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忠 余兴胡
“文章合为时而著”既是文学主张,更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集中概括,它意味着写作者对时代的关注,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中小学生要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出有时代特点、体现责任担当的作文呢?
毋庸置疑,小学生写作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但也不能“童言无忌”,也要有一点社会意识,这是公民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怎么让小学生写出有新时代小公民意识的作文呢?
一、立意要体现社会意识
作文如镜子,它能折射出社会的五颜六色和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认知,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感情色彩。只有那些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写作,才能体现学生的社会意识,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社会意识注入作文中,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学生写作窠臼。
笔者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未来的__________》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但一定要有社会意识。批阅作文的时候,笔者读到了这样的作文:
我希望未来的学校,我们学生再也不用写作业,所有的作业,我们都可以用语音指挥或智能平板来完成。我们终于脱离苦海、坐享其成了……
学生的大胆想象貌似写出了内心感受,符合课标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毫无社会意识的文字,笔者读来总觉得有些揪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样的立意角度仍然是“小我”和“自我”,反映的仍然是学生消极落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怎么办呢?在评讲作文的时候,笔者把此文作为例子,请学生来辨析,学生纷纷认识到这种消极思想不可滋长。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凡写作文,一定要让立意思想积极向上,不可过于强调“自我”和“小我”。经过再修改,大部分学生的习作都彰显出积极向上的具有社会意识的价值观,他们从交通拥挤、资源浪费等困扰人类的问题出发,想象出的未来事物,不仅样式新奇、功能超常,而且凸显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创新的思维和积极的思想并驾齐驱,真正的好作文应运而生。笔者也深感这次作文课中,笔者的引导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立意要体现社会公德
小学生的作文,大多表现出赞美、欣赏、歌颂、感叹的情感,写作的立意虽说比较自由,但一定要反映出学生对社会的理性认知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写作与国家倡导的社会公德和核心价值观一致,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在心中植下真、善、美的种子。 有些学生的作文可能会偏离主流价值观、不符合社会公德,如看不起清洁工和拾荒者,觉得他们的工作低贱;占了小便宜,家长还夸学生聪明、能干;编童话故事,必定要写几个事物吵架,并且恶语相加;描写杀青蛙的血腥场面,而小作者却无动于衷,最后还高兴地与家人品尝“青蛙大餐”……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让人生厌的,因为这些作文的立意违背了社会公德,肯定是得不到大家认同的。在习作课上,如果老师谨慎拾起沉甸甸的教育责任感,在学生动笔之前,细心引导他们从真、善、美的社会公德角度立意作文,那么,清洁工和拾荒者不怕苦、不怕累的默默奉献精神、反省自己占小便宜的自私心理、童话故事里文明优雅的交流场面、抨击社会一些不文明行为的思想,都将跃然纸上。比如下面的作文片段:
……下了公交车,妈妈告诉我:“省了一块钱的车票,你的人格就丢了,值得吗?你记着,人格永远比金钱重要。”听了妈妈的话,我羞愧得无地自容。
三、立意要注入时代精神
无可否认,小学生的作文还存在公式化的通病,写蜡烛,必定要写它“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写蜜蜂,必定要写它“索取得少,奉献得多”;写老师,必定要写老师带病工作,冒雨家访,为生病学生补课;写妈妈,必定要写她为自己送雨伞;写自己,必定要写扶老人过马路……尽管这种观念是正确的,但是给人的感觉有些假和空,难以让人信服。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写作要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特点,选材也要体现时代精神,这样,作文才能吸引读者、引人深思。例如,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大家都习惯往人物的优秀品质上思考。但正是千篇一律,所以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在写作中,可引导学生写身边有趣的人,如“书虫”同桌、爱上微信的外婆、爱臭美的妈妈等,这样的文章就在无形中赋予了时代特点,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有一次,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命题作文《真没想到 》,有位学生这样写道:
邻居张伯伯原是一家工厂的科长,工厂倒闭后,他下岗了。几个月后,和他同厂的工人大多自谋到了职业,可张伯伯却放不下架子去谋职,整天在家唉声叹气。可有一天上学途中,我到路旁新开的一家早餐店吃面条,没想到店主竟是张伯伯。张伯伯笑着说:“我又光荣上岗了,现在想通了,只要靠双手、靠劳动挣钱,不丢面子!”
这篇文章由张伯伯的“下岗”到“上岗”,反映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张伯伯这个平凡人在作文中熠熠闪光,因为他身上折射出的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四、立意要体现民族尊严
作文强调“我手写我心”,立意一般是围绕个人的喜怒哀乐进行,体现的是个体的所思所想。不过,如果引导学生在立意时回避常见的“小我”,从大处着眼,去关注“大我”,把文章主题指向时代、民族、国家、人类的高度,那就能高屋建瓴,让读者的内心受到震撼。生活中有些材料看似很平常,但却包含深刻的意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中展开,并深入挖掘拓展,就能收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艺术效果。
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难忘的国庆节》时,要求他们从所见所闻所感入手,详细描述国庆节期间身边发生的事儿,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重点回顾:“国庆节的热闹、祥和气氛,能让你联想到什么?為什么手持小国旗参加活动和升旗仪式的人群中,总有人热泪盈眶?你是否也在国庆节的活动中被深深感动?”这些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所见所闻引向深入。然后,笔者提示道:“我们是否可以在写清楚自己的所见所闻之后,将心中的这些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学生恍然大悟,不少学生的作文立意提升了高度,有名学生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
看着手里挥动着国旗的热闹人群,看着齐声高歌《我和我的祖国》的庄重人群,看着脸上贴着国旗 的大人、小孩,我心里是满满的激动和自豪。是啊,有国才有家!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得来何其不易呀!我们伟大的祖国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雨沧桑呀!此刻,我的心里只想高喊——祖国,万岁!
师生共读着这样的文字,心中充满了感动,学生也明白了,写事的同时,不能忘了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在指导小学生写作时,教师不能仅仅强调自由表达,更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教师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小公民的角度进行点拨。如此,才能达到通过写作来检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
(作者单位: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