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智慧
三十几年前,未来学家托夫勒有关“第三次浪潮”的预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参考思路。在“第三次浪潮”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今天,信息化革命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分化和进化—数字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人类生活和社会。
因此,智慧地接纳新技术,加强互通共利关系和知识领导力,有利于决策者重新定义数字发展战略、拥抱新的竞争机会。
12月13日,长三角数字经济论坛暨“无锡经开实践”分享会将在上海召开,探讨新兴数字经济为区域经济和制造业创造价值、捕获价值的意义。
当然,现在依然是数字时代的早期,对于如何应对数字挑战,每个人的问题比答案多。但是,分析这个议题是及时的,数字革命需要我们以创造性思维和产业实验、企业实践,来探索新的发展空间。
从全球范围来看,数字经济一直由一个发达国家和一个发展中国家共同领导: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占了区块链技术相关专利的75%,全球物联网支出的50%,以及全球公共云计算市场的75%以上。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占全球70个最大数字平台市值的90%。而欧洲的份额为4%,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总和仅为1%。七个超级“平台”—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脸书、腾讯和阿里巴巴,占据了总市值的三分之二。当前频繁产生的贸易摩擦,也正反映了数字经济时代,两个大国对前沿技术领域全球主导地位的追求。
数字经济的扩张、或者说其价值的创造,主要有两大核心要素:数据和平台。
首先,在收集、使用和分析大量数字数据的能力的推动下,数字经济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这些数据主要来自各种数字平台上开展的个人、社会和商业活动留下的“数字足迹”。代表数据流的全球互联网协议(IP)流量,从1992年的每天100千兆字节(GB),增长到2017年的每秒45000千兆字节,但这还算是“早期”经验—到2022年,全球互联网协议流量预计达到每秒150700千兆字节。
一个全新的“数据价值链”正在形成,其中包括支持数据收集、分析数据产生见解、数据存储、分析和建模等各个环节。一个数据转化为数字智能,并通过商业用途“变现”,价值便得以产生。
其次,在过去的十年里,世界各地出现了大量以数据驱动商业模式的数字平台。按市值计算,全球八大公司中有七家都使用基于数字平台的商业模式,体现了数字平台的巨大能量。
数字平台可分为交易平台和创新平台。交易平台是以在线基础设施支持不同多方之间交换的双边/多边市场,它们已经成为亚马逊、阿里巴巴、脸书、易趣、优步、滴滴和爱彼迎的核心商业模式。创新平台以操作系统(比如安卓或Linux)或技术标准(比如MPEG视频)的形式,为代码、内容制作者开发应用程序和软件创造环境。
从当下的商业形势来看,以平台为中心的企业在数字化经济中具有强大的优势。因为它们既是中介,又是基础设施,有能力记录和提取和用户在线行为相关的所有数据。数字平台的发展与它们收集、分析数据的能力直接相关,不过,它们的兴趣主要在于,如何将这些数据变现以增加收入。
2018年,全国数字经济产值达31.3万亿元,其中,长三角地区达到8.63万亿,占全国的28%。
近两年,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保持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推进制造强国的建设。
一言以蔽之,经过数字化改造的先进制造业,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
在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以10%的人口、创造了中国20%的GDP、人均GDP正在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有着良好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数字经济发展潜力。
2018年,全国数字经济产值达31.3萬亿元,其中,长三角地区达到8.63万亿,占全国的28%。从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指数来看,杭州、上海、苏州、南京、宁波位居前五位,且各有优势。
可以说,在发达的数字经济基础上,数字一体化已经在长三角地区略见雏形。在空间一体化方面,沪昆一体化加速,区域内部的空间联系空前紧密;同时,依托于数字技术、体制机制改革与互联网平台建设,民生服务、政务服务、环境治理领域的一体化进程也在加速。
特别是长三角的产业领域,分工协作良好。
像新能源汽车,长三角地区是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从上市公司的分布来看,在重要的零部件制造领域,动力电池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南通、无锡和苏州等地;电动机主要分布在浙江宁波、绍兴和台州等地;在汽车装配环节,安徽省的合肥、芜湖则是重要的产业基地。
像国产大飞机,产业链涉及范围十分广泛,长三角地区也是大飞机制造过程中重要的产业链一环,涉及研发、制造、检测三个不同且关键的产业领域。飞机货舱内饰、天花板、铝材和灯具的制造在镇江;零部件测试在苏州;飞机研发设计在上海。
