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信
(安阳师范学院 甲骨文研究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委托中国文字博物馆在2016年10月28日的《光明日报》上发布的《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以下简称“奖励公告”),标志着甲骨学研究将从新世纪开端的最初10多年(2000年—2016年)的蓄势聚力,走向“政府推动下的甲骨文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启动的重大委托课题“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和教育部语信司启动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把甲骨文“新阶段”研究推向了新高潮。一系列甲骨文研究课题的完成,将铸就新100年甲骨学研究的再辉煌。
1999年,是殷墟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联合安阳市人民政府,在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和海内外的120余名甲骨学权威专家出席了会议。海内外专家学者提交大会的100多篇研究论文,反映了当时甲骨学研究的最新水平。就是在这次甲骨学研究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研究团队,以“甲骨学一百年成果”的系列著作,诸如《甲骨学一百年》《甲骨文合集补编》《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等和同时推向学界的《甲骨文合集释文·来源表》《甲骨学通论》(增订本)等一批研究著作,作为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纪念的献礼。这些著作向世界学术界展示了中国甲骨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和中国甲骨学家对前辈学者百年来研究成就的全面总结和继承。诚如台湾著名甲骨学家朱歧祥所深刻指出的,这些重要著作“不但有总结之功,而在若干课题上更有开创价值”,“它的影响当在下一个世纪逐渐开花结果”。
如此等等,学者们以辉煌的研究成果,为1899年以来百年研究作了总结,并继往开来,迎来了21世纪即将到来的甲骨学新100年的再辉煌。在新100年开局后的前10多年,一批甲骨学商史学家们继续心无旁鹜的砥砺前行,在前一个百年甲骨学研究登上的高地上继续攀登,从而使甲骨学商史研究的各领域又都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
(一)甲骨文继续有新发现。继1991年甲骨发掘史上第三次大发现——花东H3整坑出土甲骨689版以后,进入新100年以后,仍不断有零星发现。诸如2002年小屯南地出土有字甲骨228版、2004年大司空村窖穴出1版干支表等;西周甲骨也不断有新发现,在周原遗址,2002—2003年期间,齐家发现有字甲骨1件、周公庙发现有字卜骨2片。周公庙核心区5处遗址共发现甲骨5161片,其中“王季”“叔郑”字样首见,而“周公”“毕公”几见。周原以外的河南洛阳出土有多字的大版胛骨、山东高青发现有字筮骨1件。此外,2016年,宁夏彭阳西周墓(M5)墓道填土中出土有字卜骨3件。
(二)甲骨文的继续细化整理和出版的加快,是这一时间段的特色。首先是科学发掘甲骨的著录不断出版,诸如《花东》(2003)著录甲骨689版,皆为非王卜辞。本书《序言》对花东卜辞“子”的身份、地位进行的抛砖引玉式的研究,颇有意义。《村中南》(2012年)著录甲骨531版。本书《前言》以出土甲骨地层为依据。论述了午组卜辞应较早,而历组卜辞出土于三四期武乙、文丁时地层内,为“历组”卜辞不能前提至武丁、祖庚时期提供了地层证据;对甲骨藏品进行精细化整理的著录也时有新出版。主要有:《旅博》(2014年)著录甲骨2211版。《笏之》(2016年)著录甲骨1807号。其中《笏之》大部分甲骨未著录过,其60版原骨为日人河井荃庐旧藏,现原骨已毁于东京大轰炸,因而拓本颇为珍贵。《三峡博》(2016)收入甲骨108版;《卡内基》(2015年)收入甲骨406版,此书重要参考价值在于“研究”,诸如钻凿形态、异代使用卜骨、早期作伪等方面的探索;《俄埃》(2013年)著录甲骨197片,乃俄罗斯埃米塔升博物馆所藏甲骨,第一次以拓本形式悉数著录。《国博藏甲》(2007年)著录甲骨268版。此书重要之处在于所收几篇论文颇有参考价值(朱凤瀚、宋镇豪、沈建华、刘源撰)。《北珍》(上下,2008年),著录甲骨2929号。《上博》(上、下,2008年),著录甲骨5002版。《史购》(2009年),著录甲骨380版。《历史所藏》(2011年),著录甲骨1920版,如此等等;民间私人收藏甲骨也时有著录,诸如《洹宝》(2006年),著录甲骨302版。《张藏》(2009年),著录甲骨384版。《云间朱氏<戬>旧拓》,著录《戬》拓本639号,而此书附录《集锦》上收135号,下收158版,其下有65版未见著录,原骨也不知所终,因而拓本难得。《辑佚》(2008年),著录甲骨1008版。如此等等。
