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楼台烟雨中
——我读《南京佛寺叙录》

2019-12-16 00:09尤丹丹
江苏地方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佛寺佛教南京

◎ 张 燕 尤丹丹

南京佛寺知多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佛寺之多,到底数量几何?今天,我们找到了一本“南京佛寺不完全记录指南”,或许能够为这一疑问画上句号。

南京建寺,始于三国孙吴时期创立的建初寺。此时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便迅速迎来了发展高峰。几百年后,唐代诗人杜牧来到了这里,绣口一吐,便将六朝时期的南京佛寺盛况定格到了今天。明代万历年间,时任南京礼部郎中的葛寅亮撰写《金陵梵刹志》,记载有明代的佛寺盛况,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如今,当代人也在努力为南京佛寺留存下更多的记忆。《南京佛寺叙录》一书,承载了作者封野的一腔热忱。2136 处有名可称的南京旧刹,是作者为我们记录下来有据可查的南京佛寺数量。这些古刹带我们穿越千年风雨,触摸自汉末以来的南京佛寺历史。

本书分卷记述了南京旧刹及现存的南京佛寺。上卷叙录南京旧刹,依据内典、正史、方志、碑记、笔记诗文等文献以及当代考古成果,考察旧刹遗踪、缘起存废、高僧事迹、文物古迹等,详于对近现代以来相关内容的收罗征集,梳理归纳。下卷叙录南京现存佛寺69 所,依据作者2015 ~2017 年期间两次实地考察所得第一手资料,参考相关文献记载,详述其地理方位、兴废流变、建筑布局、殿宇形制、塑像造型、钟鼓炉鼎及题匾、对联、碑记等内容,并精选167 幅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作为插图。本书体例较为严谨,上卷所叙录之旧刹,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资料并未详细记载寺址所在,因此作者以寺名汉语拼音排序,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检索,让读者自由建构南京佛寺的地理或历史坐标。现存的佛寺则按照现今南京区划排序。

在讲到南京第一古刹建初寺时,作者引用《高僧传》中的记载,描绘了康僧会在建邺营立茅茨、获得遗骨舍利的情形,于是孙权为之建塔,乃有佛寺,从而使得江左佛法兴盛。历史文献详实生动的内容,是南京旧刹记载的重要依据。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般的佛经、史书,作者对地方文献用力颇深,信而有征的写作态度,让作者从《景定建康志》《万历应天府志》《江宁县志》等29种综合性的南京地方志和《栖霞小志》《莫愁湖志》等18 种专志中爬罗剔抉,得以获得关于南京佛寺最翔实、准确的记载。

作者善于运用文献,还表现在行文的细节之中。如关于建初寺的寺址,作者保留了四种说法。(一)在古秦淮河南岸凤凰台,今秦淮区集庆路南侧花露岗一带,宋代《景定建康志》、元代《至正金陵新志》、清代《南朝佛寺志》等用此说法;(二)在旧都城聚宝门南一里聚宝山,今秦淮区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晨光机械厂一带,为明代大报恩寺前身,明代《南畿志》《应天府志》《金陵梵剎志》皆用此说;(三)在今秦淮区建邺路南侧绒庄街与评事街之间;(四)在今秦淮区中华路与长乐路交界处附近。已有学者对建初寺与大报恩寺前身进行了细致分辨,认为二者不应在同一地址。本书作者并未言明,仅将所持各说的历代文献一一列出,以便于感兴趣的读者一探究竟。

佛教在中国的曲折发展史,是佛教思想不断本土化过程,同时它在哲学思想、社会教化、建筑艺术等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国。

佛寺林立:封建统治者的趋之若鹜

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崇奉佛教,代表人物梁武帝萧衍。他晚年舍道事佛,沉迷三宝,据说僧人茹素就是从梁武帝开始的。当时的佛教所讲授的内容有哪些?书中上卷“甘露鼓寺”一条,引《续高僧传》中释慧暅的小传,说他在18 岁的时候,产生了强烈的出世愿望:“服膺周孔,以仁义为先,归心黄老,以虚无为贵。而往来生死,出入尘劳,乃域中之累业,非出世之要道也。”于是走出都城,来到了甘露鼓寺,“从静众峰师受《十诵律》,又听龙光绰师《成实》。”这两部佛教典籍由鸠摩罗什译出,在南北朝时期非常流行。除了这两部之外,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不少佛教经典,如《法华经》《华严经》《唯实论》《金刚经》《涅槃经》《成实论》等。书中还讲到了晋代高僧支遁曾居住在旧建康县中黄里的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退而注之,群儒旧学,莫不叹服”。在上卷所记述的南京有据可查的2136 处佛寺中,有370 余处创立于隋朝之前。佛寺林立,必然带动了佛教思想的广泛传播。随后,在隋唐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寺院经济、不同学说的思想体系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佛教八大宗派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唐后主李煜对佛教也倍加推崇。他创建了报慈道场。《景德传灯录》卷二五云:“金陵报慈道场玄觉导师行言,泉州晋江人也,得法于净慧禅师……乾德年间,李后主延至金陵,居报慈道场,署雷音觉海大导师。”报先寺,南唐时为报恩禅寺,《释氏稽古略》:“南唐国主邀文益禅师观牡丹花,请师赋诗,曰:‘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唐主顿悟玄旨。”周显德五年(958),文益禅师跏趺而逝,塔于江宁县之丹阳,后主为文勒石,韩熙载铭,宗门尊仰其道,曰法眼宗。

