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纪录片在时代的发展长河中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推动人们增强自身对民族的认同感等重要使命。在当前新媒体技术条件不断革新、新媒体平台影响力逐步扩大的背景下,作为能够展示国家形象、推动文化传播的鲜活名片,纪录片的发展也在不断要求创作者更新自身的观念,创作者应该从多元化维度出发,增强纪录片在民族文化传播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上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增强;民族文化;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人文纪录片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产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呈翻增态势,其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元化,从《春晚》《故宫100》《过年》以及《美丽乡村》等,无不彰显出我国纪录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纪录片的发展打破了过去的精英传播模式,以大众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在凸显平民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进一步以人文关怀的形式,记录了我国多个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传统文化,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及价值的表达。这种价值表现、反映着我国在文化上的不断崛起,也体现出了当前纪录片良好的创作姿态,成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关键举措。
一、纪录片在构建民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符合自身属性的一种文化,即为民族文化,其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能够使得他们具备归属感的直接因素。从符号学的层面来说,意义的形成得益于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社会成员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离不开纪录片的传播。作为信息的传播与流通体系,纪录片的传播在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内涵的展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对于社会成员对于自身的认同感的增强也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其呈现出的文化与民俗,对当代社会秩序的规范等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唤醒民族文化危机意识
纪录片经久不衰的主题就是对民族文化的重点关注,从现实的角度来探析生命的伟大。为了将不同民族文化的个体一个个联系起来,精英类型的纪录片往往聚焦在准偏远民族上,对他们原始的生存状态及习俗进行记录,或者是展现出一种对这类文化濒临灭绝的忧患意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侵袭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课题,对这些弱势文化进行审视与思考是纪录片创作者们重要的方向之一。弱势文化的微弱及濒临消失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在这种反思的氛围中,人们的民族忧患意识等会被重新激发起来。
(二)激发民族文化自豪感
以主流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往往在思想层面上具备引领的属性,它能够激发人们认同整个社会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气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等具有特别明显的效果。过去的纪录片在创作上往往侧重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见,借助宏大的叙事手法。然而,當代创作者们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多元化,对细节的再现更为关注。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例,创作者抛弃了过去的宏大叙事手法,从普通的视角出发,以一个亲历者或者是建设者的身份去关注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时代的变迁。这种手法弱化了创作者与大众之间的鸿沟,所以该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
(三)构建国人文化身份认同
国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构建在于纪录片观众存在于社会各民族、各阶层且人数众多,纪录片反映现实生活和大众关注的对象更接地气,更具有时代性和象征性。《舌尖上中国》把中国人家族观念与伦理思想通过传统美食纪录片予以表达,尤其是年夜饭的制作记录,将中国人“家”的情感设置为该片的一条隐线,除夕之夜,中国人在家中享受年夜饭盛宴,构建了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二、新媒体时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纪录片制作策略
(一)平民化叙事视角
融媒体是人们能够记录生活继而对外传播的一个平台,诸如“抖音”“美拍”以及“二更”等软件成为人们拍摄以及记录生活的关键工具。与以往精英导演那种具备宏伟气势的时尚大片、历史大剧等不同,这些视频拍摄软件的使用者为普通大众,具备草根性,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纪录片从小众面向大众。这些草根特性的原创微型纪录片已然成为当下人们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相比传统的全知视角、宏观叙事的纪录片,微型纪录片则更加倾向于大众化,他们的关注对象更多的是普通人和小人物。由此可以看出,主流以及大众媒体视野下的冷门、边缘以及小众的题材,往往会以微纪录片的方式出现。人们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一面,继而产生共鸣。以《我的中国梦》为例,该纪录片是从平民化的角度,以微观的小切口去展现“中国梦”,具备了人文关怀的特性。此外,讲述中国的故事需要纪录片去主观意识,用客观画面引出故事、人物和情感。如纪实作品《劫后》在表达方式国际化的过程中,没有提出主观意见,没有主观解释中国人民拥有如何强大的生命力,但公众通过了解纪录片内容,能够自我解释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将主观观点隐藏在客观画面背后,让观众自己通过镜头语言和表达方式去理解作品,客观、真实、自然地展现中国故事,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多样化内容传播渠道
近年来,在我国纪录片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以此形成了微纪录片的形式。以微博为例,创作者们可以借助该平台将其所要宣传的微纪录片置顶,从而提升一定的关注度。此外,微纪录片的时间较短,因此其转发就相对较为容易,这也是导致微纪录片经常“火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大多创作者为了提高宣传效率,也会借助搜狐、爱奇艺以及凤凰视频等综合实力较大的平台来宣传和推广自己的微纪录片。
(三)国际化传播,中国化表达
国际化并不是要去掉中国元素,而是在保持自身民族特点的情况下借助通用语言及适中的方式来推广自身的民族文化与价值。借助国际化的平台,我国的价值观才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播以及推广。所以,我国本土特色的题材是国际公认的具有真正价值的题材,纪录片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纪录片所涉及题材的本土化国际化。
从传播与推广的角度来说,国际化是一种方法,它能够推动民族最具特色的思想与文化的传播。纪录片所表达的本质就是将不同国家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一种无形且有效的链条,这也是国际化的重要前提。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要对外交流。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因此,通过国际化的通用语言在不加外部修饰的情况下进行表达,对其内在的价值与内涵进行客观的传递,更加侧重于内容而非形式,要让后者服务于前者,能够使观众从纪录片中体会创作者的意图。
以《劫后》为例,该纪录片反映的是人们在精力灾难之后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创作者从客观的角度通过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来叙述灾难发生的全过程,然而该纪录片的内在精神体现的又是中国化。此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重要的传统民族精神也在纪录片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这些高贵的品质都是通过这些客观真实的镜头所展现出来的。
(四)市场化、产业化的制作模式
纪录片的运作逐步朝着市场化及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我国纪录片来说是“利好”的。要想让我国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接受,则该类型题材的纪录片就有必要好好地利用国际推广,让国内的纪录片去适应国际化规则,才能够让国内本土的纪录片异军突起,实现名利双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纪录片更多侧重的是艺术性,忽略了国际市场的规则。我国的纪录片要想走得長远、走得更好,就必须考虑市场因素,从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角度综合考虑反映我国本土文化与价值的纪录片的创作与推广。因此,在国际市场开拓的过程中,我国的纪录片可以与国外一些知名的媒体合作,借助成熟的国际传播平台。2008年,BBC与我国合作拍摄的《美丽中国》在国际上引发了热烈的反响,这次合作不仅打开了我国纪录片的市场,也加深了我国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和Discovery的合作,让他们学到了丰富的纪录片传播方法和知识。
要想让我国的纪录片走向国际,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的运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而市场化及专业化并不是特指制作的质量,不同的是,市场上所需要的作品更多地侧重于成熟可行,而非粗制滥造以及低俗。只有充分了解了市场以及受众群体,才能够让市场对创作者的作品进行客观而又积极的评价。通常,市场操控对于作品的国际化以及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成熟的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是十分抢眼和通畅的,只有这样,中国本土化的纪录片作品才能更加有优势融入国际化市场。
参考文献:
[1]骆志伟.新媒介环境下国产电视纪录片的传播策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30-134.
[2]程天德.论如何提高电视纪录片编辑的编导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2017(9):219-220.
作者简介:刘卓群(1984-),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广播电视台制片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电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