以上各书,即著录科学发掘所得甲骨2种,传世甲骨再整理14种。各书所收甲骨数量不一,但总数在2016年前已著录甲骨19014版。而甲骨缀合著录书,是对甲骨著录书和甲骨实物的再整理,其意义相当于甲骨价值的再发掘,因而当也和公布甲骨的著录书有同等价值。缀合著录出版有黄天树主编《甲骨拼合集》一至四集(2011—2016年,共缀1015例)。蔡哲茂《甲骨缀合集》、《续集》、《缀汇》等,自1999至2011年出版,共缀1036号(组)。林宏明《醉古集》(2011年)共缀382例,《契合集》(2013年)缀合431例。
此外,西周甲骨的权威标准著录《西周甲骨文》(2002年)也已出版。
(三)在甲骨著录增多的基础上,甲骨学商史研究和总结性著作时有出版,一批研究著作也陆续问世。有从文字校读、甲骨排谱及花东卜辞“子”的身份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诸如朱歧祥《殷墟花东甲骨校释》(2006年)、姚萱《花东甲骨卜辞的初步研究》(2006年)、韩江苏《花东H3卜辞主人子研究》(2007年)、常耀华《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中篇(2006年)、章秀霞《花东甲骨卜辞与殷礼研究》(2017年)等等。有专对花东刻辞文例进行探索的。如孙亚冰《花东卜辞甲骨文例研究》(2014年)。还有对花东卜辞进行条分缕析整理的,如齐航福等《花东甲骨刻辞类纂》(2011年)。集中对一坑甲骨进行研究的著作已如上述所列,而对其他出土甲骨进行研究的著作也时有面世,诸如刘风华《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辞整理与研究》、刘义峰《无名组卜辞整理与研究》(2014年)、刘影《殷墟胛骨文例》(2011年)等等。
对广受追捧的“两系说”,有不少学者持不同意见,在沉默了一段时间以后,又继续展开讨论。刘一曼等的《三论武乙、文丁卜辞》(《考古学报》2011年第4期)进行了深刻辩难。此文以大量证据表明,“无论从卜辞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是从田野发掘地层关系进行检验,‘两系说’是难以成立的”。
此外,一些对甲骨文字及甲骨文研究进行系统整理总结的字典类工具书和综论性著作也时有出版。开始用最新著录《合集》等新书编撰字典。诸如刘钊《新甲骨文编》(2009年),第一次涉及殷文外的两周甲骨,李宗焜《甲骨文字编》(2012年)收字扩至2010年以前著录,韩江苏《殷墟甲骨文字编》(2016年)等大型文字编先后编成,反映甲骨文字考释和新著录的进展及其中新字的增多。以上各书的“附录”,为文字学家的释读指出了主攻方向;而综论性著作也时有出版,诸如王宇信《中国甲骨学》(2009年)、《甲骨学导论》(2010年)、《新中国六十年》(2013年)等书,则提供了甲骨学发展各阶段所取得成就的讯息。宋镇豪等主编的《甲骨文献集成》40卷(2001年),则将百年来海内外出版著作上万种汇为一编,为新阶段的甲骨学商史研究提供最全面的讯息和难得的研究参考资料。
更有意义的是,一部大型的为几代学者所追求、期望的《商代史》,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并在以宋镇豪为带头人的老、中、青研究团的努力下,经8年多时间的打磨,终于在2011年出版。这新巨著由历史研究所团队完成,是名至实归的。这是因为经过郭沫若、胡厚宣、周自强、王宇信、杨升南等几代学者的经营,历史研究所在编纂《合集》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大批研究资料,还培养出了一支高素质研究队伍。而在其后完成《甲骨学一百年》系列成果和《甲骨文献集成》的过程中,使学者们熟知甲骨学商史研究所达到的高度及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的热点和突破甲骨学商史难点的症结之所在。这支学有专攻的老中青学者研究队伍,终于攻下了大型多卷本《商代史》的难关,改变了商代大型断代史研究的滞后状态,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进程。
如此等等。历史研究所老中青三代学者,和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甲骨学专家一起,以自己的《商代史》等一批精品力作,为甲骨学新100年研究的再辉煌开了个好局,并坚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继续探索着、追求着、积累着、蓄势待发,随时准备向新的研究高峰攀登。
