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冰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自教育部2006年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来,各高等学校普遍加强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课堂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改进。但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思维模式的束缚、传统教学方法的沿袭等,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影响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认识从感知到情感的提升,进而逐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已摆在所有艺术教师的面前。现结合本人在民族高校开设的、面向音乐学专业本科生的《琵琶名曲鉴赏》课程教学,谈谈如何上好这门课程。
《琵琶名曲鉴赏》课程以琵琶名曲的鉴赏为主线,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琵琶经典名曲及其相关知识,带领大学走近音乐,感受琵琶音乐的魅力,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音乐鉴赏能力并激发大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目的。而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的鉴赏题材,则是实现这一目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根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和梳理工作,尽量选取那些最有利于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经典性琵琶名曲,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塞上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春江花月夜》等。通过介绍这些名曲的历史典故与音乐意蕴,有助于将抽象的音乐符号与学生熟知的知识情境相联系,促进学生走进音乐。如针对楚汉相争这一历史题材,我选用了《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两首作品进行讲解。我通过介绍这两首乐曲不同的创作视角(《十面埋伏》从胜利者刘邦的角度,《霸王卸甲》从失败者项羽的角度),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琵琶技法的丰富变化所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更深入地去体会乐曲所要表现的不同情感,从而提高他们对琵琶名曲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热爱。
音乐“鉴赏”不同于“欣赏”。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欣赏是表层次的,鉴赏则是一个深层面的鉴定和欣赏[1],它需要聆听者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认真的感受、分析、研究、鉴别后才能作出评价,因而学会聆听是鉴赏音乐的前提条件。《琵琶名曲鉴赏》课程是围绕琵琶经典名曲鉴赏展开的课程,其重点是音乐作品的欣赏与体验、审美与评价。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艺术感知训练,使学生学会聆听,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引发学生情感和经验的共鸣,提高学生的聆听能力,我突破传统教学中仅靠教师讲解和播放影像资料的方法,采取了“且谈且弹”的教学方式。在琵琶名曲的介绍上,我重点向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章法结构、音乐语汇等,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琵琶名曲的呈现上,我采用了个人独奏、与所带琵琶专业学生重奏两种现场演奏方式,使学生可以近距离比较单声部和多声部音乐的不同音响效果,有效拉近了大学生与琵琶音乐的距离,使他们获得更为直观和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此外,为使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家的音乐表达,我还选用了同一曲目的不同演奏版本。如《春江花月夜》,我选用了刘德海和王范地两位先生的演奏版本,结合两位先生的人生际遇和对传统作品的不同审美追求,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奏版本的异同。以上举措,有效提高了大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的能力。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曾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正确。”[2]就音乐鉴赏而言,针对每一个音乐作品,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有一千种描述,即对音乐作品本体的认知带有广泛的个性理解。《琵琶名曲鉴赏》课程教学的实质是审美教育,学会聆听只是基础,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审美。如果不具备审美能力,就无法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和内涵,就无法理解音乐深层面的内容。因为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音乐感知能力也会随之增长。这就要求我们重视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增强学生审美体验,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研究与鉴别,引发学生的提问和思考,以发展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分析、研究与鉴别音乐作品的能力,不断练就学生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鉴赏的行家里手。我校开设的《琵琶名曲鉴赏》课程针对的是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学生毕业后有一部分会进入中小学做音乐老师,因此我组织学生在每节课后两人为一组,围绕我上课所讲的内容聆听相关音乐,阅读相关的鉴赏论文,撰写讲稿并制作PPT,下节课在全班进行演讲,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刚开始时,学生们制作的PPT并不理想,讲解也缺乏逻辑性。但通过几次的演讲及点评后,学生不但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意蕴,而且分析、研究与鉴别音乐作品的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讲稿更为条理分明,制作的PPT更为精美,审美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向或多向交流与互动的活动。只有师生双方相互配合、协调,充分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师生因互动而产生的思想碰撞和偶然生成的资源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感受音乐的魅力。我既注重课堂讲解与作品演示,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制作PPT登台演讲。这样,既可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对学生演讲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使其能够更为准确地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见解。此外,每次的课堂展示与点评,不仅提高了演讲同学的表达能力,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除了对学生的点评,我还发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和讨论,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课程的深入推进,学生们的表现渐入佳境,到学期期末时,同学们相较于先前的表现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加强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而且可以了解学生课程学习的情况,发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注重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方面,我注重课堂评价。我将学生每次上课时的表现特别是课堂演讲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以促进学生认真听课和积极表现。另一方面,我注重课堂反馈。我在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情况下,经常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深入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看法。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掌握自己的教学情况,促使自己不断反思,明确哪些课程内容需要完善、哪些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以上是我开设《琵琶名曲鉴赏》课程的认识和做法。目前,《琵琶名曲鉴赏》课程还处于摸索阶段,在教学经验上仍比较欠缺,但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音乐鉴赏的课堂上真正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