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帆
人们在悲伤时常通过食物寻求慰藉。最近,德国一项新研究发现,这样做确有其科学道理。
此前,通过喂食小鼠实验,研究人员曾观察到“多巴胺释放”的双重奖励模式。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细胞中传递兴奋和愉悦,这种激素是大脑对小鼠进食行为的奖励。此次,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新陈代谢研究所进行的新研究,首次证实在人类身体中也存在同样的獎励机制。12位健康志愿者分别食用了美味的奶昔或无味的溶液。研究人员通过脑电波扫描发现,喝奶昔的参试者大脑中释放多巴胺两次:一次是食物入口时,另一次是它们到达胃部时,从而让人产生两次愉悦与满足感。其中,参试者对奶昔的渴望程度与他们吃到奶昔时大脑特定区域的第一次多巴胺分泌量成正比;且对奶昔渴望程度越高,第二次多巴胺分泌就来得越晚。
该研究作者马克·蒂姆盖尔说:“我们识别出了一次美餐中多巴胺释放的两个峰值和与之相关的特定大脑区域。具体来说,第一次排泄产生在与感知相关的区域,反映我们主观上对食物的渴望;食物进入消化道后,这种渴望会延迟肠胃诱导的第二次多巴胺排泄,这次排泄产生在与更高级的认知成果相关的区域。”他解释称,这一机制解释了为什么当人们吃本身最爱的食物时,容易吃撑——因为肠胃诱导的第二次多巴胺排泄会发出“吃饱”的信号,越是喜欢的食物,这种信号越会延迟发出,这让人们收到信号时才发现已经饮食过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