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晓丽
【摘要】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然而,西方“利己性”的经济模式、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国内外思潮的碰撞等都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我们应从引导大学生利益需求、构建意识形态教育机制等方面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 意识形工作态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的发展时期,要始终坚持培养真正信仰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践行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为此,应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导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奠基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东西方文化、思想交流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国家以此为契机,利用新媒体向高校大学生灌输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普世价值”“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蔓延,造成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中贪图享乐、学习上不思进取,攀比之风盛行,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产生消极影响。不仅如此,西方国家利用影视、文学作品等宣扬所谓的“平等自由”“个人主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形成鲜明对比,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必须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让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从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在现实实践中面临不少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利己性”的发展特点十分明显。西方国家以经济为助推,无形中渗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各个阶层产生影响,高校大学生首当其冲。西方国家大力鼓吹“意识形态终结”,意图“西化”和“分化”我国。除了在军事上耀武扬威之外,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在思想文化中渗透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试图改变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立场、盲从西方意识形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平台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降低,认识不到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表现出理想信念淡化、本位主义、轻视道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在社会经济形势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呈现“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整体格局。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生活方式、就业形势等都是大学生重点关注的话题,多样化的格局造成一些大学生思想分化。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功利思想凸显,将金钱看成第一位的,不能有效协调利益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道德信仰弱化。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各方面发展不断深入,社会文化环境日益宽松,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国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的过程中,我国文化领域空前繁荣,中西思想文化碰撞和交融更加激烈。在此情况下,多元文化中也包含着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严重侵蚀和冲击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思维活跃的大学生逐渐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困惑,判断力不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的大學生很容易被西方主流意识形态迷惑,动摇社会主义信仰。
个人利益在意识形态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反映,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强化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社会的阶层有所区别,每个人的现实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益诉求,每个大学生在家庭背景、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个人特点,这样才能确保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是每个高校大学生的基本利益诉求,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在保障大学生利益需求实现的前提下,要充分认识到保障他们的利益需求并不意味着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时,利益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利益不是狭隘的个人利益,而是由个人利益进行扩展,延伸至家庭、集体和国家,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结合,达到个人追求和社会理想的协调发展。
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高校大学生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客体,要处理好意识形态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当今,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不喜欢说教式的教育模式。为此,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体现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在具体工作开展时,要切实考虑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一些社会热点、时事政治方面的问题,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二要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建设,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意识形态教育氛围,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解答大学生的疑惑,同时在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发挥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行合一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内在需求,也符合当今的美德内涵。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通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为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础,应注重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开展教育,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在家庭教育中,要树立“家风家规”的教育理念,倡导个人诚实、与人为善,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从而体现诚信、友善、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在学校教育中,不断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和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健全的人格和明辨是非的精神。三是在社会教育中,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的能力。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6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综合改革背景下大学评价制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6BD004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芳:《新形势下全面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2期。
②杨美丽:《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人民论坛》,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