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月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朱鹮,古称红朱鹭,是东亚特有的珍禽,也是日本的国鸟。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日益恶化朱鹮也在各国相继灭绝,曾几何时,日本民众只能去博物馆欣赏已是标本的朱鹮……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陕西偶然发现7只野生朱鹮,后经人工繁殖,朱鹮的种群数量逐渐扩大达2000多只(2014年)。
人类,一个神奇的物种。任银河宇宙如何运转,它终究以其逐渐发展的意识和思想从无数物种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地球的主宰。农耕社会的人类对地球了解还不多,风、雨、雷、电、地动山摇,成了他们心中被某方操控的神奇力量,于是他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所呈现的状态就是图腾崇拜、巫舞盛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如舞剧《朱鹮》开头所呈现的:树木葱葱,河水潺潺,重峦叠嶂,理想的生存环境下孕育着一座生机盎然的村庄,田里麦苗绿油油的、正在成长,人们时而耕地时而插秧,忙碌却又幸福。当美丽的朱鹮飞经这片土地时,被热闹的人类所吸引,它们降落在河流旁时而饮水时而沐浴阳光。人类与朱鹮相互依存翩翩起舞。你以为时间就这样静止了?不!时光的流逝使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劳动的生活经验是人们生产力大大提高,他不再像孩子一样以懵懂的心态敬畏着自然,取而代之的是探索自然、征服自然,这就像青春期的少年一样,叛逆且极具冒险精神。这时,人类已经走入了工业文明。就像《朱鹮》呈现的那样:背景由明朗开阔转变为是乌烟瘴气的黑,树木也不再葱郁只剩下一颗颗醒目的树干,然而人类却沉浸于自己的发展中而不自知,个个步履匆匆、神色紧张,他们只关注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殊不知朱鹮已经再难生存。糟糕的生态环境使朱鹮试图寻找曾经的精神家园,试图去询问行色匆匆的行人,可是没有人愿意停下脚步。终于,朱鹮和其他物种一样成为博物馆中冰冷的标本……
舞蹈,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直观动态性。作为一门以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它的表演者、道具、服饰、动作、舞台调度等都是直观具体的,可用人的肉眼直接看到,再结合人的听觉,形成对舞蹈的感知力。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被拉入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又重申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的理念。近年来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层出不穷,比如说“太湖蓝藻污染严重,河水发臭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全球生物正面临着第六次重大灭绝的危险”有关环境保护的口号也层出不穷,比如我们熟知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是这些字样真的能够警醒人们去保护环境吗?在这时,舞蹈的作用便凸现了出来。舞蹈是以人体为它的物质载体,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抒发内在情感所以较于文字来说更具有直观性、震撼力。当曾经轻盈美丽的朱鹮化为博物馆的标本时人们的内心被触动了,这种触动不会说让你立刻改掉所有坏习惯,珍惜环境,保护环境,但这是一种是直抵灵魂的力量会时刻警醒着你,假如我再自私的以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那博物馆可能就会又多一种标本,所以我要注意环境问题。《朱鹮》是一部备受好评的舞剧,上海歌舞团也走出国门走入外国友人的心中,内心的触动是由于舞剧《朱鹮》对观众产生了共鸣。青山绿水我们都曾见过,鸟语花香我们也都曾拥有过,而当这一切都由于人们的肆意破坏而走向相反的局面时,我相信无论是谁都会心存惋惜,惋惜就会使人们思考控制这种局面的方法,于是《朱鹮》无形中加强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而这也潜移默化配合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名言。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舞蹈作为一种表演性艺术,能在一个舞台上演绎不同历史时间,多种场合地点,这是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所难以呈现的,而它的直观动态性也是多年以来魅力不减的原因之一。
朱鹮,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文字表达通俗易懂,可是如何能将“朱鹮”二字提炼成为舞蹈动作呢?如何才能让观者明白我跳的是朱鹮而不是孔雀呢?这就需要编导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有生活感知的前提下,将大脑中抽象的思维创造成可被感知的形象,并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的肢体语言将其表现出来。杨丽萍老师以傣族舞蹈出名,给我留下深深印象的就是她创造出的孔雀形象与意境——拇指和食指的尖端轻轻捏合,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自然翘立。她很伟大,因为提起傣族你会想到她,提起孔雀你也会想到她,她在继承传统傣族风格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丰富发展了傣族舞蹈的动作语汇。作为《雀之灵》的编导,杨丽萍老师的创造性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作为《雀之灵》的模仿者,因为学习这种表现具体实则抽象的艺术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开拓,舞蹈语汇得到了积累,并为以后的创造打下基础;那作为欣赏《雀之灵》的个体,使个人素养得到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并为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增加情趣。
