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艺术与艺术家的“矛盾”
——以《艺术的故事》为例

2019-12-16 16:10南京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基督观赏者艺术作品

□李 睿 南京师范大学

一、此书此人此艺术

在《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中,贡布里希提出:“其实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真正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艺术的故事》导论中的这句话至今都在影响着艺术爱好者的鉴赏活动,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导论寥寥几千字,看似是简单的“入门引导”,其实是贡布里希对他人在欣赏艺术方面的警示。贡布里希希望欣赏者不带有任何偏见和陋习去欣赏艺术作品,与此同时,走任何过场、摆架子、盲从的行为也都会成为欣赏艺术的桎梏。

通过阅读贡布里希的书,我们不难看出,给“外行”讲“内行”的知识是他的特点。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个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全部作品。贡布里希觉得,一幅作品因让他想起了成长中的某个阶段被喜欢,没有任何问题。他觉得,没有错误的“喜欢”,只有错误的“不喜欢”,错误的不喜欢是指任由偏见蒙蔽自己的眼睛,因而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他的理论紧紧扣住艺术家、艺术品和观赏者复合结构展开,他提出人们对于眼睛所看到的物体的认知离不开艺术家本身的创作以及“观众”第三视觉的欣赏。

二、艺术界的“两对”矛盾

每种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艺术家费尽心思,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果实。但是,“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于世界,不同的环境、时代、经历给予人们不同的认知与经验。于是,对于观赏者,在品味艺术家的作品时,难免会受自身感情影响;就艺术家自身而言,他们的目标在于别出心裁,可能在当代环境中的重视程度难以服众,但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却又被人们视若珍宝。这两种结果的出现,促成了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中最明显的“矛盾”,使艺术充满探索。

(一)鉴赏者“所识”与“所品”之间的“矛盾”

“欣赏伟大的艺术品,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人们常常以为,“见惯不惊”就是对的,然而什么是真正的“对”,书里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耶稣受难图有不计其数的版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大利画家圭多·雷尼所画的《头戴荆冠的基督像》。这部作品给予人们心中美好基督的形象太深刻,于是造就了路人们心中基督的形象。人们在看到其他艺术家的基督像时,通常会评判“画的真像啊”或者“画的不是基督”。

每个人对艺术品的评判都有自己的一套准则。但是,这些远远不是判断一件艺术品是否为一件“艺术”的标准。贡布里希解释道:“事实上,往往是那些捧读《圣经》最虔诚、最专心的艺术家才试图在脑海中构思神圣事迹的崭新画面”——即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来自艺术家内心的推敲以及艺术家内心最伟大的动力,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他所要求的“最合适”。这种艺术家的所作所为,往往更打动人心弦。所以,面对“所知”与“所见”的矛盾,贡布里希不希望读者的结论太早成立。要想得知艺术家所创立一件艺术时所经历的磨难,只有去了解艺术家及他的故事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艺术应“久”或“新”之间的矛盾

历久弥新,其中“久”这个字,在某个程度上说,意味着“旧”。“新”可以理解为别出心裁。贡布里希说:“渴望别出心裁也许不是艺术家的最高贵或最本质的要素,但是完全没有这种要求的艺术家却是绝无仅有”。很多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最终目标是求新,“新”是没有错,但是“新”如果只是“新”在某一段时间或是某一个时代,却随时间消失殆尽,那么,这件艺术品就不能称为伟大。反之,一些没有在初期引起轰动的艺术品,在未来引起轰动并成为经典,它也不能不被看成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因此,“历久”与“弥新”只是字面上的矛盾,如若同时出现,那很有可能是伟大艺术品的出现。

三、理解艺术中的“矛盾”

以上所提及的艺术中的两对“矛盾”,虽然是矛盾,但也同样是“伙伴”。在欣赏和创作艺术的过程中,所知、所识、历久、弥新,缺一不可。艺术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而精彩,并且贡布里希的艺术观体现出:无论怎样的矛盾,都能化解在艺术家的努力和深情里,化解在我们对艺术家的尊重和了解里。

贡布里希也在序中写道:“艺术原是捉摸不清的,是神秘高深的,更稀罕的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他们不肯在半途止步。”

猜你喜欢
基督观赏者艺术作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基于VR技术的电影交互性与设计方法探究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注重形体艺术表达,塑造全新唱歌表演氛围
“新生儿版”基督诞生
浅谈舞蹈中编导、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展现当代俄罗斯社会的宗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