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琴瑶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伴随社会结构变迁加速与现代性发展,处于社会发展洪流中的社会个体在理性选择的支配下,其个体行动呈现差异性发展趋势,而“理性”下的社会行动在广度、深度、向度等方面亦是独特性显著。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由于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认知不足,加之不良社会风气侵蚀与家庭价值观教育弱化等影响,导致大学生重效率而轻伦理、重个体而轻社会,具体对应为重工具理性而轻价值理性。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冲突使人们常常陷入观念的分歧而在世界观与生活方式方面难以抉择。对于具有其特殊性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如何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平衡取舍,这正是我们试图回答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充分认清自我和生活环境,借助社会互动与自我反思,逐渐明确学生个体的发展方向。
理性,是指人运用知识概念,判断、推理问题的能力,是人全面认识事物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能力。理性的最大特征是分析批判而不轻信。理性是科学研究的坚定向导,也成为社会提倡的主流精神,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攻坚阶段,面对高速运转的社会变迁与庞杂的信息爆炸,大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与引导更显重要。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社会行动本质上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社会行动所具有的社会性,是明确地指向他人,即社会个体在行动前势必先考虑他人举止取向的期待进而选择行动,突出强调了他人的意义,这对于后文中理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启发意义。根据取向的不同,韦伯将社会行动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式、价值理性式、情感式、传统式。其中目的理性式,也称工具合理性,是指透过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之对象性行为的预期所决定的行动,这种预期被当作达到行动者本人所追求的和经过理性计算的目的之“条件”或“手段”,其行动的终极指向是行动者目的的实现,而对于他人的预期仅是实现目的的“工具”而已。价值理性式,即价值理性,是指透过自觉地坚信某些特定行为的自身价值,无关于能否成功,纯由其信仰决定的行动,如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其他形式的行动,行动者只遵从于个人的信仰与价值的实现,而不计较目的实现或结果好坏。
简而言之,工具理性是纯粹以个人自身利益来行动的活动,强调效率与效益,重视目的而忽视正当性、合理性;价值理性则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计算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而是基于某些价值信条之上,以某种特定的终极立场为依归。由现代社会变迁的进程不难看出,人们的行动愈发受到目的理性的支配,而以前人们的行动主要受传统、情感或价值理性支配。韦伯强调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其实正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主流,但无形中未免带有维护资本主义发展的意味和因素。
现如今,社会中充斥着功利主义、人本主义等多元文化,高等学府也难免受之影响,物质欲与急功近利侵蚀并“污染”了原本纯净的校园文化。工具理性弥漫校园之中,而价值理性逐渐失去本体主位,同时两者的冲突失衡时常对大学生造成困扰。这种困扰逐渐畸变为行动困境,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学习与工作实践,大到个人发展,小至人际交往,大学生群体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拉扯之下,尤为困惑、举步维艰。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学习意义。诚信是树人、社会发展之根本,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品德之一,也是我国正积极倡导的征信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坚实保障,诚信应为普遍学生应有的价值理性,并将其深化于心,并将其践行于生活、学习、工作之中。但现实则不然,考试舞弊、同学间欺诈现象频有发生,用以缓解学生就学压力的生源地贷款也常有学生恶意拖欠,甚至在每年度评奖评优中掺杂作假或夸大事实的情况亦不胜枚举。比比皆是的“怪象”昭示了当下多数大学生群体宁为实现个人目的与私利,而全然不顾立人最基本的诚信。例如,笔者从事专职辅导员多年,常有学生在一年一度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前,向老师咨询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中家庭收入填写应为多少或区间为何。原本用以作为贫困认定的重要依据,在部分学生眼中收入是可以变化或随意调整的,表格上部门签章得以加盖才最为重要,未曾思考家庭收入理应是客观的描述,定不可为随意篡改。由此可见,为确保个人获得更多的利益(如贫困补助及勤工助学津贴),学生难免受制于工具理性的支配,单纯地实现自身目的,而完全忽视个人应有的诚信,导致价值理性在学生群体中逐渐“沦陷”。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长期要求。大学生群体普遍处于19-23的学龄段,正处于个人一生中最为青春的年纪,理应展现的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然而,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的丰富却催生了“低头族”、“拖延症”的出现;同时,当下中国全民“泛娱乐化”、“泛休闲化”已然成为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以及个人的惰性思维作祟,导致个人价值理性失位,中国传统美德在当下部分大学生中早已被抛之脑后,能刺激他们的兴奋点唯有个人得失。例如,身体素质方面,可谓每况愈下。这一方面缘于高考的应试教育让他们无暇注重身体锻炼;另一方面周围环境尤其是手机的依赖症导致休息不好,长期处于不规律作息、亚健康生活之中。据笔者近几年观察,不乏有部分新生为躲避军训而故意当众倒下,其他学生见状则纷纷效仿,难免有些哗众取宠的味道,以此为社会之栋梁之才更是令人唏嘘。心理健康方面,学生往往对其关注不足,常在生活中忽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心理素质越来越不好,极容易受到周边群体和环境的感染,若未能及时的合理调适,心理问题已然滋生,逐渐演变为抑郁、焦虑、烦躁等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往往在不加控制和调适的状态下会激发生理疾病,如彻夜难眠、心慌出汗等情况,最终深陷生理与心理欠佳的恶性循环之中。由此可见,学生群体价值理性的严重匮乏,工具理性支配下“娱人乐己”的目的实现,将花儿一般年纪的青年摧残为脆弱不堪的“玻璃人”。
