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菁菁
摘 要:随着《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落地,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中之重,改革和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方式,能有效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管理;科研经费管理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管理现状
2008年,财政部、科技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出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8﹞ 531号,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涵盖的内容包括经费的主要用途、管理和使用原则、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经费预算管理与执行、事后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等。2016年,财政部印发《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 27号)。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设立,规范和加强了实验室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创造了条件,但目前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经费的管理普遍存在重立项轻管理、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从目前高校财务运行模式来看,实验室不是一级财务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组织架构,没有独立的账套,因此实验室经费均纳入依托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因没有相应的财务管理架构,实验室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也相对薄弱,只是依赖依托单位总体的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为加强重点实验室经费管理的细化与督导,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有必要探索重点实验室经费统一管理模式。只有通过搭建实验室财务管理机构,在依托单位和实验室两个层面均做好经费管理的顶层设计,持续建立健全实验室内部监管机制,明晰内部控制程序,并不断加强对实验室项目经费使用的全過程控制,才能最大限度预防和纠正经费使用失控,确保专项经费发挥最大效用,有效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 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因此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经费的投入势在必行。但当前管理模式下,科研项目经费到账后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而科研人员因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和必要的监督管理,经费使用过程往往出现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之处。
1.项目经费来源众多,经费多头管理
重点实验室经费主要由科技部直接下拨,还有来自通过依托单位从上一级财政部门申请下达的部分经费,造成经费申请来源的部门多头化,有来自实验室本身、依托单位,还有下属的一线科研单位、共建单位等等,没有集中、统一的经费管理部门。
2.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合理性亟待提高
一是科研人员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存在一定随意性,往往是随意申报项目预算金额,对整个实验室的发展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经常导致某些项目资金不够用,而某些项目的资金又长期闲置。
二是未能按照要求准确编制预算,申报的资金与实际使用计划不一致,导致下达的资金无法及时合理依规支出等。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立的科研实体,依托单位主要包括中科院各研究所、重点大学。以本单位为例,作为一所市属重点高校,学校根据各单位预算需求从一级财政部门申请回来的资金,有时会因为实验室经费预算编制不严谨、不客观,在项目使用过程中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导致学校对资金不能合理地统筹安排使用,无法更好地发挥对重点实验室建立稳定支持长效机制的作用。
3.项目经费预算控制不理想
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各级各类项目应严格按批准的经费预算执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经费不够用,随意调整预算明细,或者是项目结题的时候才发现超预算,但已无法补救等情况。项目经费预算不能做到事前控制或者控制不理想,往往严重影响项目执行进度,甚至可能导致项目不能正常结题。
4.项目结转与结余资金管理不到位
很多专项都普遍存在结题不结账的问题,部分项目结题后未能及时进行财务结算,专项资金结余较多,长期挂账报销费用。这一点客观上也与相关单位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未能按上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一,应每年年底对结余资金进行清理,按照经费管理办法分类处理,对无上缴要求的统筹用于编制以后年度部门预算,避免科研经费长期闲置。
第二,按规定由单位统筹使用或回拨项目承担单位的结余经费,自项目结题或验收2年内仍未使用完的,由学校科研部门按学校资金审批权履行审批后,通知学校财务处按原资金来源渠道上缴。
第三,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主要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等。
5.专项资金预算执行不理想
第一,资金下达到依托单位银行账户后,分配至实验室专项经费账户不及时,没有专人跟进。
第二,由于项目预算编制存在随意性和不科学性,有些项目重复申报或者多头申报,造成执行率不理想,会影响到上级财政部门后续资金安排计划,甚至会出现项目期内资金未使用完而项目资金被上级财政部门回收,造成项目无法正常运行的困境。
6.科研财务助理岗位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实验室的科研财务助理都是由实验室自行聘用,相对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和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变化的能力,不能为科研人员在项目预算编制和调剂、经费支出、财务决算和验收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只是做一些项目负责人交代的基础财务工作(例如填表、科研经费报销、送资料等)。如何创新现有的经费管理模式,细化、实化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充分发挥科研财务助理的价值,真正让科研人员从烦琐的财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组建重点实验室财务管理组织架构
1.组织架构组建必要性
(1)规范实验室经济管理行为的需要。实验室作为独立法人单位,承担着其所依托单位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重要任务,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与财务权的科研实体。为此,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建立健全实验室财务管理组织架构,有利于保障国家方针政策、财务财政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实验室经济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确保实验室持续良好运行,有利于调动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统一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目前实验室项目经费来源众多,为避免项目经费多头管理、资源重复配置,规范经费使用,有必要对经费使用实行统一管理。通过建立实验室财务管理组织架构,使实验室经费有个集中、统一的管理部门,借助财务管理专业优势,正确把握各类项目经费的管理规则,加强各类项目经费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做到经费统一使用,保障重点建设,避免资金浪费。
(3)搭建实验室与学校沟通的桥梁。随着国家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实验室每年获得上级财政资助的纵向科研经费不断增长。面临日益庞大的科研经费体量,实验室在各类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也遇到不少疑惑,苦于与依托单位缺乏沟通联系的纽带,协调成本较高。建立实验室財务管理组织架构,是贯彻落实单位“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打通实验室与依托单位的沟通障碍,既有助于解决实验室与依托单位之间协调不力的问题,也有助于解决经费使用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问题。由依托单位指定专人兼任实验室财务组负责人,有利于及时掌握上级部门和学校关于财务管理的最新要求,及时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响应,降低实验室运行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组织架构组建方案
成立实验室经费管理部门,规范财务规则,明确岗位职责。依托单位可以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担任财务负责人,其主要职责如下:负责根据实验室战略规划,组织制定实验室财务工作计划并实施,保障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组织实验室经费项目的立项、申报、评审及预算合理性审核工作;指导课题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对各项目的论证、预算执行等进行全过程指导、监督与管理;组织制定实验室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审核实验室财务预、决算报告;沟通、协调学校与实验室有关经费使用事宜。同时,实验室或者依托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以科研财务助理方式聘用一名会计人员,在财务负责人的管理下,负责实验室经费项目预算编制;协助项目负责人编报经费预算;实验室业务核算及编制中期经费使用报告;编制实验室年度决算报告;协助开展经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四、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1.扎实推进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实验室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基础和支撑。为逐步改进实验室经费管理水平,应不断推进实验室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实验室财务组成立后,由实验室财务负责人牵头,着手开展制度化建设工作,着力搭建和完善实验室内部控制体系。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组织对原有实验室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排查,结合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对已不符合当前工作实际的尽早予以废止,对存在缺陷的及时修改完善,对需要细化的制定落实细则。
2.有效推进制度执行
探索建立成效考核机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及时有序的风险应对机制,完善督导和问责机制,注重强化内控结果运用,推动实验室由“建制度”向“见成效”转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2008.
2.罗策元.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管理浅析.当代会计,2017(04).
3.何国建,等.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模式的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
(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