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制怒之道

2019-12-16 02:59于丹
养生保健指南 2019年3期
关键词:怨气怒气颜渊

于丹

我们似乎总能感受到身边的怨气和愤怒,餐厅里顾客训斥着服务员,公交车、地铁上老有人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其实人人都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制怒的好办法呢?

愤怒源于自尊:适度是自卫,过度是自卑

《论语·公冶长》中有载,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日:“赐也,非尔所及也。”意思是子贡曾对老师长吁短叹道:“我呀,特别不希望别人把约束意志强加在我的身上;当然了,我也绝不拿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孔子听了这番话,答道:“这件事儿,可不是你想办就办得到的啊。”也就是说连孔子和他的学生也不能逃避发怒或者被别人的怒气攻击。

发怒是一个人的自尊本能,人都有边界意识,他的尊严也有自己的领地,这里面有自我的自由,有选择的权利,还有一部分隐私。无论周围是领导、同事、朋友甚至是爱人亲人,一旦触犯了边界,人会启动一种自动防御机制。适度的自尊,是对自我的保护;不过过度自尊表现出的攻击性愤怒,背后却是过度的自卑。

要想“制怒”,先要正视愤怒,辨别自己怒气的源头究竟是自尊还是自卑:若是自尊,便可换一种坦然大气的表达方式,捍卫自己的领地;若是自卑,应砥砺自我、强大内心,臻于平和的境界,这种“符号性愤怒”也将迎刃而解。

别当情绪的“变色龙”:忽而愤怒,忽而懊悔

《論语·颜渊》里曾记载,子日:“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意思是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得不得了;厌恶起来,就恨得不得了。一个是火一样的极端,一个是冰一样的极端,这就是迷惑。我们总在纷纷扰扰、蜚短流长中,被自己下意识爆发的怨气所掌控,却忽视了理智的判断,缺乏对事物全局的掌控和判断。一时莽撞的愤怒,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却是永恒的,留给自己的遗憾和悔意也是永恒的。

如果能够听别人把话说完,沉下心来看全局,可能就会少一点发怒了。

“制怒”真谛:冲动是魔鬼,发怒是祸水

《论语·颜渊》里曾记载,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人一时愤怒,怒发冲冠,就连自己是谁、亲人是谁,都抛到脑后了。人这样贪图发泄情绪时的痛快,全然不计后果,这样的愤怒是很可怕的,一旦酿成大错,必将是悔恨终生。

所谓“制怒”,精髓便是这个“制”字。急火攻心之时,不如闭上眼睛,给自己一点冷静思考的时间,等待自己内心真正的答案:这事儿,真的值得我发火吗?学会用适度的克制和忍耐代替日后的追悔不及。

智商靠学习,体现能力优劣:情商靠历练,体现素质高低。学会管控情绪,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地好好说话、待人处事,就是最好的历练。《论语》中,就暗藏着许多人都未曾领悟的制怒之道。

猜你喜欢
怨气怒气颜渊
慰老年诗友
用足思考的定力
怨气:情感社会学的阐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