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晓
(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0世纪初期,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在经过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下逐渐的在我们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同时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相对健全的美声教学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美声歌唱人才,“中国风”在国际乐坛中不断掀起。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提出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在借鉴、融合、互补、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良好发展。
民族语言、歌唱发声以及民族音乐审美是歌唱方法所包括和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所以,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发展也要围绕民族语言、歌唱发声以及音乐审美这三个方面而展开。语言作为演唱艺术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从民族语言这方面来说,我们汉语言具有独特的特征,例如汉字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读音有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构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构成了汉字拼音的四个声调,以民族语言为基础而建立和形成的歌唱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自然与美声这一外来歌唱唱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歌唱发声与说话发声二者之间是具有紧密的关联性的,但是歌唱发声的方法又存在着相对的独立性特点,在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坚持美声唱法科学性发声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美声歌唱发声与汉语说话发声的共同点,进而逐渐实现歌唱发声民族化的演变。另外,在民族音乐审美方面,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我们国人在声乐审美方面更注重音乐的风格、情趣以及韵味等具有内涵的内容,而诸如意大利等外国人在声乐审美方面则更注重音量、音域以及音色等可以凸显演唱效果的内容。不管是在民族语言方面,还是在歌唱发声方面,亦或是在民族音乐审美方面都是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尤其注重和充分把控的,要以这三个方面为出发点、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快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戏曲艺术流派异彩纷呈,各个流派也都有自身独特的演唱方法,可以说中国戏曲艺术演唱方法是十分的考究,都是历代艺术大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而不断琢磨、创造的智慧结晶,对于现代声乐艺术而言,非常值得现代的声乐艺术家借鉴和学习。例如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可称之为“昆山腔”或者“昆腔”,行腔婉转,在歌唱方法方面对于口型、发音位置、吐字等极其讲究。我国的说唱艺术和现代声乐表演艺术无论是语音方面和修辞方面,还是在格律和声韵方面,亦或是在形体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点,说唱艺术的声韵声腔音乐经过了历代艺术家的传承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声腔音乐体系,调试、调性、腔句和板式等都更独具特色。有说有唱、似说非唱、说唱结合以及韵颂性与歌性相融合等特征是说唱艺术声腔音乐体系与戏曲和歌曲所存在的主要区别,另外诸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说唱艺术演唱技巧与西洋声乐、中国戏曲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更是值得我们在声乐艺术演唱中学习和借鉴,以促进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所以,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积极的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充分的汲取和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中国深厚悠久的诸如传统戏曲、说唱艺术等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获取充足的养分,进而推进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进程。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受文化、环境等地域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也都有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歌,例如东北民歌、蒙古民歌、湖南民歌、陕北民歌、广西民歌等都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特点。又因民族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藏族民歌、维吾尔族民歌、朝鲜族民歌、瑶族民歌等民歌,可以说我们中国的民歌千姿百态、风情万种,不同民族的民歌在歌唱方法方面也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性。建国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快速、繁荣发展,涌现出诸如郭兰英、王向荣、郭颂、李谷一、胡松华、才旦卓玛等一大批优秀的民歌歌手、歌唱家。民族化声乐艺术演唱要注重对于民族、民间歌手和民歌歌唱家演唱方法的学习和借鉴,以促进新时期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发展。
在新时期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唱法也要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演唱方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本民族优秀的声乐技巧,要在坚持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促进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发展。我们在学习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对于西洋美声唱法不能只是一味的盲目崇拜,要在吸收、借鉴其优点和精华的同时将其科学、合理、巧妙的融入到民族声乐艺术中去,深化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进而加快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进程,从而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可持续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