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折谷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一定要提高自身站位,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从人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的高度思考学校的工作,自觉地把“育人”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要更好地完成育人工作,就必须搭建更多的平台,创新更多的载体,开设更多样而有效的课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探索体验,育才培德,提升综合素养。2019年暑期,黄冈中学组织专班在学校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开发了一系列新的课程,编制了《黄冈中學2019级课程方案》,时政话题研讨就是新开发的重要课程之一。
开展时政话题研讨的意义
时政话题研讨是围绕当前国际、国内较有影响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事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研读相关材料,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交流、讨论,并写出研究性文章的学习活动。扎实开展时政话题研讨,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崇高理想、有社会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时代精英和创新人才”。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立德树人,就是要德育为先,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时政话题研讨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胸怀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在了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辉煌成就时,热情高涨,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讨论香港骚乱事件时,忧心如焚,可以培育家国情怀,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在探讨中美贸易战时,跃跃欲试,进一步明确自身责任,培养奋斗精神,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对垃圾围城下的突围之路的思考中,自省自纠,可以加强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发展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时政话题研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思考社会热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比较鉴别、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品质,发展理性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互联网时代,信息铺天盖地,但难辨真伪。读到一篇微信文章觉得有道理,看到某个帖子观点不一样,但好像也很正确。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取舍?应该如何思辨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对每一个话题的探讨过程中,可以逐步培养说理意识,避免感情用事;学会理性怀疑,避免盲从他人;学习论证方法提升论证能力,培养理性精神;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能力;拓宽学科视野,学会综合学习……著名作家狄马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考试命题改革,优化考试内容,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
时政话题研讨的内容,一般既与学生所学内容有关,又与国内国际形势、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案例设计注重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中美贸易战”话题研讨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美苏争霸、美日贸易争端两大历史事件对中国应对贸易战的借鉴意义,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提出解决问题的“中学生方案”。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还可提高求知、思考和论辩的能力。
如何有效开展好时政话题研讨
时政话题研讨的参与者是学生,研讨过程中应该始终将学生作为核心,牢牢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教师的作用。教师的指导将会直接影响话题研讨的质量。
(一)师先行
学校成立时政话题研讨课题组,成员由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学术视野较宽的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组成。每次研讨前,课题组成员充分调研、广泛讨论、集思广益,确定供学生研讨的话题,以确保每一个话题都符合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具备探讨的价值和意义;话题确定后,指定课题组教师撰写话题研讨教学案例设计,先行研究,对研讨的话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之后课题组向年级话题研讨指导教师集中发布话题,由话题研讨教学案例设计的作者介绍各自话题研讨的背景、意义、阅读书目或文章、可研讨的方向、研讨的流程等,并回答指导教师的疑问;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前要吃透教学案例设计精神,弄清每一个话题的来龙去脉。
(二)选准题
每次研讨课题组会发布4个话题,指导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引导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话题。为了聚焦某一个问题,集中更多人的力量将问题研究得更透彻,每个班每次最好只选择1~2个话题。时政热点,很多时候都是较大的题材,如“美国退群对世界的影响”“一带一路助力全球发展”“精准扶贫的伟大意义”等,涉及的内容很广,信息量很大,学生难以了解得很全面。这就需要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确定尽可能多的小的研讨方向,引导学生在内容宽泛、开放性强的大的话题里,寻找一个小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围绕一个点力争研究得更深入一点,化大为小,“大题小做”。
(三)开好会
确定好研讨方案后,学生完成话题研讨要经历三个阶段:搜集、整理与话题相关的资料;自主阅读、研究相关资料,形成个人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写作小论文;举行班级交流分享会,7位同学围绕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学生只要写作了小论文,年级组就可以认定学分。但是在研究话题时,每一名学生都是围绕自己的研究方案,独立阅读、思考、研究、写作,观点难免有局限性。召开交流分享会可以将话题研讨引向深入,让学生产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完善、深化自己的观点。指导教师要精心组织好交流分享会,确定好发言人,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努力使学生的收获最大化。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今天的学习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接受、掌握,它更多地强调学生的感悟、体验、思辨、发现和探究,经历了这些,才真正迈开了育人的步伐。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中学)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