《光明日报》刊出的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作品的《奖励公告》,开启了甲骨研究新100年开局不久的新高潮,即进入了“政府推动下的甲骨文研究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新阶段”。《奖励公告》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犹如甲骨学界响起的嘹亮集结号,动员了广大 的甲骨学者和殷商文化专家,集中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释读研究》和教育部语信司的《甲骨文等古文字与应用专项》攻关队伍中。学者们在向甲骨学高峰的攀登中不畏险阻,群策群力。在研究中坚持驱动性创新,并创新性发展。一批原创性并代表国家水平的经典之作的推出,将把甲骨学研究的阶段推向再辉煌。
(一)“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
虽然在新世纪初,多卷本《商代史》的完成,对百多年来甲骨商代史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展现,但随着甲骨著录的增多和追踪文字释读成果的9部甲骨文字典的出版,学者也愈来愈意识到,在甲骨学再继续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文字释读滞后的障碍,它给甲骨学商史研究的再深入造成了困难。为了解决目前甲骨文字释读面临的“瓶颈”问题,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规划办公室,在专家多次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把现代科技手段引入甲骨文字释读研究,于2016年12月批准了“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专项课题,并正式启动。本课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重大委托项目”和“释读成果奖励”。
1.重大委托项目。此项目明确委托单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承担单位为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河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和这些单位的知名甲骨文殷商文化专家、计算机专家等。项目还聘请李学勤为首席专家,李伯谦、王宇信为项目顾问。项目设有10个子课题:
(1)《<合集>再整理与修订研究》,项目负责人:王宇信
(2)《天津博物馆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项目负责人:宋镇豪
(3)《甲骨文图像数据库》,项目负责人:黄天树
(4)《甲骨文已识字有争议字和未识字综理表》,项目负责人:刘钊
(5)《清华大学藏甲骨的综合整理与研究》,项目负责人:赵平安
(6)《甲骨文全文数据库及商代语言文字释读》,项目负责人:王蕴智
(7)《田野考古资料与甲骨文字释读》,负责人:唐际根
(8)《殷商社会文化形态与甲骨文研究》,项目负责人:郭旭东
(9)《甲骨文大数据云平台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刘永革
(10)《甲骨文已释字与未释字整理、分析与研究》,项目负责人:韩江苏
以上10个课题,从其性质接近程度看,基本可分为四组。其一组,即编号为1、2、3、5者,基本都是对甲骨材料进行整理和再整理的研究。项目中,有的是对已著录甲骨拓本或摹本、照片进行再整理和研究的,也有的是对甲骨实物进行再整理和研究者。无论是对已著录的甲骨材料,如拓片(或摹本、照相等)或甲骨实物,在再整理(包括缀合)过程中,都将会有新的文字发现,或文字笔划误著,或文字著错者,将要予以科学纠正。或对甲骨片拾遗补缺,也将有意想不到的文字和新内容发现。如此等等,都将会给文字释读研究提供新启示或新动能;第二组有4、6、10三个子课题,是集中力量对甲骨文已释定的字、已释但未取得共识的字、尚未释的字等进行系统的统计,即全面识认、掌握当前文字考释的水平和进展,以便确定今后文字释读研究的主攻方向,从而避免重复劳动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所周知,人们对甲骨文字释读当前的进展,即究竟有多少个甲骨字和破译并取得共识的文字有几何,尚有几何未释者,都是人云亦云,不甚了了的。学者们对甲骨文字考释的进展,一般还是从人云亦云出发,重复郭沫若45年前在《古代文字之弁证的发展》中所讲的一番话,即甲骨文“程式既简单,千篇一律,故所使用的文字有限。根据不完全统计,只有3500字光景。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可以认识的,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专名,如地名、人名、族名之类,其义可知,其音不可得其通读”。