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亦安冉
黑白灰碰撞缤纷明艳,柔软易逝的繁花牵手坚硬朴拙的金砖,以素雅的砖瓦作背景,鲜艳的花艺作品点缀其间,鲜明强烈的对照,透着一股禅意。深秋初冬时节,花事未了。前不久,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和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携手苏州吉桔插花艺术研究室以及台湾中华花艺基金会(苏州特约教室),在金砖博物馆这样一个特别的空间里,为游客和市民带来了一场艺术盛宴。
沿着一条园林回廊般的长廊走进博物馆,脚下的路由青砖铺成,满目都是黑白灰的基调,繁花似锦的花艺作品,映入眼帘。一场名为“砖花惊梦”的2019秋季金砖插花作品展览,给这个朴素的空间,带来明艳的缤纷色彩。
长廊里的插花小景,明艳的繁花和灰白的砖石碰撞出惊艳的视觉效果;厚重朴实的金砖,苍翠挺俊的竹子,两相混搭,互为参照,这样的花艺作品在博物馆展厅前足以引人注目;秋菊五彩缤纷,南天竺红红火火,灯笼果像一串串喜庆的小灯笼……以金砖为案,瓶花摆设其上,像极了文人的案头供花,又充满秋日丰收的味道;花窗可以是背景,也可以是“底座”,插花的世界“无所不用其极”,砖瓦为器,走心即兴的花艺小品也很有看点……
此次的插花作品展览,源于一次微妙的因缘。来自台湾的韩姐,在苏州生活了16年,去年她带着几位台湾陶艺大师来苏州旅游,第一站就是御窑金砖厂和御窑金砖博物馆,陶瓷和金砖都由泥土烧制而来,古法的金砖炼制工艺让陶艺大师们很是感动。
御窑金砖厂的古窑和古式砖瓦生产场所,以及金砖博物馆这个空间,让韩姐非常向往,韩姐运营的台湾中华花艺基金会苏州特约教室在苏州已经有13年之久,一直在推动生活美学由器延伸到茶和花。博物馆和砖瓦生产地黑白灰的基调给人以根植于泥土大地的沉稳厚重,和足以平心静气的深层连接,但是,终究少了一些色彩。是不是可以在黑白灰里加一点明艳?何不在这样一个空间来一场花艺展览?金砖厂、博物馆与花艺基金会一拍即合,并决定选在金秋时机办一场花艺展览,深秋正是苏州最繁华的时节,稻米丰收,瓜果累累,满是金灿灿的明艳。台湾中华花艺基金会苏州特约教室的张翠琴老师带着学员们,在深秋初冬的御窑金砖博物馆,用花与砖,演绎了一场空间美学。
总策划人韩姐,特意截取了姑苏繁花图的两段放置在序厅:阊门和万年桥。韩姐认为这两个地方最能代表苏州繁华的景象。金砖是苏州的传统文化,花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韩姐很希望藉由这次展览传达“传·衍”的概念。当年台湾很多侍花者都飞到日本去学习花道,实际上,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是中国文人最最普通的四大闲事。后来黄永川教授通过发掘中国历史上的插花文化,创办了台湾中华花艺基金会,这其中是对中国插花文化的发掘传承。金砖的炼制,也是一步步地发掘恢复起来的,同样离不开传承。金砖和插花,两者都有世代的衔接和传承,都是生活美学的延伸。在展览现场,以“金”为灵魂,还穿插了砖瓦、陶瓷、茶器和书画等传统文体,串联起苏州文化和中国智慧。
插花和金砖,都是艺术与匠心的融合,插花和炼制金砖都是水磨的功夫,需要静下心来,急不来。
当花枝被采撷下来,插入花器,生命已经发生流转,时光在花木里渐渐消逝,花朵从盛开到凋零,是一段生命的旅程,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所以,对很多插花大师来说,插出一枝花本身的生长姿态,恰是最好的艺术。插花作品常常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
金砖的烧制也是一个尊重自然、顺天道尽人事的过程。练金砖更是一门艺术。有人会说了,烧制金砖这样土的事情,怎么能上升到艺术呢?的确,金砖,可能称得上是苏州所有“非遗”里最老土的了。最土的东西经过最朴实的农民之手,烧炼锻造,看上去朴拙的砖头,偏偏又是最顶级皇家的御用品。金砖在明清时期,只能铺墁在一个地方,那就是——皇家至要宫殿的室内。烧制金砖要七转得土、六转成泥、八月成坯和百三十日而后窨水出窑,有着二十九道工序。金砖制作从取土炼泥、制坯阴干到装窑焙烧、洇水出窑,最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且,二十九道工序环环相扣,一道不到则前功尽弃,以至民间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清朝的统治者,更有借金刚不坏之砖寓江山永固的企盼。
繁花易逝,金砖坚固。一边是看着柔弱短暂的花草,一边是貌似永久坚固的金砖。两相对照,所产生的碰撞,竟有了微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