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雨晴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4)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生活与劳动中创造了具有本族风格音乐,各具特色,具有不同的旋律、风格、语调、韵味和行腔,且在不同时期融入了其所处社会的风俗和特色,在近现代,民族音乐开始学习并借鉴西方声乐,包括:演唱技巧、理念思维、表现形式、素材等,在这种基础上产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声乐,本文所探讨的民族声乐就是这种艺术形式,是传统民族声乐与西洋声乐的结合。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十分悠久,且早在唐宋时期就已进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多达300多个剧种,与民族声乐相比其完善的时间更早,再加上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如词曲优美、韵味悠长、字正腔圆等,因此在民族声乐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传统戏曲进行学习与借鉴,如表现手法、素材等,笔者在本文仅就传统戏曲演唱技巧运用于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实践进行讨论。近些年来,民族声乐在融入传统戏曲的一些元素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使得其表现力与魅力进一步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很多歌曲,如《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赞歌》、《故乡是北京》等,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这些歌曲均是借鉴了传统戏曲的元素,如剧情、地域风情、诗词等。一些专家学者将这种歌曲列为戏歌,但也有一些学者不赞同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无论戏歌一说是否成立,民族声乐借鉴传统戏曲的元素是显而易见的,也因此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所以对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的实践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明代著名戏曲学家魏良辅曾在《曲律》中说过,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二绝,板正为三绝,这里的字清指的就是咬字发音要清晰,一绝即为首位,由此可见咬字发音在戏曲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因此演唱者在进行民族声乐的演唱时,其演出是否成功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其是否可以将歌词清晰且明确的表现出来,并让听众听懂,如此方可进一步将听众带入到演唱曲目的氛围之中,领会到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思想与情感[1]。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演唱者就必须要对民族声乐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且体会到咬字发音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戏曲一直以来就对咬字发音极为重视,且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均使用汉语进行演唱,在这方面具有共性,且咬字发音对二者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若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咬字发音不准确则会导致传达到听众耳中的词语不清楚,听众理解不了词语的意思也就无法深入的投入到演唱者营造的氛围中,导致演出效果不佳。正是这种共性,使得中国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为此笔者认为将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技巧之一——咬字发音运用于民族声乐中具有可信性。笔者在此进行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声母,声母是韵母之前的首辅音,其与韵母进行组合才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音节,而作为首辅音,其对一个字发音的正确有着极大的影响。若声母的发音不准确则会导致整个字的读音变得模糊甚至错误,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若出现这种问题则会导致听众对其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整段词曲的理解。通常来说声母的发音就是气流受到阻碍并克服这种阻碍的过程,若整个过程出现错误则会导致发生错误,进而影响到咬字发音。以歌曲《桃花红,杏花白》为例,歌词中“桃花来你就红”,很多演唱者在演唱时都会出现因舌尖顶在牙齿上的力度不够导致舌尖弹起的力度也不足,进而使得“桃花”的“桃”发音像是“稻”,听众很容易产生为什么稻花会是红色的这样的误解;二是韵母,韵母位于声母之后,其发音和口型也会对声音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如《一杯美酒》中歌词“啊~情人啊”,若没有处理好韵脚则会导致发出“qin”的声音,会误导听众将听成“亲人”,误以为该歌曲是对亲情的描述。三是声调,汉语中的声调有四声,平、上、去与入,因结尾音不同,前三被称为舒音,入声则被称为促音,使用汉语语言演唱的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也不例外,且四声声调会使得歌曲的旋律更加强烈,同时不同的声调的意思也不同,如“gu zhang”、“故障”、“鼓掌”“姑丈”。
字与腔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构成,而后者是前者进行处理后的结果,二者可以称得上相辅相成,我国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之间的一个共性就是追求字正腔圆,所谓字正指的是嘴型、舌头的位置等要准确,而腔园则是指元音进行共鸣时位置要正确且饱满。要想达到字正腔圆这一标准,进而产生声情并茂的效果,演唱者就必须要做到准确的把握口腔、嘴型的形状,使其发出的声音圆润且有美感,整个发音要做到字头要短、韵母要长、字尾要清晰,如此在积蓄足够的气息后所发出的声音才会更加有力且有弹性。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技巧——吐字行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气息的运用,无论是中国传统戏曲还是民族声乐都需要气息的支持,气息是呼吸方式的一种,一位优秀的民族声乐或中国传统戏曲演唱者都可以熟练的控制气息,通常来说,“气沉丹田,丹田运气”是戏曲演唱者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控制气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气息维持在横膈膜的下方,使用丹田进行顶气并充分利用小腹来对气息进行控制,掌握好气息的控制和使用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的完成演唱,提高演出效果。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演唱者必须要对各种元音进行练习,且熟练的掌握丹田运气的方法,使声音的变化更加丰富且灵活。二是润腔技巧的运用,中国传统戏曲的曲目众多,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或喜或悲、或哀或怒、或思或愁等等,要想完美的表达出这些情感,不仅需要气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运用润腔技巧,如拖腔、哭腔、断腔等等,民族声乐也是如此,二者在该方面具有共性,因此很多民族声乐的演唱过程中也充分运用了润腔技巧,如《题帕三绝》、《贵妃醉酒》这两首歌曲中就充分应用了拖腔技巧,再如《牧歌》这首歌曲中运用了连腔技巧,均使得情感可以更加充分的表达,给听众留意深刻的印象。
风格韵味中的韵字,其解释为悦耳的声音,这也是所有乐曲的追求和目的,我国的传统戏曲的剧种众多,不同的剧种的风格不同,如江南的戏曲更加婉转,北方的戏曲则更加高亢,川江号子则更加激烈,若想要将不同剧种的不同风格韵味完美的展现给听众,演唱者就必须熟练的应用演唱技巧,通过吞吐、顿挫、收放、抑扬、重音不同等方法可以更好的表达出不同戏曲的风格韵味,使之更具感染力。轻重音对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演唱技巧之一,通过重读音与轻读音之间的对比带给听众更加强烈的听觉冲击,使听众回味无穷。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了很多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技巧--风格韵味,如《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这种歌曲中使用了豫剧元素,旋律更加豪放粗犷且铿锵有力,同时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还是用了豫剧的唱腔手法,整首歌曲更加富有风格韵味。再如《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李谷一在演唱时充分运用了京剧的表现手法;再如《赞歌》,这首歌曲是蒙古族歌曲,其引子部分充分运用了蒙古族民歌中先颤音后直音中演唱技巧;又如《洪湖赤卫队》这首歌曲中运用戏曲演唱的技巧,声音的对比更加强烈。这种借鉴与运用使得民族声乐更加富有风格韵味,表现力更强,给听众带来听觉的享受。
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中国传统戏曲都十分复杂,因此对于演唱技巧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民族声乐起源于近现代,融入了西方乐曲的表现形式、技巧与理念,使得其逐渐成熟,但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其原本具有的民族特色和风味的内容越来越少,其发展受到了阻碍。而中国传统戏曲曲目众多且各具特色,不同的曲目有着不同的演唱技巧且十分成熟,值得民族声乐学习并运用,笔者在上文中对中国传统戏曲可以运用于民族声乐中的演唱技巧进行了介绍,望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同时希望民族声乐演唱者及相关人员在学习与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技巧时可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其中的精髓之处,推动民族声乐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