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韻律獻疑
——兼談蘇

2019-12-16 05:56黄思維
词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仄仄平仄落日

黄思維

《詞學》第三十輯載馬里揚先生《宋詞調水調歌頭考》一文,其中第二部分《水調歌頭的韻、律》,提到水調歌頭拗句現象,如「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但還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即五言句七平韻,用「平仄仄平平」句式居多,之所以如此,恐怕也跟拗句有關,兹補充如下;

萬樹《詞律》以蘇軾中秋詞爲例,今亦援其例。如上闋第一句「平仄仄平仄」、第七句「仄仄仄平仄」,這種拗句從唐人今體詩而來。今體詩出現拗句,下句第三字用平聲救之,如孟浩然之「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早寒江上有懷》)、李商隱之「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蟬》)。水調歌頭出現拗句,限於句式,下句第三字必仄,不得已變通第一字用平聲補救,如「何似在人間」,變仄起爲平起,這是相對「仄仄仄平仄」而言。如果上句爲「平仄仄平仄」,因第一字用了平聲,故下句用仄起,如「把酒問青天」(當然上下句皆用平起,如蘇軾和蘇轍詞「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還有下闋第九句「仄仄平平仄」,雖不用拗句,但下句平起,與上句仄起相對。由於詞與詩句式有差異,所以拗救看起來不明顯。但從上句第一字用平、下句第一字用仄(反之亦然)來看,拗救明顯。特别是如辛棄疾盟鷗詞「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用律句,「帶」與「千」對句相救,就更明顯了。又上闋第三句、下闋第四句「仄平○平仄平仄」拗句(按下闋此句亦爲六字,詳下論述),下句用平起同上。至於上下闋兩個夾叶仄韻六言句,雖不用拗句,但均以仄收,如下句再用仄起,則聲調不響,往往亦用平起爲多。

蘇軾此調有四首,其中「明月幾時有」、「落日繡簾捲」、「昵昵兒女語」三首,七句中有五句均用此句式,而「安石在東海」一首,則句句用此句式,其深知音律,尤可見矣。又蘇轍徐州中秋詞用了六句。又葉夢得此調有六首,其中「修眉掃遥碧」、「今古幾流轉」、「河漢下平野」三首,七句全用此句式(别首「渺渺楚天闊」用了五句,「霜降碧天靜」與「江海渺千里」各用了六句),周紫芝此調「歲晚念行役」,《欽定詞譜》作爲正體之一,亦全用此句式。萬樹《詞律》稱;「幾時有、弄清影,用仄平仄,絶妙。」套用此語,蘇軾中秋詞「今夕是何年」、「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長向别時圓」、「千里共嬋娟」,用平仄仄平平,亦絶妙。

另外,蘇軾此詞仄收五言句「明月幾時有」、「起舞弄清影」、「但願人長久」,其中「有」字、「影」字、「久」字俱上聲,也值得注意。别首「落日繡簾捲」之「落日繡簾捲,亭下水連空」、「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安石在東海」之「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州」,「昵昵兒女語」之「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其上句句腳字亦用上聲,似非偶然。蓋就字聲而言,「上聲舒徐和軟,其腔低;去聲激厲勁遠,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揚有致。」就蘇詞而言,「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上引其他詞句,皆以上聲收、平聲起。當唱腔上句低下之際,下句揚起之時,較之去聲,用上聲顯得舒緩,達到「抑揚有致」之效果。可見蘇軾審音用字,一絲不苟,正如其詩所云「細琢歌詞穩稱聲」也。受蘇軾中秋詞之影響,此調仄收五言句,宋人照此填者,如賀鑄詞「南國本瀟灑」,葉夢得詞「江海渺千里」、「河漢下平野」、「秋色漸將晚」,辛棄疾詞「落日塞塵起」、「折盡武昌柳」、「四座且勿語」、「十里深窈窕」,劉辰翁詞「五五復五五」、「夫子惠收我」、「我有此客否」、「不飮强須飲」(甲午九日牛山作)、「未信仙都子」等,每首有三句(二句未計)句腳字用上聲,於歌詞琢磨之細,同蘇軾也。

至於此詞下闋第九句「但願人長久」,馬文稱;「『人長久』的『人』字爲仄聲,恐無此例。」不確。按蘇軾别首(落日繡簾捲闋)「一點浩然氣」,「浩」字即用仄聲。又辛棄疾水調歌頭三十五首中有二十首此字用仄聲,如「東岸柳陰少」(帶湖吾甚愛闋)、「回首日邊去」(千里渥窪種闋)、「歸路踏明月」(今日復何日闋)。又馬文所舉蘇轍水調歌頭詞;「一起云『離别一何久』,連用兩個入聲字,即『仄入入平仄』。轉入歌喉,則近於『仄平平平仄』,夾雜有『三平聲』。」按「離」是平聲,此句應爲「平入入平仄」,如入聲作平,則爲「四平聲」,非「三平聲」。又蘇轍此詞,寫兄弟倆分别七年後相聚又相别,以中秋月爲媒介,特别是用「離别」二字發端,下闋又用「離憂」二字(「依舊照離憂」)承上,而且選用幽深之「尤侯」韻部,故蘇軾和其詞序云「其語過悲」。正如況周頤指出;「子由詞末『憂』、『樓』二韻,所謂過悲之語矣。」馬文僅言起調之「音聲作用」,似嫌不足。

