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语文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朗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琅琅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并未从阅读中体会到乐趣。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我们有必要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
一、朗读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他们天真活泼热情,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模仿性强,但注意力不够集中。随着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界也逐渐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中小学不再分“听”、“说”提出教学目标,而是统一称为“口语交际”,要求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抓好朗读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二、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一)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
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应充分利用课内的文章,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完了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使学生能很主动地下位找学习伙伴读书了,孩子们的兴趣浓厚起来,读书时才会想把文章读得更生动些。
(二)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 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樂”,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如此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好的示范朗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课文朗读时,我每次都给孩子师范读,做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和儿化音;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再次,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中每个人物的感情色彩,有很多课文,课文中每个人物的感情色彩都是很饱满的。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小路变化前后每个小动物的语气是不一样的,老师读后他们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读课文。最后每次读课文要用充满童趣的语气读课文,这样也会深深地吸引孩子在课堂上来听,并激发他们的对读书的兴趣。
四、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个别读
在个别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及时纠正与点评。
(二)集体读
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分角色并演一演
一年级的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可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如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通过学生表演棉花姑娘前后的变化以及棉花姑娘和每位动物小医生的对话,来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
(四)比赛朗读
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五)配乐朗读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六)想象朗读
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注重朗读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朗读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根据学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参与朗读。
有效的朗读,能使学生感悟出文章思想感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教师必须有耐心,有恒心,采取正确的训练方法,才会使朗读读得更正确、有感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