现在只不过是据李宗焜《甲骨文字编》(2012年)的最新统计,把3500个单字改了4300个字而已。因此上述这一组课题,是为了找准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破译甲骨文字应突破的瓶颈。本组课题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把有关甲骨文字的信息全部录入电脑信息库,以供释读文字再研究时查询。但各项目也各有特点,即4(刘钊)课题的字头和例字,是以他的《新甲骨文编》为据,其甲骨字头和所收的文字,都是从甲骨拓片上截图再黑白释转而成。而课题6(王蕴智)的“可识字形总表”,则是以原拓本截图形式呈现的可释文字编。10号(韩江苏)的项目,其甲骨文字的处理,则是据她《殷墟甲骨文字编》的较准确摹写本。因此,这3个项目不仅文字设计需整合规范,而且,一些录入标准也需程式一致化。因此,这3个项目还有一个各字库程序和标准数据规范化问题,融3个数据库的优点为一炉,并支持“大数据、云平台”总数据库的建设,即用共同的标准数据和程序可在总库中查出各分库的讯息,又可方便地在各分库中及时显现有关信息及此文字在总库中的位置,供文字学家据此进行破译文字时,对有关文字进行横向的点划分析比较和纵向的文字构件基因的衍化和传承字痕的发展,取得文字研究的突破。
第三组为8、7子课题。8项目(郭旭东)是按照文化形态学的要求,详细观察殷商发展的历史,全面汇集当时整个社会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就,再根据甲骨文字记录,分析其存在与表现形态建立其研究框架。而7项目(唐际根),把甲骨文字被创造出来和使用的文化背景,归结为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事物思想、人品制品四大类,并系统整理出兼具文字和图象的数据库,为新释文字提供有关的背景启示。
而第四组为9(刘永革)的项目,其核心是甲骨文字“考释”,其基础工作是“大数据”。建设一个资料更全,检索效率更高的甲骨文数据大平台,为甲骨文释读提供全面信息支持,因此,本课题成了上述各子课题的归宿和取得文字考释突破的出发点。
如此等等。重大委托项目的10个子课题,自2018年12月立项后,在各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正在向前顺利推进着。
(1)阶段性成果。《合集第十三册拓本搜汇》,此书即将在2019年1月出版,全书收入甲骨1565片。原《合集》第十三册,是与前1至12册所收为拓本不同的摹本,这是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摹错笔画、文字和缺漏者(不全或缺页、白字)所在多有,限制了研究的发展。这次把原书2449片摹本中,可换的1546号拓本搜到并结集出版。《搜聚》是《合集》出版40年来,第一次以拓本形式,对《合集》等十三册加以科学再整理的著作,也是“重大委托项目”以阶段性成果和献给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纪念活动的厚礼。
(2)释读成果奖励。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由中国文字博物馆组织实施的“甲骨文释读成果奖励计划”,自2016年10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奖励公告》起,正式启动。此计划奖励的对象,包括海内外作出文字释读有公认的突破性贡献的学者。即那些从未有人释读并经专家检验的突破性成果,奖励每字10万元。而曾有人识读,但在进一步研究后,经专家鉴定有新的前进和突破者,奖励每字5万元。
《公告》发表后,社会各界反映热烈并积极支持,应征稿件踊跃。至2017年9月中旬止,中国文字博物馆收到应征文稿已达65篇,因而进行“第一批征稿”评审工作的条件已经具备,以回答社会上对重奖破译甲骨文字工作的关切。中国文字博物馆将全部收稿统编为65号,略去文稿作者姓名,装订成三册,于2017年10月陆续寄有关专家匿名评审。
在学术委员会专家“评审意见”的基础上,中国文字博物馆把从65篇文章中推荐出的15篇初选稿汇集成册,又于2018年2月中间(旧历年前)寄给“再评”专家审读。
2018年4月17日,由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召开的“第一批征集甲骨文释读成果评审会”在北京举行。最终评审结果是:蒋玉斌的《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 获得一等奖10万元,王子杨的《释甲骨文中“阱”字》获二等奖5万元。
一唱雄鸡天下白。获奖作品的胜利评出,证明古文字学家有着无限创造力和突破文字破解困难“瓶颈”的无限潜能。不仅如此。获奖作品的评出还是政府推动下的的甲骨文研究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新阶段将取得全面丰收的报喜鸟!