再來談談「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句式問題。這兩句向來讀作上四下七,如清人沈雄《古今詞話·詞辨》卷下;「東坡中秋詞,前段第三句作六字句,後段『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又似四字七字句,《詞品》所謂語意參差也。」《欽定詞譜》同此句式,《漢語詩律學》亦然。今人《東坡樂府》之各種整理本及選注本,莫不如此。雖然這種讀法相沿已久,但讀作上六下五,即「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似更符合原意。就寓目所及,惟梁啟勛《詞學》作如是斷句,可謂先得我心。理由如下;

首先,「不應」兩句,傅幹《注坡詞》;「唐詩;『月如無恨月長圓。』」司馬光謂此句乃石曼卿詩,後來注蘇詞者,均引用之。按「不應有恨何事」,當語本劉禹錫《三閣詞四首》其一「不應有恨事,嬌甚卻成愁」。蘇軾《三部樂》詞「算應無恨,安用陰晴圓缺。嬌羞甚空只成愁」,則未見引用,亦本於上引劉詩(見傅幹注)。又「不應」兩句,當時及后人用其語者,如蘇門六君子之一陳師道《别觀音山主》詩「不應清夜月,故作别時圓」,任淵注即引東坡詞「不應」兩句。按以「故作别時圓」例之,「長向别時圓」作五字句爲是。又《全宋詞》收録陳德武《憶秦娥》詞;「娟娟月,不應何恨,照人離别。」「不應何恨」即「不應有恨何事」之省。又元人郝經《聽角行》詩;「樓頭有恨知何事,牽住青空幾縷霞。」「有恨知何事」即用蘇語,「何事」屬上爲句,可證。從出處來看,「何事」兩字應屬上。

其次,宋人最早填《水調歌頭》者爲蘇舜欽(馬文謂「落日塞垣路」詞爲劉潛作,居蘇舜欽之前。但據唐圭璋先生《宋詞互見考》云;「此首黄庭堅詞,見《山谷詞》。《花庵詞選》作劉仲方,恐誤。」(其詞後段第四、五句,《蘇舜欽集》(沈文倬點校)、《全宋詞》、《唐宋詞格律》等均作「壯年何事憔悴,華髮改朱顔」,蘇詞蓋依此句式。又蘇軾和蘇轍徐州中秋詞序云;「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百餘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蘇轍此曲之「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爲人留」(傅幹注;「牛僧孺云;『常娥妬人,不肯留照;織女無賴,已復斜河。』」據此,「西去」兩字當屬上),乃依蘇軾句式;而蘇軾和作之「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句式同此。從論調及蘇氏兄弟唱和之作來看,「不應」兩句,與前段「不知天上宫闕,今夕是何年」相同,亦是六五句式。

第三,「不應」一辭,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三「不應」(三);「猶云不曾或未嘗也。‥‥‥‥蘇軾《水調歌頭》詞;『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言月未嘗有恨也。」又「不應」(四);「猶雲不知或不顧也。‥‥‥‥陳德武《憶秦娥》詞;『娟娟月,不應何恨,照人離别。』言不知何恨也。」按張氏所引陳詞,其後片云「低低説。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皆本於蘇軾中秋詞,據此「不應」作「不知」解較妥。俞平伯先生釋此句爲「言月不知有人世的愁恨」,甚確。「何事」,阿梅《詩詞曲語辭小釋》;「疑詞,『爲什麼』之意;含有慨歎語氣。‥‥‥‥不作『什麽事』解,而是『何以』之意。」「不應有恨何事」,此慨歎於月不知何以有恨之辭。清人黄蘇釋此詞云;「言月何不照人歡洽,何事有恨,偏於人離索之時而圓乎?」黄蘇將「有恨何事」作「何事有恨」解,頗得坡公詞意。倘若「何事」屬下,則「有恨」無着落。從論意來看,「何事」亦應屬上。

又「何事」兩字,蘇軾詞用於句尾者,不乏其例,如《水龍吟》(小沟東接長江)之「永晝端居,寸陰虚度,了成何事」、《雨中花慢》(今歲花時深院)之「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南歌子》(别鬢裁新緑)之「一朵彩雲何事,下巫峰」、《行香子》(昨夜霜風)之「問公何事,不語書空」、《殢人嬌》(别駕來時)之「春來何事,故拋人别處」、《好事近》(煙外倚危樓)之「莫問世間何事,與劍頭微吷」等,亦可證也。

萬樹云;「一調有一調之風度聲響。」蘇軾中秋詞,借月抒懷,高出人表,不特内容之美,宋人所謂「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且其風度聲響亦與之相稱,故傳誦千古而不衰矣。

以上就《水調歌頭》韻律、蘇軾中秋詞句式,聊抒己見,以質當今之讀東坡詞者。

猜你喜欢
仄仄平仄落日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偶感
学诗
大漠落日
落日
落日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