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丨亦安冉
70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砥砺奋进。由吴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办,现代苏州杂志社承办的“晒晒家乡的老照片,说说吴中的七十年”征文启事自10月份发布以来,收到了读者粉丝的踊跃投稿!
每一篇稿子或是饱含着回忆,或是充满了岁月激荡,字里行间,都是对吴中的深情。正如《七十年的吴中,爱它的容颜爱它的岁月流长》投稿作者所写的“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吴中,就代表着江南。爱上吴中,是我们七十年的恋恋情结;爱上了它的莺歌燕舞;爱上了它的姹紫嫣红;爱上了它的青山绿水;爱上了它的日新月异。”
我们从优秀的投稿作品中节选了一些段落,一起来感受一下七十年吴中的青山绿水、岁月流长。
“城乡建设合理规划,环境保护功效卓卓。文体教育大市领先,民生保障惠民多多。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看强富美高新吴中。山水人文再汇宏景,和谐盛世又谱华章。我多么幸运生在幸福的时代,身在美丽的吴中。”
——光浩《七十年的吴中,爱它的容颜爱它的岁月流长》
“时光如砂砾在手中流走,深情回望走过的这片土地,我眼前出现它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建设发展迅猛、乡村环境不断改善、人们幸福感获得显著提升。2013年,从苏州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吴中区工作,从陌生到熟悉,继而扎根这里。吴中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让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来到这里,用自己的所学所思为吴中发展贡献力量。走进吴中、了解吴中、爱上吴中,这是新吴中人的心声,我们与吴中共同成长。”
——舒庆子《我在吴中这些年》
“我的家乡在苏州,素来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称号。据我爷爷回忆,他小时候的娱乐方式就是和小伙伴在外面玩耍,玩各种现在的小朋友没有玩过的游戏。爷爷奶奶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而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电视、电脑,甚至人手一个手机。这就是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电影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真会实现。
在我母亲小的时候,她很喜欢看露天电影,每次放映电影便会早早地搬着小板凳去等着,生怕去迟了错过了。不像现在一个手机一个网络,随时随地电影就能看起来。
在我小时候,我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玩得较多的是跳皮筋、踢毽子、打弹珠。还有,我喜欢看电视,看电视似乎是我小时候在家的唯一娱乐项目了。
我身边的故事便是我家乡的故事,而我家乡变迁的故事就是祖国成长的故事。在短短七十年内,祖国日新月异,科技水平更是进步飞快。航天、高铁等处于世界前列,现在甚至开发了5G业务,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技术被研发出来。
一座座现代化的城镇吸引着八方观光游客,万顷观光农业喜迎千里度假宾朋。五色霓虹,打造城市不夜美景;迷人花草,妆点人们愉悦心境;小城镇建设热火朝天,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新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蓝天白云与黑土沃野融为一体,城镇与人群和谐共生。低碳环保,绿色生态,和谐文明。”
——任利霞《变迁之家乡七十年》
“七十年,我生活在吴中。
作为一个老者,我经历过解放初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废寝忘食的繁忙,也享受过独自一人的孤独,最渴望的就是能有这样一个地方,能包容你的梦想,也能抚慰你的心灵,有紧跟潮流的时尚,也有藏在不起眼位置却让人留恋往返的小巷小村……
吴中区,就是我爱的地方。
我爱吴中的每一寸土地,70年间的变化,让这块风水宝地越发美丽。”
——虞志顺《我爱七十年的吴中》
“两周前,父母从江北老家来看我。难得聚在一起,恰是天气格外晴好,便带他们出门走走,赏赏吴中的美好风景。多年来,吴中已成为我的第二家乡了。