(二)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部委推出的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课题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教育部、语委闻风而动,牵头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展开并推动有关甲骨文等古文字的专项研究工作。2017年2月,由教育部、文化部、国家语委、国家文物局联合制定了《关于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方案》,统筹规划,组织动员各有关高校、博物馆和科研机构的甲骨文等古文字学研究和教学人员参加到“甲骨文研究与应用”这项堪称世纪第一课题中来,这是推动“新阶段”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取得重大发展的重要举措。
1.“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第一批研究课题的设置
为把“深入挖掘甲骨文对中国思想文化形成发展和历史演进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的“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落到实处,国家教育部语信司于2017年10月还向有关单位发出了《关于商请推荐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研究项目函》(教语信司函【2017】87号)。收函的有关单位结合本单位研究的实际,积极落实研究项目及参加人员,并将《项目申请表》报送教育部语信司。自2017年10月开始征集项目,至2018年,项目经专家评审结束,本批共有10个课题被批准立项。即:
(1)《甲骨刻辞类纂新编》,项目负责人:黄天树
(2)《甲骨文字考释集成》,项目负责人:高景成
(3)《吉林大学所藏甲骨集》,项目负责人:吴振武
(4)《甲骨文国际编码方案设计及甲骨文字库研发》,项目负责人:王立军
(5)《甲骨文字新编》,项目负责人:黄天树
(6)《殷商占卜思想文化再检讨》,项目负责人:王素
(7)《甲骨文的历史作用和学术意义》,项目负责人:徐义华
(8)《甲骨文契刻工艺三维微痕观察及文化内涵研究》,项目负责人:宋镇豪
(9)《甲骨文设计字库及文化衍生推广设计》,项目负责人:陈楠
(10)《基本文本和图形语义融合的甲骨文辅助考释研究》,项目负责人:刘永革
以上被批准立项的10个研究课题。在教育部语信司精心组织和大力支持下,多学科专家在联合攻关中注重基础研究,并在创新中使学科得到传承发展。拟用3年时间,在甲骨文基础研究,甲骨文数字化建设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精品力作,献给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2.“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专家委员会”的召开和第二批专项课题评审立项会
(1)专家委员会的任务和组成
教育部语信司决定成立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委员,有责任加强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研究项目的学术指导,并对其研究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以做好课题立项的前期工作。不仅如此,专家委员会还应关心课题的进展,并负责对完成的科研成果进行质量鉴定与推荐,作为各专项课题的结项工作。如此等等。专家委员会的专家承担着“应用与研究”各专项课题的学术支撑,并有指导进一步发掘研究与古文字应用方面潜能的责任。与此同时,专家委员会还要重视金文、战汉简帛文字、少数民族古文字等古文字研究,并统筹协调其他古文字的研究与应用。专家委员会要在“研究与应用”诸项目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发现人材,培养和促进人材的成长,为甲骨文等冷门绝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保障。
2018年10月16日上午,教育部语信司召开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专家委员会”会议,教育部语信司负责同志在会上宣布了经教育部语信司官网上公布并得到领导批准的由17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2)第二批“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专项”课题评审会议及立项
为了进一步推进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全面深入地发掘其传承的古代优秀文化的基因,以丰富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和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和民族认同,2018年7—9月,语信司的官网上又进行了第二次“甲骨文等古字研究与应用专项”课题的招标工作,并得到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学者的热烈反应。在课题招标工作截止后,通过语信司的官网,共有42个课题,提交了研究课题的“项目申请书”。
教育部语信司把这42项申请课题在官网上请8位古文字专家进行网评。
2018年10月16日上午召开的专家委员会评审会上,经过专家委员会进行立项课题终审投票,共有15项研究课题被通过立项,这就是:
