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活化讨论

2019-12-15 17:34任国全
文物季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陈列活化文物

□ 任国全

我国有数量庞大的可移动文物和众多的博物馆,博物馆活化工作是今后博物馆工作的主要方向,本文将对博物馆活化进行一些探讨。

一、博物馆活化是博物馆自身功能的体现

从公元前5世纪山东曲阜的孔子庙堂、公元前3世纪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缪斯神庙这些世界最早的博物馆到现在,博物馆的发展已经有近2500年的历史。2500年博物馆生生不息的发展史证明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博物馆对于人类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用博物馆的概念描述就是,博物馆是为满足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及自然界而设立的收藏人类文化标本及进入人类视线的自然标本,并向公众直观展示标本的本原含义的场所。我国的《博物馆条例》中规定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条例》中规定博物馆这个定义显然将博物馆指向了传统的博物馆,而前述定义显然指更为广义的博物馆。传统的博物馆应当是狭义的博物馆。人类创造了文明世界,但文明史的记忆单靠人自身的大脑要全部存储,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借助外脑,博物馆就是人类的外脑,而收藏、陈列、研究、宣传教育等就是这个外脑在活动。假如有一天世界上所有博物馆全部消失,人类的记忆将失去很多,人类不能没有博物馆。将博物馆比作人的外脑,就赋予博物馆以生命,博物馆就该是活的,博物馆活化就是博物馆自身的本能。

二、博物馆活化的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

观察博物馆活化的发展,可以发现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生态博物馆,一种是依托可移动文物而开展工作的我们熟知的传统博物馆。这种观察可以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博物馆活化。

国际博协2010年出版的《博物馆学大辞典》中,对生态博物馆的表述为:“生态博物馆,是一个致力于社区发展的博物馆化的机构。它融合了对该社区所拥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展现和诠释功能,并反映某特定区域内一种活态的和运转之中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同时从事与之相关的研究。”我国的生态博物馆最为兴盛的都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安吉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等。在汉族聚居区也有,如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青龙镇博物馆等。

这些博物馆的出现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博物馆,反映了某一活动的人类生态。当参观者走进这个生态圈时,自己也会成为生态圈的一部分,成为这个博物馆的一部分,参观者人通过与此生态博物馆的原住民的交往活动愉悦了身心,在生态博物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成为博物馆陈列,显然这种陈列的内容要比传统博物馆以可移动文物建构的陈列要丰富得多。而且这种陈列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着,非常契合于博物馆活化。从生态博物馆的观点可以认为我们的大千世界就是博物馆,而我们自己就是博物馆陈列的一部分。这显然是广义的博物馆概念,这样的活态博物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博物馆活化。那么狭义的博物馆活化就应当是传统的博物馆活化,就是通过新颖的陈展方式和丰富的陈展内容相结合,构建生动的陈列。本文后续讨论只针对狭义博物馆时,故将狭义博物馆活化简化为博物馆活化。

影响博物馆活化的因素很多,比如博物馆和社区沟通是否畅通、领导是否重视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员工素质等等。但博物馆活化最终表现形式是博物馆的陈列,前述因素只能是进行博物馆活化的后台能力支撑,也可以说博物馆陈列的活化就是博物馆的活化。

三、博物馆活化的形式

博物馆活化取决于博物馆陈列的活化,进一步观察,博物馆陈列活化显示有三种形式。

1.对传统陈展进行改造

我国有众多的传统博物馆中,陈列基本上是将藏品按历史前后次序摆放在陈列柜内,并配注说明。博物馆藏品都是穿越千万年留存至今的标本,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展陈唤不起观众的兴趣,无疑显得呆板,而众多博物馆都采用这种陈列方式,故有千馆一面之说。这显然没有体现出博物馆自身的活力,应当对其进行改造。博物馆工作中馆内的陈列直面公众,对陈列改造就是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很多博物馆的陈列正在进行改造,或者正在准备改造。改造的目的,就是让博物馆陈列更加生动,让人更容易亲近博物馆,更容易产生观众与陈列之间的互动。实践中,采取优化陈展主题,增加复原陈列和场景模拟,让陈列所展示的内涵更丰富更全面。利用特殊材料,制作配景展板,形成立体的、鲜明的、震撼人心的效果。将现代科技嵌入陈列,如基于微信平台的自主语音导览,透明屏、裸眼3d技术、互动投影、幻影成像等新媒体技术。上述方法也许仅是对陈列改造的部分手段,但这些改造将使传统博物馆中的陈列更能吸引观众,生命力增强。

2.应用现代科技,发展数字虚拟博物馆

近年国家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而其中“互联网+博物馆”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博物馆”主要是将博物馆陈列业务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紧密融合起来,发展数字虚拟博物馆,或者称为某某某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这种博物馆形式构筑博物馆大环境所需要的信息传播交换的桥梁,把海量数据变成仿真鲜活的模型,形成可以由旅游者参与互动的场景,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

数字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空间局限,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得到丰富的博物馆的学习内容,让参观者体验到学习的即时性、方便性和无限的内容。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实体博物馆,相对地扩大了实体博物馆的空间和他的受众。如果此数字博物馆所对应的实体博物馆没有展陈,那么该实体博物馆所藏文物,因数字博物馆而得以对外开放展陈。显然,数字博物馆的学习的方便即时性,和展陈空间的扩大、受众的增加,乃至对没有实体展陈的实体博物馆的开放的促进,无疑是博物馆活化的又一种途径。

近年,我国完成了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为建设数字博物馆提供了坚实基础。数字博物馆在传承文化,学习知识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举办陈列巡展活动

一般传统博物馆总是固守在博物馆建筑内办陈列,很少办巡展,或者只是搞一些简单的版面式的展示。大量馆藏文物处于沉寂或只是固定点陈列,不能让更多公众看到。因而流动巡展由于可以扩大博物馆的受众和影响力,就成为当前之需。过去我们没有好的运输条件,好的包装条件,现在我们有国家制定的文物包装运输标准,有相对应的承揽文物包装运输的企业,国家也需要更多的文化传播,博物馆巡展完全可以发展起来。

四、博物馆活化的后台支撑

前述我们谈到了博物馆活化的后台支撑因素,显然没有后台支撑博物馆活化是搞不成的。本文罗列了几种后台支撑因素,已达到对后台支撑的基本了解。首先是学术支撑,博物馆活化,特别是基于优化陈列主题工作,必须要求我们对于可移动文物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其二是人才支撑,做成一个好的陈列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专业涵盖文理工科。其三资金支撑,学术建设、人才聚集、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都必须有资金保障。

以上我们对博物馆活化进行了讨论,对博物馆活化有了基本的了解,有助于解决“千馆一面”问题。当前千馆一面问题被总书记重视,说明博物馆工作大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新的博物馆将快速出现,博物馆活化将逐步形成趋势,我们应当下大力气,尽快地对传统博物馆陈列进行改造。这是今后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应当在博物馆学的层面上推进博物馆活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猜你喜欢
陈列活化文物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组合与构建
文物的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