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办报:“背起报馆打游击”

2019-12-15 04:04
文史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铅字新华日报华北

何云,原名朱士翘,1905年生于浙江上虞县朱巷乡朱胜村一个破落的书香家庭。1938年,《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筹备出版,何云担任该报国际版的编辑,把“国际新闻”一栏编得精彩动人,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扬。

1938年9月末,一条电讯从延安传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党中央批准在华北太行革命根据地创办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命何云全面负责筹备事宜。

开拓敌后党报事业,是一条艰辛之路。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物资匮乏,设备少而旧,印刷工具和材料尤其缺乏,只有一台老掉牙的印刷机、一个土制的铅字架和一副老五号的铅字,没有铜模,没有铸字炉,更没有打纸型的设备,就连纸张、油墨也严重不足。何云立即召开“诸葛亮会议”,给大家做思想工作:“有困难,发动全报社,人人想办法、出主意,办法就出来了。”

在何云的带领下,同志们用手工木刻代替铅字,上山砍松枝自造油墨,下乡收麻头、破布,用小毛驴拉水磨碾纸浆,自制麻纸。就这样,大家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解决了办报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使报社初步具备了出版报纸的条件。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终于在战火中诞生了。守在印刷房中彻夜未眠的何云看到第一张报纸印出来时,激动不已。

朱德曾这样评论,一张华北版《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天天和日军作战。为适应游击战争环境,在何云的周密安排下,报社制造了小型轻便的活动铅字架和小型脚踏机、轧墨机、浇版机,连同电台、纸张、油墨,只需三四匹骡子即可驮走。何云风趣地说,咱们是“背起报馆打游击”。他将工人和编辑人员组成连队,荷枪实弹,一面跟鬼子周旋,一面设法出版。在敌人进行大规模“扫荡”时,报社人员就化整为零,分派到各地出版,及时报道各地战况,揭露敌人烧、杀、抢、掠的暴行,并且经常发表时事评论,坚定人们抗战必胜的信心。

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发动百团大战,何云动员全社同志积极配合火线战斗。在此期间,他和报社同志及时将前线的捷报、战报汇总起来,加以编排,使各种通讯、特写尽快见报,八路军的辉煌战果飞传华北各地,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和决心。当百团大战进行到第三阶段时,何云亲自带领部分记者,携带油印机,跟随彭德怀副总司令员、左权副参谋长和129师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在火线上采访、编辑、审稿、刻印、发行,出色地完成了北方局交予的任务,为宣传百团大战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1年10月10日,日军向黄崖洞兵工厂发动进攻,报社奉命撤离驻地,随军转移。在何云的周密安排下,同志们“背起”报社,一面和日军转山头打游击,一面趁休息时设法印报。何云对大家说:“一个铅字就是一颗子弹,一张报纸、一条消息,对于革命战士都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敌人就是打击,所以愈是战斗艰苦紧张,愈不能停办。”

1942年5月,日军向太行山区发动了“铁壁合围”的“大扫荡”。27日,何云率领12人的小分队转移到左权县大羊角附近。几天来,他们没有片刻休息,加上连日无饮食,身体早已虚弱无力。但当晚何云仍架起电台收听电讯。深山沟里寒意逼人,何云一边搓手取暖,一边写稿,并风趣地说:“真该谢谢鬼子们,把咱们赶到风口办野战报了!”28日凌晨,日军开始搜山。何云收听完电讯准备转移时,被敌人重重包围。紧要关头,何云对身边的同志说道:“不要把子弹打光了,留下最后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决不当俘虏!”这时,敌人的一颗子弹射过来,打中了他的背部,他立刻倒在血泊中,昏死过去。

搜山的敌人撤退后,何云慢慢苏醒过来,对赶来抢救他的医生说:“我的伤不重,快去抢救倒在前面的同志!”然而,当医生返回救治何云时,他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何云虽然倒下了,但是《新华日报》华北版这个党的宣传阵地没有垮。正当敌人在北平、东京的报纸上大吹“华北共产党最大的报纸《新华日报》被彻底粉碎”时,《新华日报》华北版于1942年7月1日复刊。

全国解放后,何云烈士的忠骨被移至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在左权将军墓的左侧。1986年5月28日,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在山西左权县(原辽县)落成,碑侧镌刻着何云烈士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光辉事迹。

猜你喜欢
铅字新华日报华北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2019京城维修店发现之旅——华北车圈京城探秘
中央人民政府的开端:从冀太联办到华北人民政府
《新华日报》首报 “敢死队”英勇事迹
中魔法的铅字
爱的表白
变成“铅字”的文章
汪治华诗歌
添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