已有学者研究指出,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最容易陷入迷茫期,不仅缘于度过了大一阶段的新鲜期,也受于自身摆脱家庭约束而放纵自我的影响。高等教育阶段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外在压力或引导督促缺失的情况下,学生也未确立或坚持个人的价值立场,导致价值理性明显不足,甚至缺失,个体行动只考虑预期结果,进而导致大学生极容易陷入迷茫沼泽,并因找不到方向而越陷越深。就目前而言,形式多样的校园贷款充斥着大学校园,其背后所牵扯的却是巨大的利益阴谋。同学与朋友之间的交往难免令部分学生生活开销捉襟见肘,而学生对非法校园贷款的认识不够,仅关注眼前的现实利益而不计后果,加之贷款程序的便捷性及广告的吸引力,令校园贷在高校中有机可乘、肆意妄行,因校园贷而引发的学生退学、自杀等现象屡见不鲜。同时,部分学生将个人利益永远排至行动选择的首位,漠视集体利益,深受社会物质欲的冲击,自认为是最佳的理性选择,实则损人害己。而部分学生单纯地将学习作为校园的生活的一切,最终沦为“学习机器”,学习成绩表面看上去确实不错,但生活能力非常有限,甚至难于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力与融入度明显不足。综上所述,工具理性的大肆弥散与价值理性的集体缺失,以及两者在大学生行动选择中的冲突,导致学生若坚持个人价值立场又顾忌自身利益受损,若完全抛弃个人价值又恐难为人之本,最终患得“空心病”,在校园生活中不知何去何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并阐明了高等院校要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的根本任务,是做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面临当下工具理性弥漫、价值理性缺位的现状,多数学生为满足自身利益需求而“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突显了大学生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严重失衡。因此,应引导大学生群体价值理性的回归,并激发价值理性的张力,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取舍,如此才可以不断增强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未来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中国自古以来即为文明大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不能因社会变迁的加速,以及社会结构转型而弱化或丢失。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方针,正是引导国民理应具备的价值取向,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更是当下大学生理应具备的价值理性的具体体现。高校应根据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深层意义,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积极引导学生正向地成长成才。具体而言,一方面,应打造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校园、教室、寝室为重要阵地加大优良文化的宣传力度,并通过开展主题讲座、竞赛、班会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公共群、公众号等平台,精心筛选“树先进、立榜样”的真实事迹,推动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尤其在诚信方面,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自上而下地加强诚信教育,帮助学生理性思考“失信”的利弊,并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引导学生群体自下而上地重拾诚信、重视诚信。
正所谓“身体乃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本是当下青年的应有之貌,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大学并不是学生自由自在、放飞自我的轻松阶段,但多数学生总会由于缺少引导、督促和压力而成为纯粹的利己者。有鉴于此,首先应鼓励学生强健体魄,摆脱手机等现代工具的桎梏,通过体育赛事举办、夜跑等方式,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加强体育锻炼,展现大学生的青春激昂。其次,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引导学生科学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号召学生应关注个人及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尽力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并辅以心理调适的方法讲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再次,依托价值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客观而合理看待个人得失,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驱散工具理
性过度笼罩校园的污浊之气,以良好的身心素质为基础,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不断增强青年一代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这一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青年价值观科学树立的重要意义,并告诫青年一代需从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要扣好。结合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期间普遍产生的迷茫感,不断提醒高等教育工作者应主动走近学生,并走进学生心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困惑点和纠结点,据此对症下药,提供帮助和服务。一为从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与引导。可利用就业指导课程这一媒介,融入学生困惑或感兴趣的现实题材,例如大学生活如何规划、哪些考证是必备之举等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所需,才可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二为积极搭建实践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是非常充足的,但这也成为了学生的两难境地,多数学生由于不主动、不自律而放任自流。因此,学校及教师应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巩固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通过科研申请、创业实践等渠道,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应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实践过程中重在享受过程,而非仅看重结果,削减工具理性带给学生的利益熏心。
少年强,则中国强。高等教育是青年培养的根据地,针对大学生群体普遍现存的行动困境,主要缘于学生个体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挣扎。伴随着社会的加速变迁,社会行动者均趋于工具理性以视为个体的“理性选择”,实则价值理性的遗失助长了“唯利是图”的嚣张气焰,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预期发展是相悖的。因此,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视角,探讨如何在两者的拉扯中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取舍尤显必要。我们未针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孰对孰错、孰轻孰重做出判别,两者在社会个体中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的,仅试图从此视角探讨大学生群体现存困境与引导路径,以冀为学界,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条可行的分析思路,以推动当下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恢复其原有的朝气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