明代的南京,再一次成为政权都城。明清时期佛教的世俗化转向使得寺院经济深入到地方社会。根据书中的一些介绍,我们大概可以一窥当时南京寺院的总体规模:三山寺,明代寺院基址15 亩,拥有田、地、山共219 亩多;明代三塔寺,基址56 亩,拥有田、地、山、塘97亩多。相较前代,佛寺规模实现了较大的扩张。

佛寺之美:自然佳秀 生动在人

从《南京佛寺叙录》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南京的佛寺不仅与封建王权紧密相关,自身还蕴含了丰富的人文风情。佛寺选址多为环境清幽之地,景色优美;建筑规整,庙宇恢弘。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南朝钟山宝珠峰顶的翠微寺,是古刹,也是一处览胜之地。在天晴日暖之时,“可以望见广陵城在目前,水陆之远,盖二百里”(《建康实录》卷一七)。看到这里,真想选择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登上钟山顶峰极目远眺,试看广陵城是否依旧能清晰如在目前。

佛寺僧人与古代诗人的交往、对谈,有时会充满禅机。尤其是僧人所说的偈语。偈语,是僧人对佛经的体悟,是顿悟时的智慧语言。石佛寺,宋建炎年间创建,明洪武年鉴僧祖印重建。季潭禅师应诏来到金陵,后退居石佛寺,爱这里的山水之胜,大书“江山一览”四字揭于方丈。临终作偈云:“形非类我,我亦非形,水中盐味,色里胶清,乍而见之,泠面如水,久而亲之,和气春生,非乍非久,道出常情,一言相笑,万古风清。”这一段偈语,已经是近似哲学的思想顿悟了。

前面曾提到甘露鼓寺,有一则充满禅机的对话。明嘉靖元年(1522),法舟禅师驻锡寺中,有一僧人问:“如何是安隐境?”法舟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又问:“何如是安隐家风?”答:“石虎山前斗,泥牛水底眠。”这位终老江宁的禅师用李太白的诗句巧妙作答,别具风情。

此外,王安石、苏轼等人,或者留下了有关南京佛寺的诗句,或者与佛寺中的禅师有过深入交游、机锋妙对,总有佳话流传至今。“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原来,辛弃疾词中的佛狸祠就是旧六合县瓜埠山西峰的太平禅寺。2003 年,重建于太平山南麓。思接千载,我们也可以通过这小小禅寺穿越古今,体味词人心中的况味。

江南锦绣地,金陵自古繁华。以上所提到的大部分佛寺,都已成为失落王朝的繁华旧影。几经毁建的南京佛寺,或掩映在苍松翠竹里,或静立在城市巷陌间。每一次晨钟暮鼓,每一柱燃香幽幽,都满载着岁月斑驳的印迹。

《南京佛寺叙录》,是一部研究南京佛寺的工具书,也是一本探求南京的地情书。

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一苇渡江,曾经夜宿的长芦寺,几经毁坏重建,并在20 世纪60 年代成为学校,1983 年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栖霞寺,分别于陈朝至德年间、唐宣宗时期、明洪武年间、清光绪年间不断受到损毁,1980 年开始整修。以鸡鸣寺为例,从晋永康元年(300)就已经在此地创立道场。20世纪50 年代末期改为尼众道场,常住尼众二十五人;60年代尼众遣散,殿宇房屋改为南京无线电元件十一厂;70 年代一场大火,房屋焚毁殆尽。修复后的鸡鸣寺有两座山门,一座是1979 年修葺、1986 年重建的门额为“古鸡鸣寺”的旧山门,一座是建造于2002 年的位于旧山门南面的四柱三门大理石牌楼。作者把从寺门到山顶的每一个庭院建筑、每一尊佛像造型、每一处飞檐翘角,细致描述,即使读者从未到过这里,也可以根据作者的文字,一处不落地完成一次对鸡鸣寺的深度寻访。正是有了作者多次的实地探访以及精确的文字表达,才使得《南京佛寺叙录》一书也成了探寻当代南京佛寺的“地理指南”。

猜你喜欢
佛寺佛教南京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南京不会忘记”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南京大闯关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