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过程

2019-12-16 08:09张永锋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课标诗歌语文

张永锋

诗歌教学一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是,由于古今语言的障碍、文化常识的缺失、历史背景的模糊,以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很多诗歌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教师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自主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很可能是低效的。教师花一定的时间,为学生提供 一些必要的资料,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引领和推动他们快速切入文本,效果反而会更好。

一、诗歌教学是由一首诗获得对一类诗的认知过程

这个过程遵循“从个性到共性再回归个性”的认知轨迹,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类”的概念,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且不断深入。比如, 学习《夜归鹿门歌》,就引入孟浩然的一组诗,让学生对孟诗的风格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学习《蜀相》,就把《咏怀古迹(其三)》等其他几首怀古诗引入课堂,归纳出怀古诗的共同点——“怀古人,叹自己”;学习《错误》,就把《望江南》《闺怨》《一剪梅》等一串儿“闺怨诗”引入课堂,让学生从主题、意象、手法等多个方面了解“闺怨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教师,一节课中多次组元,在引领学生认识“莲花”“窗扉”这些意象时,先后引入《爱莲说》《涉江采芙蓉》《长恨歌》《木兰辞》《望江南》《声声慢》等诗歌中的“莲花”“窗”的形象,这种串糖葫芦似的“建类”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对“莲花”“窗”这些古典意象的完整认知,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格外丰满。

学生进入高中,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已经十分沉重,还有海量的诗歌等着他们去阅读,对学生来讲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过去那种一首诗讲一节课的小容量教学显然不适用了。所以,未来诗歌教学的走向一定是大容量的“专题教学”和“群文教学”。这一点,2017版“课标”早有表述。将在内蒙古地区投入使用的统编教材适时回应了“课标”的要求,引进了“群文教学”和“专题教学”的概念。“群文教学”对诗歌来讲就是“群诗教学”,我们从现在开始理应有所尝试以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二、诗歌教学是引起学生情感极度舒适的审美过程

2017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里所说的“审美体验”就是指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应该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

长河、落日、杏花、春雨……这是自然之美;友谊、乡愁、淡泊、旷达……这是情感之美;苍凉、壮阔、沉郁、清幽……这是意境之美。还有语言美、音韵美、形式美等等,这些都有待于老师引领着孩子们去发现去开掘去体悟去认同去汲取。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直至把这种种美的因子融入孩子们的血液中,涵养为一种气质一种性格一种人生。

这个过程,学生应该是十分享受的。只要教师引领得法,学生一旦走进去,就会沉溺其中,怎么会不爱学不爱读不爱背呢?如果学生学了一首诗,居然情感上不为所动,波澜不惊,那一定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引领不到位,没有发现和挖掘出这些美的要素。

语文老师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他们的气质,他们的语言,他们独特的授课方式,与诗文之美浑然一体,共同凝聚成学生的审美对象,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教化。

所以叶圣陶说:“教师要修饬自己的语言和仪表。”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选手,不仅气质形象优雅大方,而且授课语言干净洗练金句迭出,极具个人风格。

除了语言和仪表,教师还要多读书,以加强个人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内涵不足,学养不够,课就上得骨感、单薄,缺少丰韵和厚度;同时,在引领学生进行审美鉴赏的过程中,也难以达到一定的审美高度。如果把一堂课比喻成一位古典美人,那么,我们乐见“环肥”这种圆润丰盈之美。

我非常欣赏《夜归鹿门歌》示范课的几位老师。他们不仅能引领学生感受到孟浩然隐居生活的清幽,那种独来独去,悠然自得的喜悦,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孤寂与无奈;他们能引领学生发现“亦”字在意脉和结构上“草蛇灰线”的独特价值,从而证明古人诗歌创作中“虚字不虚”“无一字无来处”的严谨态度。这就是审美高度。学生达不到没有关系,但是你的高度必须放在那里。

三、诗歌教学是激趣、诵读和积累的过程

激趣、诵读、积累,这是诗歌教学的三个关键词。

先说“激趣”。

激趣,就是设法让你的学生对诗歌学习产生兴趣。这也是“课标”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它贯穿诗歌教学的始终。那么,“趣”由何而生?

如果学生能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美的享受,“趣”就會不请自来;反之,如果你在课堂上只是讲,都不让学生美美地读几遍,那一定是无趣的;如果你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本享受不到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情感美,那一定是无趣的;如果你在课堂上,让学生觉得学习诗歌就是学习怎么做题,那一定是无趣的。所以,教学本身是最好的“激趣”手段。从“激趣”入手,设计好每一堂课,是教师最应该重视的任务。

如果诗歌教学不仅实现了“课标”的要求,还能让学生爱上诗歌,产生用诗歌表情达意的冲动,那是诗歌教学的至高境界。

再说“诵读”。

诗歌最早是用来唱诵的。古代的曲调失传久矣,现在就只剩下“诵”了。所以,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最常听到的应该是学生的吟诵之音,那才是来自遥远时空的天籁之声。任何剥夺学生吟诵权利的声音都是噪音。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作课老师都很重视读,而且重视读的指导。一遍一遍,不厌其烦。有位老师还围绕“读”字设课:读出一种韵味,读出一个世界,读出一种情感,读出一些问题,读出一种收获。是啊,诗歌教学不读怎么能有疑问,不读怎么能有感悟,不读怎么能有收获!

最后说“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说到底就是个积累的过程,学习诗歌也是如此。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到对“积累”的要求:“要有主动积累的意识,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喜欢积累优秀古代诗文”。可见,“顶层设计”对积累是十分重视的。 诗歌教学要积累什么呢?

一是诗词知识,二是诗词材料,三是鉴赏方法,四是文化常识。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积累不仅能够“养气”,还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厚积”方能“薄发” ,我们看到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诗词名句信手拈来;有几位老师更是诗歌创作的高手。这一切都源于“积累”。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课堂外重视积累工作。要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进行。要有布置、有鼓励和督促,持之以恒。

学一首诗,一定要让学生背下来。最起码2017版“课标”要求背诵的40首诗、词、曲,要不仅能背而且能默写。

用于背诵的时间还是有的。把课堂上空耗的那些时间拿出来就够用了。比如文本解读。现在很多人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表达。这原本是不错的。但是古今大部分诗歌要表达的主题是相对稳定的,思乡就是思乡,怀人就是怀人,写离愁就是写离愁,你还能让学生解读出别的什么情绪来吗?所以,与其让孩子们费尽心机冥思苦想,真不如把时间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猜你喜欢
课标诗歌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诗歌岛·八面来风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