正欲介绍行程计划,父亲直接说,去看看宝带桥吧。语一出,我很是诧异,似乎父亲既熟悉又钟情那座桥。而他只是说,很多年前带着我路过那里,远远地看过那桥,挺怀念的。才得知,我出生没多久,父亲便把我带到太湖附近的亲戚家住了好一阵子。那时,经常路过这里。
来到大运河畔,我们向宝带桥方向走着。放眼望去,身心舒展。沿河而立的楼宇正诉说着“人家尽枕河”的现代风情,星散而落的古建雕塑传颂着澹台湖的前世文化,不远处,湖面上漂浮着的便是“串月的宝带”。晚饭后,漫步湖边,说说那时候和这方水土结下的情缘。走着走着,忽觉四周星星点点的景观灯像是黑幕上坠下的繁星,和微风一起摇曳着。此刻,这舒适怡人的河滨景色尽显吴中绿水青山、生态宜居的城市风貌。
眼前之景让父亲不禁感慨,这些年变化太大了!他记忆中茫茫荒草的澹台湖沿岸早已焕发了新的容貌,宝带桥的千年风韵更是得到全面地绽放。可见,悠悠岁月里城乡建设久久为功,让无变有,让有变得更华丽。”
—— 费江松《吴城新颜焕,乡情更是浓》
“常常听别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而心向往之。十年前,出于对苏州这座城市的好感和好奇,我选择了苏州的学校,想要进一步了解苏州这座城市。每逢节假日、寒暑假,我都会订一张汽车南站的汽车票回家,而这也促成了我与吴中区的初相识。
每次坐公交车去汽车南站的路上,总会看到道路两边各式各样的商店招牌,有小吃店、杂货店、水果店等,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不禁感慨苏州人民的日常生活真的好丰富。下了公交车,由一根根彩色的巨大柱子支撑起的汽车南站更是让我眼前一亮。
大学毕业了,和父母商量以后,我决定留在苏州发展。在安定好工作以后,我和朋友们总会畅想,希望以后能够在苏州拥有自己的一个家,这时我的眼光不禁落在了郭巷尹山湖区域。
彼时的尹山湖板块还是一片荒地,虽然有尹山湖这么一个环境优美的自然湖泊,但是去看楼盘时除了轰轰的机器轰鸣声和各个被围起来的工地,看不到什么基础设施的发展。
然而一晃四五年过去,如今的尹山湖板块俨然成为新苏州人聚集的根据地。一座座高大的住宅楼拔地而起,交通便利,新的购物公园爱琴海成了大家闲暇时刻最爱逛的购物商城,环尹山湖的开放式公园让人心旷神怡,尹山湖学校和医院的配备让大家少了后顾之忧。在这四五年间,随着吴中区对于高新科技企业的大力扶持,很多外地的高科技型人才被纷纷吸引入住,成为新新苏州人,为这个板块注入了新的力量。而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也有更多的版块如太湖新城等纷纷崛起,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让更多的人能够在苏州在吴中区落地生根。”
——夏宇《与时代同进步 与家乡共发展 ——说说家乡七十年》
“七十年很长,可以诉说很多故事,诉说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诉说这座城市的辉煌壮丽,诉说这个时代的梦想追逐……七十年又很短,仿佛只是一眨眼,窄小的泥路成了纵横交错的高架,低矮的平房成了高耸的大楼,荒凉的土丘成了美丽的公园,落后的农村成了环境优美的全国示范新乡村……
“千里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假如你多年后故地重游,吴中的变化和发展会让你惊叹不已,多年前泥泞的小路、低矮的平房早已不见了踪影,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区中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太湖边桥梁飞渡、风景秀丽,一座座楼房临湖而建,前来游玩的旅客络绎不绝。
作为吴中这些年来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记忆里的童年出行只能搭乘在爸爸妈妈的自行车后座,自行车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有些难骑,坐在后座的我时常被颠得有些狼狈,假如遇到下雨天,道路时常会积水和泥泞,出行就更加不便了。对比如今的吴中,道路四通八达,高架纵横交错,轨道交通更让我们的出行前所未有地便利,即使是亲眼看着这些建设在我眼前从无到有,也会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城市建设的速度之快、质量之高让人赞叹不已。
——俞健《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吴中》
“木渎古镇作为一座千年古镇,在保留了原始的古镇风貌以及自然景色的前提下,也赢来了一次现代化建设的大手笔。
随着2012年苏州第一条地铁轨交一号线的通车,木渎作为一号线西侧始发站,成为苏州第一个步入地铁时代的镇。曾经需要跨越一个市区,开车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如今只需登上地铁,不出一个小时便能到达各方。
