缠是怎么一种情况,根源何在,从而选择正确的方法,对症下药予以调整。第二个案例中的父母在发现孩子与奶奶之间的依恋关系已经不再健康后,毅然选择了离开原来的环境,通过训练分房入睡与睡前聊天,重新和孩子建立起正常、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是一种理智而正确的做法,值得仿效。

其次,依恋爸爸,让孩子的智力发育更完善,性格更阳光。

父亲堪称孩子灵魂的“点灯人”。他们激起孩子对外界的兴趣,引导孩子观察大千世界并勇于创新。在第一个案例中,我们看到良好的父子依恋把孩子引向更有趣的广阔世界,孩子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一个小家庭。

爸爸鼓励孩子们进行探索,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使孩子不断从外界获得新知识与成就感。孩子从父亲身上感受到世界以有序的方式运行,一个人要辛勤耕耘才会有所收获。这种经验不仅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也会让孩子增强自信,提高自理能力。

再次,亲子依恋的核心是预备亲子分离,帮助孩子独立。

现在妈宝男越来越多,根本原因是很多男性在童年时期与女性家人过度依恋。愿我们每位长辈都明白,把孩子抱得太紧不是爱,而是伤害。与孩子保持恰当的距离,帮助他们越来越独立才是正道。亲子依恋的本质,是为了预备孩子能够独立生活,能够离开父母而进入社会。《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的作者说过:“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若把顺序搞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顺顺亲子婆婆
孩子的心
尿湿的毛巾
如此婆婆
风婆婆来照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