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2019-12-16 01:39丁雄
考试周刊 2019年89期
关键词:标题钥匙

丁雄

摘 要: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或简明如话,或含蓄精美。借之可以窥见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作者的情感倾向。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用好标题这把“钥匙”,相信对教师深度解析文本,学生快速领会文章内容能起到穿针引线、化繁为简的作用。本文将结合教学案例,从四个方面谈谈巧借标题解析文本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标题;解析文本;“钥匙”

一、 借标题中的动词解析文本

人们常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意为只有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方能轻松解决问题。对一篇文章来说,标题是关键,但对于一个标题来说,其中的动词又是关键。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紧紧盯住标题中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进行追问,似剥笋般剖析文本,那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就会理之思路清晰,析之轻松自如。如《荆轲刺秦王》一文,在教学中就可以抓住其中的动词“刺”来解析文本。

首先,“刺”字点明了动作行为,它前面的“荆轲”是施动者,后面的“秦王”是受动者,如此精炼的五个字,回答了“谁做什么”的问题,标明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自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去梳理文本,这样一来,学生解析这篇文章的思路就会很清晰了。

其次,以“刺”为引爆点,逐层追问,提炼主要内容。从“刺”出发,可以引发如下问题:一问行刺之因,让学生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到秦将王翦“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的句子,搞清燕国当时的危急形势,明白故事发生的背景,回应抛出的问题;二问行刺前做了哪些准备,相信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很快便能将该问题的答案区间锁定到文章的第二至第九段上,还原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帮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等五个场面,体会到荆轲义勇刚烈、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和细心周到的行事特点,明白荆轲行刺前的所作所为;三问行刺的过程,让学生在品读第十至十七段之后,归纳提炼荆轲行刺过程中“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的几个情节,弄清荆轲刺杀秦王的始末;四问行刺的结果,让学生在阅读最后一段中,找到“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的答案,收束全文。

标题中的一个“刺”字,既串联了文章内容,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完整故事,又为师生理清脉络层次找到了一把钥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真可谓是一字千金。

二、 借标题中的文体词解析文本

所谓文体词,就是标明文章体裁(或样式、体制),确定文本构成规格和模式的词语。不同的文体词,体现了文章不同的结构范式。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标题中的文体词,从文体固有的要求和特点出发去解析文本,自然会在文本的解析上收获异样的美丽。如《游褒禅山记》一文,标题中的“记”就是文体词,这种体裁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或抒发作者的情感与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以记述为主,同时兼有议论、抒情成分。也就是说,叙议结合是这种文体写法上的常态,叙是引子,议才是关键。当学生了解了这些文体知识后,自然就会紧扣“叙”和“议”这两个字去解析文本,理顺文章的结构: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三、四两段是借游赏的经历抒发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就能明白文章第一段与第四段,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前后照应关系。自然,有了前面的這些铺垫,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就能明白作者王安石借介绍褒禅山的来历及其游赏的过程,进而通过议论传达治学需有志而尽志,研究需“深思而慎取”之理的创作意图,学生有了这样的收获,可谓已经触及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接下来老师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解析本文,去锦上添花,都会十分得心应手。

三、 借标题中的“情点词”解析文本

情点词,就是集中凝练文章情感态度和倾向的词语。有些文章的标题,其中就有明确或者含蓄暗示作者情感特点的字或词,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了这些词,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命门,也就找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如陆游的《书愤》一诗,“愤”字是情点,点明作者作此诗的目的——抒发愤怒。全诗紧扣一“愤”字,前四句概括了诗人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通过追忆的方式,以“那知”写出诗人年轻时的血气方刚,以“艰”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再通过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抗金的战斗情景,与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胸有北伐之志,心有恢复中原之衷而因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的“义愤”;后四句以“空自许”“鬓先斑”“千载谁堪伯仲间”等字眼,于对比与用典中,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而早生华发,羡慕诸葛亮才得其用而能实现“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之志,抒发了诗人理想落空、报国无门、讨贼无力、岁月迟暮的“悲愤”。又如《再别康桥》中的“别”字,虽然没有直接点明情感,但结合古今离别诗多抒发恋恋不舍之情的创作特点,扣住标题中的“再”字,辅之诗人徐志摩重游英国又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和全诗中“轻轻”“作别”“揉碎”“彩虹似的”“沉默”“悄悄”等词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徐志摩对心爱的康桥的眷恋与热爱,不难体会到诗人离别康桥时的不舍与感伤。

抓住了标题中的“情点词”,学生就很容易进入到作者构建的文学小天地中去,与主人公同悲喜共命运,真到了那时,学生自我彻悟的教学真谛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 借标题中的“并序”解析文本

选入教材中的文章,有的文章在标题的最后会跟上“并序”二字,并且在正文之前还有一段短短的序。对于这一类文章,前面的“序”恰恰是我们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开头“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的小序,不但告诉我们事件发生的年代、地点、主角姓名及身份,还介绍了事件的梗概,告知了这首诗是在焦仲卿夫妇死后,当时的人们为哀悼他们而作的创作缘由。短短的序,不仅概括了主要事件,而且还点明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伤。又如《琵琶行并序》一诗,开头“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的这一段小序,共138个字,扼要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读罢这段序,相信学生对全诗的主要内容已经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了深入文本探究竟的冲动,有了这样的学习前奏,学生在通览后面的诗句之后,要把握全诗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揣摩诗人的创作意图就变得异常容易了。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在弄清楚了“序”的内容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将正文与“序”的内容一一对应起来进行解读与分析,这样,学生很快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透作者的情感倾向,明白作者的创作意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激发学生学文兴趣的切入点,是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探幽觅胜的突破口,是学生窥见作者内心思绪波澜的一面镜子。

猜你喜欢
标题钥匙
解锁房地产未来的三把“钥匙”
故事,让学生语言能力有效提高
浅析新闻标题翻译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环保类微信标题研究
钥匙和锁
三把钥匙
巧拨千斤解“标题”
钥匙
钥匙失踪记
钥匙与锁的幽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