2016年,中环西线以及苏福快速路的开通,带领木渎走向中环时代。小时候每到春游时节,老师便会带领我们去灵岩山登山赏景,因为路途遥远,每次都要经历无数个红绿灯的等待,时间上花费了不少是那时最大的印象。中环时代的到来,通过中环把木渎与古城区,高新区,相城区,园区紧密无缝相连。只需登上中环,一路畅通无阻便可更高效率地到达苏州的各个角落。”
——赵开宇《千年木渎镇 七十年新变化》
“时光嫣然,乡镇风光早已成为一座城市变幻中的标记。临湖镇,这座受太湖滋养多年的魅力小镇曾经也留存着它的一份青春岁月。
70年前的临湖镇三塘村还处于农耕时代,草棚小屋木头窗门,农耕锄具摆落在家门口,放眼望去只有一片绿油油的菜田陪伴,生活倒是贫苦了些。那时候每家每户家里都是用灶头烧饭,买铁锅很贵,铁锅越多家里越富裕,两三个灶头已经是富裕级别的了,很多村民家里一般只有一个铁锅灶,每天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配上自家种的小菜已是生活幸福了。
从前交通不便出去采购都需要花上大把力气,所以每个村里内都会有一个食品店,所有村民的生活用品都依赖这家小店,打油买米虽是足够,若是想正儿八经地买鞋买衣服那都要准备一番去趟镇里了。
谁料到70年后的临湖镇承载着特色田园的美誉,优美的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给予临湖得天独厚的优势,伴随着转眼70年的变革,风光旖旎,鸟语花香的临湖镇摇身一变,成为一座古典时尚的美丽小镇,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5.26%,拥有3330余亩环太湖生态区,是太湖边最美乡镇之一。
临湖镇的生态环境不仅变得更好,村民的生活不再是从前的安逸,更多的是丰富多彩,很多人凭借临湖镇丰厚独特的“原乡园艺”风光自已做起了小老板,打造各类现代别致的民宿。太湖边柳舍村、黄墅村里多得是一流的民宿,不仅名字好听新颖,装修风格赏玩项目也是别具一格,完全比得上苏州很多大型知名的旅店,周末约上三两好友,在这原汁原味的风景中享受田间美景,实在是一大正确的选择。
从前镇里的年轻人总是往外跑,如今怕是要特别羡慕生活在镇里的老人了吧,原生态的渔夫鸬鹚捕鱼图很多还专程跑到同里甪直去欣赏,如今临湖镇里现代化的生态民居旁就是一条小河纵穿而下,天天都能欣赏到这番水上美景。”
——虞露《七十年,临湖镇变了美丽模样》
“曾经的东山古色古香,石板地面和墙面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新鲜的水果上市想要出去做买卖,就必须挑上一担子,没有车没有马,小窄巷里也走不进来,也没有具体的摊位,就这样走街串巷吆喝着。
1948年9月,上海教委系统党组织派人到东山,建立中共东山支部,领导东山人民开展革命斗争。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东山支部决定组建临时权力机构太湖军政委员会。太湖军政委员会担负抗击土匪,维护社会治安,组织人民生产、生活和迎接人民解放军进驻东山的重任。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吴县划出城区建苏州市,市、县分治。5月1日,吴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苏南行政区专员公署。7月,为配合剿匪,成立太湖区行政办事处。1951年6月,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撤销,东山区仍划归吴县。解放后的东山,一如以往的祥和。白墙黑瓦,花果人家。做的是农家饭,卖的是山里果。
民以食为天,那时的东山人烧火做饭都是柴火,家中门口坐,吹火生烟,不一会一顿饭就好了,水果蔬菜都需要自家种自己采。老人们出门做买卖,年轻人自然会喜欢出门逛街。于是那时候的东街西街成为了东山著名的购物市场,一家一家的服装店大摆长龙,架子上挂满了当时盛行的中山装工作服黄棉袄,女人们下班骑自行车聚在这里,场面十分红火。
直到1979年9月,东山镇环山公路建成通车。东山人可以蹬三轮可以开车环山而游,终于不用挑担起早贪黑地出门,做生意也走得更远了,生活质量飞速地提高。
现在的东山每家每户都是天然气电磁炉,想吃什么集市上都能找得到,东山的琵琶、枇杷、马眼枣很受外来游客的青睐,都是整箱整箱地抬回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洞庭饭店是东山人最流连忘返的地方,正宗的白煨羊肉、碧螺虾仁、古老肉都得来这里尝一尝鲜。
沿着时间脉络,我们可以看到,七十年来,东山这个太湖中的半岛,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沉寂走向繁华,不仅如此东山还有很多令人生羡的地方,七十年的变化让东山变得更好。”
——虞露《70年的东山,青山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