像集成电路产业,长三角的集中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制造技术水平最高,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比重达50%,代表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缩影。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1450亿元,同比增速23%,位居全国城市之首。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1014亿元,同比增速14%,成为上海之后第二个产业规模超千亿元的城市。
在《打造全球数字经济高地:2019数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报告》中,有一个“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得分情况”。用来评估的参考数据,主要是“两化融合”的指标—量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践。长三角最大的工业城市苏州位列第一,杭州、南京、无锡紧随其后。
随着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产业,发挥电商平台、深度学习技术和长三角制造网络等既有优势,通过数据双向传导,长三角地区有希望打造新零售、新制造的全链接闭环,继而打造世界领先的服务制造业网络,推动数字经济不断向智能化升级—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作为长三角地区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工业城市,无锡把工业互联网视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主要驱力。
2019年成立的无锡经济开发区,将是整个无锡打造“智造”引擎的排头兵。随着无锡经济的不断转型升级,无锡经济开发区将承担引领、推动无锡未来发展的使命和重任。换句话说,它是“大脑”和“中枢”,做的是思想策源、技术研发、模式开创等“先锋”性的探索。
无锡经济开发区一开始就希望从解决“制造业的痛点”入手,让无锡市大量的制造业企业从“头脑”和“思想”上得到更新。2018年的雪浪大会,让不少从业者看到了智能硬件的好处。但是,“机器换人”“设备升级”的口号,又很容易使人落入到“花钱买装备”就可以企业转型升级的怪圈里。
通过多次的探索、调研,经济开发区意识到了“大脑”的魅力。工业设备,就像人的身体,不断健身,肢体就可以强健。但是,肢体怎么协调,动作如何发出,全靠“大脑”的指令。如今的制造业工厂身体是健康的,却缺乏一个聪慧的“大脑”。大脑的工作是处理信息,并做出决策,而工厂就需要这样的一个“大脑”,处理海量的信息、数据,并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综合有效的指导。
无锡经济开发区把“工厂大脑”作为整个战略部署的“抓手”,只聚焦一件事—让数据跑在制造业上。也就是说,不必区分制造业中任何一个垂直细分领域。只要有工厂,就应该有“工厂大脑”的存在。
“工厂大脑”显然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城市大脑”的启发。王坚曾指出,“城市大脑本质上就是要解决一个城市数据的流动性问题”,“当居民通过数据告诉城市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时,我们用数据去证明这些人是正確的”。
同样地,无锡经济开发区把“工厂大脑”作为整个战略部署的“抓手”,只聚焦一件事—让数据跑在制造业上。也就是说,不必区分制造业中任何一个垂直细分领域。只要有工厂,就应该有“工厂大脑”的存在。
另外,数字化升级的土壤,是形成良好生态的基础。经济开发区要为所有的创新者、创业者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客户、合作伙伴和订单,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果每一个团队都有了这样的意识,这一块区域的土壤就会更加肥沃,平台的成长性也就越强,最后这里的生态也会更加浓郁。
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并不是一个团队或者几个人能够实现的一个问题,它需要联合整个链条里的主体。因此,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也并不存在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它更像是协同发展,合作共赢,这才是生态的平衡。
当多个原创型团队、原创型平台企业一起发力,进行“生态协同”上的配合,才能使整个区域的智能制造业,到达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
可以说,这是一条“小镇+平台+生态+集群”的产业发展新路径。以雪浪小镇为空间载体,背靠无锡和长三角制造业基地,进行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和探索。从小镇土壤—雪浪数制等创新企业中“长”出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了制造业资源与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吸引了40余个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产业项目群聚而来。
同时,无锡经济开发区按照“培养独角兽+培植研发机构+培育产业平台”“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持续做强工业互联网创新企业、研发机构和产业平台的竞争力。
这种平台加生态的制造业新业态,将不仅仅服务于无锡市,还将辐射至整个长三角,引导、激发更多的企业走向数字化经济,拥抱智能制造,并为数字化的长三角提供一个别开生面的“经开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