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婷婷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艺术作品的创作及欣赏都与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等有关,每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情趣及审美观念都会有所不同。造成审美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诉求的不同,那么就会使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精神也有所不同。民族舞剧也不例外,如50、60年代的《宝莲灯》、《小刀会》,人们所提倡革命斗争和奋斗精神来继续社会主义建设,都形象地反映出了50、60年代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是神圣的、是人民所需要的,也正是这些舞剧红遍全国、受到全国人民追捧的原因。70、80年代《丝路花雨》的动作创作上就是研究的敦煌壁画上的人物姿态,将静止的姿态变得栩栩如生。民族舞剧《鸣凤之死》是根据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家》中的一下情节改编、再创作的,这部舞剧的创新主要是在表现手法上,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构想十分巧妙。以人物内在心理和情感变化发展作为舞剧结构的依据,用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方法来唤起观众的艺术联想,突破舞台上时间、空间的局限,着力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和描述,扩大了舞蹈反映生活。这种做法有利于揭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是一次不小的突破。这些举动也是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上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体现,带给人民一次全新的视觉体验。该剧已不仅是有思想内涵,更是有着时代意义的一部艺术作品,它的艺术造诣和创新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带动了人民的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开始追求更高的领域,即精神领域。在这个思想开始解放的时期,文艺界也将作品的主题聚焦在探讨人的内心矛盾和追求生命本质上来,创作出了许多不同的创作方法及不同题材的、以启人深思的舞剧,《召树屯与楠木婼娜》、《阿诗玛》等,就是以人内心的情感发展为主线索去展开剧情、探索人性,人民性成为20世纪末人们重要的探索领域;为了响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号召,我国舞蹈建设道路上,涌现出了大批以民族文化历史为基础而打造出的民族舞剧。新世纪的民族舞剧,围绕务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而创作的。以中国歌舞剧院为首的单位,创作出的民族舞剧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热烈追捧。如《孔子》、《昭君出塞》、《赵氏孤儿》等反映出人们在新时代的更加注重去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即使在新时代也不能忘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发扬仁爱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破。用新的创作方法、新的表现形式去表达中国的传统精神。所以说,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舞剧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艺术体验,更能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
“以情带舞,以舞传情”是舞蹈的本质,同样,情感引发动作,动作表达情感。情感的抒发和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一个关系,时神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时代精神影响着社会发展,间接对人们的情绪又有一个影响作用。情绪带动着舞蹈动作,舞蹈动作又能反映着时代精神。由于每个时代的民族舞剧所表达的精神不一样,所以在动作要求上,无论质感还是风格上面都各有不同。如具有革命斗争精神的《小刀会》就会有许多冲锋性质和带有号召性的动作,还有多次出现在舞剧中的“红巾舞”、女将们的“弓舞”和“虎头盾牌舞”,不难看出这些舞蹈语汇都带有革命浓烈的色彩,充分看出那个时代注重的革命奋斗精神;文革后,具有探索、创新精神的舞剧《丝路花雨》开始打破了枷锁,大量运用鲜明而又突出的“S”形的动作体态,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女性含蓄而又温婉的韵味。在文革后,我国舞蹈工作者们能大胆探索、挖掘壁画上的舞姿并用以舞蹈动作上,这一举动是非常具有勇气的、是值得敬佩的,充分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思想禁锢十年后开始探索新鲜的东西,不再固守尘封。以上这些例子都能很好地说明,每个时代的民族舞剧中的动作语汇也能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烙印。
具有欣赏性是每一个艺术作品的属性,民族舞剧也不例外。除了具有欣赏性,民族舞剧更重要的是它所要表达的内涵,一个作品如果失去了内涵,那么就如同人类失去了灵魂。一部优秀的民族舞剧之所以受到热烈追捧,并不是单单因为它的舞美、舞姿、队形变换,重要的是它的本身内涵。如果没有内涵支柱,舞姿再动人、舞台设计在精美,也犹如一个华丽的空壳,所以丰富舞剧内涵是十分有必要的。往往时代精神和舞剧内涵又是相挂钩的,舞剧中体现出的内涵都是非常有深度的,不仅能体现当代价值观,而且还能帮助人们树立价值观。一个好的舞剧里面既然能用舞剧来表达时代精神,那么也能用舞剧来传递时代要求,去规范人们的道德观、荣辱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也有很好地帮助。用民族舞剧来向人们传递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动力,以“剧”传递时代要求。
虽然民族舞剧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但它确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它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是不可衡量的,无论我们身处在哪个时代,中国民族舞剧处于哪个时代,我们都要将它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民族舞剧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以发扬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