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世超 石云昌 雷朝霞 赵君 张红
摘 要 侗族山区染料植物的利用历史悠久,为更好地传承发扬当地的传统染布技术,调查了侗族山区常用的染料植物及相关的染色工艺,并针对板蓝染色、薯莨染色和毛桐染色的安全性能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侗族山区现有的染料植物有12个科12属12种,用于染布的有5种,用于染食品的有7种。安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经植物染料染色的纺织布中pH值、甲醛含量以及重金属镉、铜和铅含量都远低于最新国家标准,安全性能良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传统植物染料;甲醛含量;重金属含量;侗族山区
中图分类号:TS193.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4.092
侗族山区有丰富的植物資源,其中染料植物、香料植物、药用植物的资源尤为丰富,受到侗族群众的喜爱,关于香料植物和药用植物的研究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是关于染料植物的研究鲜见报道[1-3]。侗族山区人民利用染料植物历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染色工艺。利用传统的天然染料植物和传统的染布技术对棉布进行染色后,可用来制作传统服装。但是,自从合成染料出现后,天然染料就逐渐从织物染色领域退出[4]。与植物染料相比,合成染料工艺简单、重现性好、色牢度高、成本较低,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运用[5-6]。但是,合成染料中含有致癌物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隐患,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7-8]。绿色环保和健康安全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主题,传统植物染料凭借其无毒害,安全健康,有特色,可以应用于真丝物、婴儿纺织品、装饰物品上等优势,再次被广泛关注和利用[9-13]。
但是,侗族传统的染布技术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利用和研究,也没有关于其安全性的系统研究。基于此,对侗族山区的染料植物及染色工艺进行调查,并对该工艺染出的染料安全性能进行研究,为侗族山区传统染料植物及其技艺传承、开发利用提供研究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1 材料
侗族传统纺织棉布、板蓝、薯莨、毛桐。
1.1.2 试剂
自酿米酒、纯碱、牛皮胶、甲醛标准液、氯化钾、蒸馏水、浓硝酸、高氯酸、盐酸、酚试剂、硫酸铁铵。
1.1.3 仪器
木制蒸桶、木桶、木架、木锤、分光光度计、恒温振荡箱、pH计、玻璃仪器若干、JL系列天平秤、50 mL聚四氟乙烯坩埚、AA-6300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加热板。
1.2 实验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本项目将采取访谈、实地勘察等田野调查法,对侗族传统植物染料及其传承应用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记录植物的生活环境及其染色部位和染色用途,并采样。
1.2.2 pH测定方法
根据GB/T 7573—2009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测
定[14]。取样品剪成小块,1 g为一份,每个样品3份,将样品放入含50 mL 0.1 mol·L-1 KCL溶液的250 mL带塞三角瓶中,浸泡,室温振荡2 h,过滤,取滤液进行pH值的测定,取平均值。
1.2.3 甲醛含量测定
参照梅爱华等[15]的研究方法,配制1 μg·mL-1的甲醛标准液,按照表1向试管中依次加入相应的试剂,摇匀后分别加入1 mL 2 g·L-1酚试剂,摇匀后再加入0.5 mL 20 g·L-1硫酸铁铵(取2 g硫酸铁铵用0.1 mol·L-1的盐酸定容至100 mL)摇匀,进行显色,室温放置反应15 min。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波长为630 nm,并制成标准曲线,结果如图1。
检测甲醛的方法是根据GB/T 2912.1-1998《纺织品甲醛的测定》进行测定[16]。取样品剪碎,称取2 g,将每个样品置于三角烧瓶中,加水100 mL,密封,水浴(40 ℃)振荡加热60 min,过滤,滤液进行蒸馏,以水为吸收液。分别取样液各5 mL于烧杯中,加入1 mL 2 g·L-1酚试剂和0.5 mL 20 g·L-1硫酸铁铵摇匀,放置反应15 min,分光光度计630 nm波长处进行测定。计算样品中甲醛含量。
1.2.4 重金属离子含量测定
最新推出的GB 18401—2010《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并没有涉及纺织品中重金属含量,但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对可萃取重金属含量作了明确要求,同时国际纺织品生态学研究与检测协会推出的2010版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对重金属含量作了更严格的要求[17]。本实验参照此标准对铅、镉和铜3种可消解试样中的重金属进行测定[18]。分别称取适量的氯化镉、硫酸铜、硝酸铅配成含铅、镉、铜100 mg·L-1的标准储备液并稀释成10 mg·L-1的工作液,将工作溶液配制成适当的梯度浓度,并在相应的波长下测定铅、镉、铜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铅、镉、铜的标准曲线如图2~4所示。
称取样品1 g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加入20 mL盐酸,加热至180 ℃,所剩溶液约3 mL左右时,取下稍冷,加入硝酸10 mL,高氯酸6 mL,加盖加热至220 ℃,1 h后开盖,继续加热至冒浓烟时加盖,待黑色有机物分解后,开盖并蒸至内容物呈灰白色黏稠状。取下冷却,用1%稀HNO3定容至10 mL,离心,取上液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测定,计算出离子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传统染料植物调查
通过访问和实地勘察侗族山区常用染料植物发现,染料植物有12个科12属12种,如表2所示。
2.2 传统染色工艺
2.2.1 传统板蓝染色工艺