舞剧《朱鹮》中的形象设计是遵循中国传统审美原理的,那就是“写意”。朱鹮外在形态最大的特点其实就在于那如同点缀一般的一抹红,这一点很像中国古画中的那一方红印,又好像一段美好爱情中的一抹吻痕,它是酒饮微醉,花看半开的意境。而舞剧朱鹮的动作造型乃至服装造型都契合了“朱唇一点桃花殷”的意境与克制。所以舞剧《朱鹮》中的“朱鹮”,其实并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那只濒临灭绝的“鸟”,而是《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代表的是一种远去的生活,代表的是一个遗失的世界。曾经我们师法自然,曾经我们万物有灵,曾经我们天人合一。而今遗失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种的毁灭,更是农耕文明中那些美好的陨落,是东方古典意境的幻灭。所以,无论是《朱鹮》的编导、表演者、学习者还是欣赏者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如此一来才能理解舞剧所创造的形象意境。
背了乘法口诀只能做做标准答案的数学题,或者锻炼一下你的记忆力,学习了万有引力,也是对地球上已发生的现象产生了了解。而艺术这个领域是人类在世界的影响下对它做出的反馈,由心出发,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创造出某种不可言说却发人深省的东西。而舞蹈艺术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因为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动态的艺术,它包含了节奏、韵律、舞美等各种艺术中的精华,并用人的肢体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这便是舞蹈的魅力吧。开发锻炼你的右脑,提升你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1913-1934年,美国建立起自由的人文舞蹈教育;1934-1967年,美国发展专业化的舞蹈教育,使舞蹈成为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1967年至今,人文性与专业化的舞蹈教育从冲突走向了融合,美国舞蹈教育呈现多样化的格局。由此可见,美国注重舞蹈教育注重艺术对人的发展作用,这从他们拍摄的各种电视电影中就不难看出。比如《冰雪奇缘》中艾莎唱〈let it go〉表达自己内心的希望与激情,又或者《花木兰》中木兰唱歌表达自己对搞砸相亲的内疚与难过,再比如《查理的成长日记》《胜利之歌》等很多电视电影中都有音乐舞蹈场景,艺术源于生活,所以在美国人的生活中也是随时就可以唱或者跳的,而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却并不多见,你找一个学舞蹈的孩子给你跳一段,多数会拒绝,而你找一个学声乐的人给你唱歌多半也会推托,究其原因我们没有意识到艺术对人们创造力、想象力等的培养,反而以各种条条框框将其束缚住,中国的舞蹈教育上下脱节,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统一教材,大多数孩子学舞蹈只是因为她们的父母认为舞蹈可以锻炼气质,所以跳舞要瘦,更为可怕的是以一种功利性的目的学习舞蹈,忽视了舞蹈对人身心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而美国的玛格丽特·道布勒并不关心舞蹈的外部形态,而是更多地在意舞蹈的内在价值。不教固定的舞蹈动作,她排斥专业的舞蹈教育,一方面传统动作所固有的文化内涵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舞蹈动作中高难度的要求,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胜任。因为道布勒的舞蹈课要面对任何一个想走入舞蹈教育的普通学生,她主导的是一门“人人都可以跳舞”的舞蹈课。中国人口众多、物产丰饶、海、陆、空、平原、山脉、河流、热带雨林,这些该有的都有,所以眼界较于别国来说已经是很有优势了,可能为什么只能当个制造大国,我相信这和孩子们从小思想就被束缚住有关,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有关。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遏制他们自由唱歌、跳舞、画画的想法以及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力。
2015年6月,在日本观众的翘首期待中,舞剧《朱鹮》正式登陆日本,拉开了为期两个月的巡演帷幕,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紧扣当今时代的环保题材、极具观赏价值的舞台效果深深感动和吸引着每位日本观众,受到日本民众的一致欢迎和好评,不少观众激动地流下热泪。可以说,该剧不仅为促进中日友好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让中日两国的主办方实现互利共赢。
朱鹮是和平之鸟,友谊之鸟,自然之鸟,人类与自然友好相处之鸟,再被舞剧纯美的艺术氛围感染下,环境保护问题也浮现出来。舞剧走遍中国,走入世界,成为文明交流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