(1)《河南所藏甲骨集成》,郑州大学张新俊;(2)《战国文字谱系疏证》,安徽大学徐在国;(3)《辽宁省博物馆藏甲骨文字整理与研究(图集)》,吉林大学单育辰;(4)《甲骨文字词合编(未识字部分)》,复旦大学蒋玉斌;(5)《基于红外影像集的银雀山汉简文字全编与数据库建设》,山西大学王辉;(6)《甲骨文与北京大学藏秦、汉简牍文字文本综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博;(7)《湖北省博物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湖南大学许道胜;(8)《人工智能识别古文字形体、软件系统研发与建设》,吉林大学李春桃;(9)《商周甲骨占卜礼制与中国早期正政治信仰研究》,河南师范大学李雪山;(10)《甲骨文献数字化及智能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安阳师范学院熊晶;(11)《八思巴字蒙古语词典》,内蒙古大学正月;(12)《出土文献典型资料分类整理与解读研究》,吉林大学吴良宝;(13)《甲骨文与自源民族文字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大学邓章应;(14)《楚系金文与简帛用字对比研究》,郑州大学刘秋瑞;(15)《战国文字数据中心与平台建设》,中山大学范常喜等。
3.教育部语信司“专项研究”课题的几个特点
(1)从课题设置看,研究范围为广泛。教育部语信司的第一批研究的10个课题比较专一。基本上部集中于甲骨文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而第二批立项的15个研究课题中,与甲骨文研究有关的8项(其中还包括甲骨文与秦汉简帛研究有联系的1项、甲骨文与自源民族关系研究的1项)、专与金文有关的1项、专与战汉简帛有关的研究3项、专与古文字全面整理有关的研究2项、专与蒙古古文字有关1项。如此等等。包括了甲骨文研究及甲骨文以外的金文、战汉简帛文字等中华汉字前身的古文字,还涉及到巴思巴蒙古和自源民族的文字的比较研究,因符合立项的初衷—“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的立项宗旨,因而不少甲骨文以外的古文字研究得到了立项支持,这就较国家社科规划办设置的“重大交办课题”——“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考释与研究”专就甲骨文研究立10个子课题,从涉及的古字研究范围上看要广阔多了。
(2)研究课题设置较多,支持力度大。教育部语信司的“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的立项课题,第一次(2017年)设立专项课题10个,紧接着第二次(2018年),又设立专项研究课题15个。因而从研究课题设置的数量上看,也超过了“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的重大交办项目下设10个子课题数量。此外,我们从支持项目研究的科研经费筹措力度看,教育部语信司2017年度(360万)和2018年度(1000万)两次筹集到的经费还是可观的,其支持力度与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力度比可谓不分伯仲。
(3)教育部语信司设置的研究项目调动的人员多
从参加“甲骨文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课题研究的单位和人员的所在地域看,除了有北京、上海和中原的河南地区外,还有吉林、内蒙古、辽宁、广东、重庆、山东、天津、河北、江西、浙江、安徽等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四面八方学者齐聚于项目和攻关队伍中,这就比“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课题的参加者,仅限于京沪两地和河南省要广泛的多,因而也进一步地扩大了甲骨文化的影响和关心甲骨文研究群体的范围。
(4)教育部语信司“研究与应用专项”课题抓的比较紧,动作也比较快。自2017年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单位的“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启动以后,2017年夏,就开始了第一批“专项研究”课题的征集、论证。在2017年底,设置的10个“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课题就正式立项公布;继第一批专项研究课题立项的成功运作之后不久,第二批专项研究项目的招标工作,又在2018年夏开始进行,并于当年秋就2018年10月完成了专项研究项目的评审、立项,并在网上公布。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的征集和评审立项等复杂的工作,其工作效率之高,是值得点赞的。
虽然如此,“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的系列课题,以解决甲骨文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即以释读文字为核心展开的创新性探索,必将带动甲骨文研究取得全方位的发展。因而这一课题研究的重大价值及其在甲骨文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研究课题所不可能取代的,而破译文字所带来的甲骨文研究新成就,将给“研究与应用”专项课题注入新动能,推动其研究与应用研究向深层次、全方位方向前进。
因此之故,“重大委托项目”的多个子课题和“研究与应用”专项设置的专项课题,互为表理,相得益彰,将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共同助力甲骨文研究从政府推动下的研究“新阶段”,走向更加辉煌的新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