将采摘的板蓝倒入木桶,加水没过板蓝,浸泡3 d,待板蓝色素全部溶解,将其过滤去渣,最后得到靛水。然后加入石灰与靛水混合不断搅拌,直至无气泡产生。加盖静置,去除上层清液,沉淀便是初步制得的靛泥。取靛泥3.5 kg、米酒2.5 kg、纯碱1 kg,混匀后放入木桶加水至木桶容量的90%,发酵15 d左右染液呈浅绿色或棕黄色,如果不是则为失败,需重新制备。
1)将布料放入染液中泡3~4 min,捞出沥干水分,重复4次,最后洗去浮色晒干,每次重复需搅拌染液直至出大量泡沫后静置2 h。2)将晒干布料蒸30 min,取出晒干,放入染缸染色2 min,沥干水分,再放染缸染色2 min,再沥干水分,如此重复4次,洗去浮色,将洗净布料捶打直至柔软;第二步需重复两次。3)晒干后用牛皮胶水溶液(200 g牛皮胶,加入能润湿一匹布的水量即可)润湿,晒干,后放入染缸染色3 min,取出捶打至柔软,第三步重复4次,布料呈暗红色即可。
2.2.2 传统薯莨的染色工艺
将500 g薯莨削皮切片,加水将色素泡出后加入米酒250 g,纯碱10 g,浸泡24 h(室温可保存3 d)。将布料放入染液中,染液没过布料,浸泡1 min晒干,重复3次即可,染液只能浸泡一次,每次需更换染液。
2.2.3 传统毛桐的染色工艺
取适量毛桐树根,树龄大更佳,洗净,剥皮,根皮放入锅中,加水没过,煮1 h,加适量米酒,搅拌均匀,放凉即为染液,室温可保存3 d。将布料放置盆中,倒入染液,染液需没过布料,浸泡15 min,洗去浮色,晒干,重复3次即可。染液不可重复使用。
2.2.4 传统枫树染色工艺
将枫树嫩枝、叶、皮一起剁碎,揉搓30 min,在40~60 ℃水温中浸泡24 h,水量需没过枫叶,在浸泡过程中需不间断揉搓5~6次,每次揉搓15 min,过滤,滤液即为染液。若染液颜色较浅,可重复该步骤3次。染液泡糯米,需没过米10 cm左右,浸泡4~5 h染色完成。
2.2.5 传统密蒙花染色工艺
取适量密蒙花放入锅中,加水没过,水量2 800~3 000 mL为佳,煮10 min,待水颜色变深过滤,滤液即为染液。待染液冷却至温热浸泡糯米,4~5 h染色完成。
2.3 pH值
经检测,以上使用板蓝、薯莨和毛桐染色法染色的布料pH值分别为7.48、7.5和7.5,见图5。按照GB 18401—2010《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婴幼儿纺织产品pH值要求4.0~7.5,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pH值要求4.0~8.5,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pH值要求4.0~9.0[18]。因此认为,实验用的三种样品的pH值都在标准范围内,符合规范。
2.4 甲醛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板蓝、毛桐和薯莨染色法染色的布料甲醛含量分别为3.91 mg·kg-1、4.56 mg·kg-1和4.47 mg·kg-1,如表3所示。甲醛是有毒物质,对人体伤害很大,长期使用含量超标的纺织物会诱发癌症。我国国家标准GB 18401—2010《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明确限定了纺织品的甲醛含量,要求婴幼儿纺织产品甲醛含量低于20 mg·kg-1,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甲醛含量低于75 mg·kg-1,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甲醛含量低于300 mg·kg-1[17,19]。实验的三种样品甲醛含量均远低于20 mg,符合我国的安全技术规定。传统染料制备工艺粗简,且制备工艺中加有米酒,而米酒中含有甲醇,植物体内也含有醇类物质,经过氧化后会产生少量甲醛,导致经植物染色的纺织品中甲醛含量还未达到OEKO-TEX标准100,制作工艺有待进一步加强。但侗族染料取之于纯天然植物,染色过程中没有加入任何化学药品和添加剂,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5 重金属离子含量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板蓝、薯莨和毛桐染色法染色的布料重金属含量如表4所示。人体吸收重金属后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肺部疾病、皮肤病、心脏病以及血液疾病等[5]。OEKO-TEX Stan dard 100-2010标准要求,对于被消解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I类产品铅为90.0 mg·kg-1,镉为40.0 mg·kg-1,铜为25.0 mg·kg-1,Ⅱ-Ⅳ类产品铅为90.0 mg·kg-1,镉为40.0 mg·kg-1,铜为50 mg·kg-1[20]。本实验的三种重金属含量都符合生态纺织品标准。
3 结论
参照GB 18401—2010《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和OEKO-TEX Stan dard 100-2010标准,经检测,天然植物染料染制的纺织品pH值、甲醛含量、重金属离子含量均符合安全技术规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17,19]。但是,植物染料存在產量低、染色重现性差、色牢度差、颜色单一、染色工艺繁琐、费时费力等弊端[8,21-25]。因此,应加大对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改良天然植物染料染制工艺,提高色牢度和染色重现性,研发出健康环保的新功能型纺织品,加快天然染料的开发和利用,有效传承传统染布技艺。
参考文献:
[1] 郭伟伟,袁涛忠,龙冬艳,等.侗族药用植物[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22(10):48-51.
[2] 刘思朝,张贝西,雷启义,等.贵州凯里药市的侗族药用植物[J].广西植物,2018,38(11):1522-1533.
[3] 吕世勇,袁涓文,俞筱押,等.贵州黔东南侗族食用香料植物资源利用调查[J].北方园艺,2015(16):82-86.
[4] 杨自来,韩增强.天然染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J].河北纺织,2006(3):26-30.
[5] 魏小娅.玉米纤维的研究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2003(12):145-148.
[6] 石晶晶,赵梅梅,郝东艳.天然植物染料的性能及应用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8(7):58-59.
[7] 陈艳,肖鹏业.玉米纤维[J].广西纺织科技,2007(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