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近年来财务智能化兴起,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合。会计专业已从传统的记账和报账,延伸到宏观层面的筹资投资决策、内部控制、资金预算、公司的高端管理等。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现状如下: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国家财税制度的不断改革,社会迫切需求能够适应经济形势、了解最新财务法规、理论基础扎实的会计从业人员。高新企业、大中型企业对具备复合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要求财务人员既懂财务又懂业务,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信息中迅速分析,准确提取,具有良好适应性和职业判断力。
从前文可知社会急需会计人才,但高职院校输送的毕业生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从我校近几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并且用人单位反馈的评价也不高,普遍反映毕业生不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动手实践能力欠佳、对知识的更新较慢、工作缺乏灵活性。可见,必须对会计人员进行转型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创造价值,改善就业前景。
传统会计类课程的教学中,更偏向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习题的讲解。一方面,因为课时有限,课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参与程度较低,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原理概念,不能结合实际案例和会计实务,无法掌握具体可行的财务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因为实训条件有限,不能保证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课程缺乏系统性的实操教学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另外,传统教学与人工智能脱节,不能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锻炼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思考,会计专业人员的转型迫在眉睫,从单一的核算型会计人才,需要转型为兼具财务、管理、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信息化、绩效管理、内部控制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力军,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是正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型” 会计人才指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丰富的管理、金融、税务、法律等综合知识,并且拥有一定财务分析决策能力和战略性思维判断能力的财会管理人才。因此,“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全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首先,“管理型”会计人才应掌握财务与会计类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内容,建立“宽口径、厚基础”的学习背景。其次,对于专业核心课程,比如中级、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纳税筹划等,相关的原理、知识、技能也需要掌握。最后,还要熟悉国内和国外的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等,并随时做好更新学习,了解发展动态。能够使用外语、计算机、管理决策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协助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综合素质能力方面,首先,“管理型”会计人才应具有法律规范意识,并且要注重人文素养和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精神。其次,能够运用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处理财务数据,传递会计信息,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帮助,真正做到核算能力与管理能力兼具,逐步向“管理型”会计人才过渡。最后,还应具备创新意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理论体系,学会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处理问题。
统计调研本市会计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应用技能需求。通过走访调研本市的多个会计企业聚集群,了解不同类型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需求,并对此进行划分,重新归纳建立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职业角色能力。
通过走访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会计行业目前最新的发展方向,对如何应对新形势、如何构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课程体系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产生新的启发。通过调研其他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为优化会计专业实训室建设提供方案,参观兄弟院校已建成的会计实训室,针对实训室的建设方案、会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吸取优秀经验。
一方面,改进课程的教学内容。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由“管账型”转变为“管理型”,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也转变为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专业素养为保障、管理能力为导向的多元化体系。首先,以锻炼学生的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为内容,进行课程设计,重视会计相关政策的更新与学习。增加云财务知识、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其次,继续完善通用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以塑造“管理型”会计人才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并运用到企业实务会计中(见表1)。最后,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适当降低传统理论课程的比重,提高“管理会计”课程的比重。以此达到“管理型”会计培养目标,以应用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进一步发挥会计类课程的综合性。
表1 “管理型”会计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根据企业中实际会计岗位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优化设计教学的实训环节,注重课上的实践练习,讲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任务为导向,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展开问题,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自主能力。同时,教师应重视情景导入法和案例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在线课堂教学、手机 APP 软件、翻转课堂、头脑风暴和其他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还可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发掘企业真实案例,将学校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的解决中。
本文通过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将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联系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纳入到课程中来,完善会计专业的专业建设,使学生具备优质的综合能力,提高专业竞争力,满足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
会计是一门实践与应用性学科,“管理型”会计更强调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决策分析能力。因此,校企联合培养会计人才,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实践资源相融合,工学结合,更利于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云财务会计人才。
一方面,善于利用企业的顶岗实习环节,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走上岗位,充分接触实务,锻炼操作能力,为日后顺利就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企业了解市场需求,随时更新调整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挥高校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利用企业单位前沿的信息资源。做到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共同育人。
基于“把企业搬进校园”的理念,我校会计专业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建立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并通过制定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健全产教融合机制。同时,校企共同提供人才培养方案研讨、课程体系共建、学生就业指导、顶岗实习接纳等;开展师资培养,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多项培训,真正实现校企全方面协同合作发展。
一方面,改变单一考核模式。课上设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环节,鼓励每一个学生动脑开口,说出自己的看法,以此作为教师验收学生学习成果的依据之一。教师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考核项目,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进一步吸收与巩固所学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形成高效而科学的考核方式和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传统的会计专业考评机制并不适合创新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针对创新的管理会计型人才制定有效的考评机制,以实训项目的考核结果作为依据,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能够满足课程目标要求。在建立考评机制的同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对考评机制进行改进,使其适应会计专业的更新发展要求。
对于专任教师,鼓励教师每年到企业进行挂职,从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的工作,比如担任会计主管、兼职财务总监等,或者承担与企业相关的横向课题。通过每年系统化的锻炼,既能了解市场情况,更新知识,提高自身实践水平,又能运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对于兼职教师,可以多聘请企业会计人员,比如顶岗实习企业的会计主管、大中型企业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等,其专业理论扎实而且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让学生从不同领域学习和更新课上所学知识。学校还可以组织专职教师的实践培训,或安排企业导师的定期讲座,以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知识与企业实际相衔接。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双师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做好职业规划,增强管理意识。
学校也应给予一定的政策照顾,着力打造“管理型”会计教师的专业队伍,加大培养力度,做好配套设施,校内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与企业导师交流经验,真正落实双导师制,合力培养大数据时代下的管理会计人才。
财务智能化的出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给会计从业人员更多的机会与挑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顺应形势和市场需求,积极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校企合作等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辅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优秀的实训基地,打造“管理型”的复合会计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