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贵 王友现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有其特有的专业性。那么,如何做到阅读教学的专业性对话呢?新课改以来,笔者积极倡导“四维互动”(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的互动)阅读教学模式,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的研究。
一、立足作者文本
“作者文本”是作者通过作品本身传达出来的情感、態度和价值观。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弄清作者的价值取向。统编教材141篇课文,是以古今中外优秀文学、文化作品为定篇或例文,通过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达成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就应该是通过教师钻研文本,走近作者,以该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起点,与学生进行文本对话,传递作者寓于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笔者在执教统编本七年级下册《小桃树》时,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①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②他们嫌那桃树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保护它,给它浇水。③虽然长得弱小,可一夜之间竟开满了花呢。我每次看着它,却发现从来没有一只蜜蜂、一只蝴蝶飞来。④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了解“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贾平凹的人生经历,包括苍蝇叮烧饼、上学、猜谜语、退稿等故事,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小桃树”其实就是另一个贾平凹。课堂教学中,让作品形象和作者生平融合,使故事情节和人生履历照应,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兼顾编者文本
此轮统编本语文教材培训,各位专家一再强调,使用新教材,必须具有教学目标的整体视野,不做一课一目标的散点教学,而应做单元整体目标的统筹考虑。教师备课,在拟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时,须结合课程标准,把握每一单元的单元提示要求和内容,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正确把握“单元提示”和“教学用书”的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体现“编者文本”的途径之一。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单元提示有“学习时,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的编者意图。课后习题第三题:“分析文中香菱试作的第三稿与前两稿相比好在什么地方”。因此,有的教师把重点放在香菱的形象分析上,如痴如醉的学诗终于精血凝聚,玉汝于成;有的把重点放在三首诗歌的境界高下,隐含香菱身世命运关联上;有的播放“百家讲坛”,重点讲授律诗格律知识,索引《红楼梦》探秘等。教师在取舍、组合、设计教学内容时候,如果不能正确把握“编者文本”,课堂教学目标就易偏离,教学内容取舍将会失当,从而让语文课堂走向莫衷一是、自弹自唱的随意境地。专业的课程性阅读应把握编者意图,明确教学内容,切忌与“一般性阅读”混为一谈。教材编写者为体现编写意图,通过“教学用书”“单元提示”“课后习题”等为教师提供参考。因此,重视这些编者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课堂教学标准,包括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案例,至少可以帮助大部分教师控制好语文课堂走向,不至于将语文课上成了非语文课。在统编本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选自《红楼梦》的篇目已经由《香菱学诗》换成《刘姥姥进大观园》。本例文在“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教学目标上,文本更为典范,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师生不会轻易被旁逸斜出的知识带偏。
三、确立教者文本
“教师将教材内容通过备课,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成为教学内容的文本,即教者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仅应该时刻倾听学生的理解,放飞学生的思维,而且更应该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引领学生的思维。
2012年,笔者在执教琦君的《春酒》时,为了让学生更加贴切地理解思乡情怀,借用了罗大佑谱曲、余光中作词的《乡愁四韵》。
师:而今,琦君还能品尝到这样的春酒吗?
生(齐):不能!
(全班齐读结尾,配乐罗大佑《乡愁四韵》)
师: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影像展示琦君生平,并出示其在《家乡味》一文中的“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鸭鱼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师:看了这些介绍,回想课文,这一杯“春酒”里,你读出哪些更深沉的情感呢?
生1:作者还有对大陆沉甸甸的思念。
生2:漂泊海外的游子的思念。
师: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就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啊!2006年6月7日,琦君老人在台湾永远搁下了她的生花妙笔,溘然长逝。她只能把浓浓的乡愁永远地寄托在这一杯家醅中。(板书:乡愁:家国之思)这种家国情怀不仅琦君有,它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共同心声。
2014年,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在执教《春酒》时,他是这样处理“深化主旨”这一环节的。
师:要想读好这句话,我建议做个对比,你只有把前三句童年春酒的欢乐读得越欢乐,你才能更体会到最后一句的那种失落与惆怅。
[PPT显示——三名学生依次朗读(语气欢快):①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③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教师朗读(语气失落):④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生分读,反复体会其中感情)
师:这就是琦君,她的回忆,她的惆怅,她的寻找。我们再来看,就这PPT上的四句话里,前三句和第四句话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生1:前三句写出了作者对春酒的喜爱之情。
師:这个时候的作者是一个?
生2:小孩子。
师:嗯,用的是小孩子的语言。来,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小孩子说话一样读读看。
生(齐):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大家感觉到了吧,这些句子都是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写的,但只有最后一句,这个时候的琦君变成了什么呀?
生3:大人。
师:所以,所有的快乐她都是用孩子般的语言来表达的。琦君说过这样一句话,看PPT(写的时候,自己当年那个傻傻的样子就在眼前,所以并不觉得是在写回忆,只觉得自己又变成孩子了。——琦君)
师: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是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儿童的口吻来写回忆中的春酒,还有一种是以成人的视角来表现此时的失落和坚持寻找。因此,在作品当中,琦君自始至终是个孩子。
同一篇文章在“教者文本”的解读处理上,高下立分,笔者的解读是“卒章显志”法,过多考虑教师的教法;特级教师肖培东采用“对比映衬”法,不仅备教法,更预设了学生的学法。
四、放飞学者文本
教师教学策略上的文本解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不是禁锢学者文本自由放飞的理由。恰恰相反,“四维互动”文本解读强调的是在核心目标指引下的不对等对话,追求的是凸显课程目标上的求同和尊重个性思维上的存异。这种不对等对话,是基于作者、编者、教者、学者对文本的自我认知基础上的。
笔者在执教《丑小鸭》时,让学生自己谈谈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学生的回答可谓丰富多彩。一名男生说:“当我读到丑小鸭被猎狗追赶的那一段时,好像听到安徒生爷爷在告诉我们遇到危险时要坚强,不要害怕。”一名女生说:“读到一位农夫把丑小鸭从冰湖上救起,我突然感到,像丑小鸭这么丑,也有好心的农夫来救他,这不正告诉人们:爱心处处有,它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同时,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在别人有难时,要勇敢地伸出援助之手。”也有学生说:“丑小鸭和安徒生的故事使我明白:没有一个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安徒生最后有这样的成就,也归功于他的努力,所以我们现在也要努力学习,将来才可能有一番成就。”学生的这些回答,正好向我们展示了“语文的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作为读者之一的学生,对作者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在“四维互动”的阅读教学中,在凸显课程目标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用经验,对文本进行理解、品味、质疑、求真,并鼓励他们与文本、作者、教师、同学甚至教材编者进行积极主动的对话,从而拥有并勇于表达自己的个性理解,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绽放出自己的阅读个性。
(作者单位:李祖贵,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友现,宜昌市天问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