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管子》“四篇”中的 管理心理學思想*

2019-12-14 14:05吕錫琛
诸子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管子

吕錫琛

内容提要 《管子》“四篇”作爲稷下黄老道家的作品,繼承發展了先秦道家身國同治的思路,對管理者的心理素質及其在管理活動中的心理調控等問題予以高度的關注。提出了心治則形全、天下治的論斷。作者揭示了爲政者自身的心性修養水準和心理素質與決策水準和治國能力的密切關係;分析了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的言行對被管理者的心理、行爲及其走向的影響;進而提出了管理者如何提高對情感、欲望和注意力的調控能力的修養途徑。從操作的層面深化和拓展了道學的管理理論。這些思想對於提高現代管理者的心理素質,促進管理主客雙方的和諧互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心理學理論,皆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管子四篇 管理心理學 心治 氣意得而天下服 心静氣理

《管子》一書是稷下學派的代表作之一。現存的《管子》一書爲西漢人劉向所編寫,雖然學術界對《管子》中哪些屬於稷下道家宋鈃、尹文或慎到、田駢等人的思想,哪些屬於管仲學派的言論尚未形成定論,但它至少是綜合了稷下黄老學派思想的文集,其中不少作品以老子思想爲宗,繼承北方道家及《黄帝四經》思想並兼收儒、法、名諸家主張,特别是其中的《心術》上下篇、《内業》《白心》這四篇作品,更是明顯地以《老》爲宗,貫通百家,被學界公認爲稷下黄老學者的作品(以下簡稱“四篇”)。“四篇”的作者既繼承了先秦道家遵道而爲、致虚守静等主張,又具有黄老道家重視經世致用的特點。與此相聯繫,作者對管理者心理素質問題十分關注,留下了值得珍視的管理心理學思想(1)管理心理學是20世紀中期形成的西方心理學分支,是適應西方現代生産力、生産技術發展,社會化大生産的需要而産生的學科。它主要研究組織管理過程中人們的心理及行爲現象、心理過程及其發展規律。中國古代雖然不存在心理學或管理心理學的學科及其系統理論,但卻對人性、人心以及人的管理等問題有着深刻的認識,積累了豐富的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思想,本文試從這一視角對《管子》“四篇”中的相關思想進行論述。,本文擬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 心治則天下治

重視爲政者自身的管理,這是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重要特點,諸子百家皆强調“正己正人”“修己治人”,認爲管理好自己是教化他人、管理民衆的基礎和前提。但在自我管理方面,道家比儒家等其他諸家的主張更爲全面,蓋不僅重視“修己”,强調爲政者的道德修養,而且重視心理層面的修煉,深刻認識到爲政者自身的道德水準和心理狀態對於社會治理所産生重要影響。

在這方面,《管子》“四篇”藴含了豐富的思想資源。作者繼承發展了先秦道家身國同治的思路,提出了心治則形全、天下治的論斷,强調爲政者自身的心性修養水準和心理素質將直接關係到決策水準和治國能力。《内業》中指出:“執一不失,能君萬物。君子使物,不爲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然則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2)《管子·内業》,《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頁。所謂“治心”,是指個體的道德和心理皆處於和諧有序的良好狀態,具有較高的心性修養境界和心理調控能力。有此“治心”,則能出言謹慎恰當,做事得體周全,進而就能實現“天下治”“天下服”“天下聽”的管理目標,可見要實現有效的社會管理,形成社會的優序良俗,取決於管理者是否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否調控自己的心性,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這一看法極具前瞻意義。兩千多年以後産生的現代管理心理學亦認識到,具有高度的自制力是一種可貴的管理心理素質。在管理活動中,僅能管好他人是遠遠不够的,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特别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望的人,才能營造出和諧的管理環境,順利地實現管理目標。

爲了促使管理者對心性修養的重視,作者進一步從身心關係來論述“心”的重要作用。書中指出,“心”與“身”是相互影響的,心理健康與身形(肉體)的健康是緊密相连的,心志平和、情緒穩定乃是身心健康的保證,“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3)同上。。故務必求得精神與身體的和諧,使之相互護養——“和以反中,形性相葆”(4)《管子·白心》,《二十二子》,第146頁。,“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和乃生,不和不生”(5)《管子·内業》,《二十二子》,第155頁。。作者還認識到,心是否處於安和有序狀態,不僅對人體其他器官的功能以及整體的身心健康起着決定性作用,更將影響事業的成敗禍福。請看下面這段話:

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内藏以爲泉原,浩然和平以爲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中無惑意,外無邪災,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謂之聖人。(6)同上。

也就是説,具有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和心志平和的良好心態,才能保證五官和形體的安和,“心全於内”則“形全於外”,有效地保持身心健康和四肢九竅的功能。不僅如此,保持良好的心態還能够更好地感悟天地自然之理,提高自身的認知水準,更好地協調與自然、社會和人際之間的關係,成爲能够抵禦或化解天災、人害的聖人。

以上論述雖然過分强調了“治心”的作用而忽略了制度建設等因素對於政治治理的重要性,其缺陷顯而易見。但我們也要看到,其中的一些看法與現代心身醫學和心理學理論頗有相通之處。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狀態的確會影響肉體的健康和能力的發揮。穩定平和的心理狀態使人體内各個組織系統處於協調有序的狀態,有助於身心健康,亦有助於思維能力的提高與潛能的發揮。反之,如果内心長期處於焦躁不安、沮喪憂慮狀態,則將會導致神經系統,特别是大腦功能紊亂失調,降低個體創造性思維活動的水準,減弱自我控制能力,甚至會發生行爲偏差。這對於普通人而言,將會損害行爲主體的身心健康與立身處世,而對於手握大權的管理者則可能産生難以估量的嚴重後果: 不僅會傷害身心健康,更可能對其行政決策能力和執政能力産生各種負面影響,從而殃及臣民和社稷。

“四篇”的作者還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管理需要組織和協調衆人的行爲,需要衆人同心協力,決不能依賴强權和暴力手段。因此,在組織協調衆人行爲的過程中,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是不容忽視的因素,他的言行舉止的善或惡,將直接對被管理者形成影響:“善氣迎人,親於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戎兵。不言之聲,聞於雷鼓。”(7)《管子·心術》,《二十二子》,第145頁。管理者以和善謙下的態度待人,會讓被管理者如沐春風,上下之間將和睦相處,親如兄弟;管理者如果態度傲慢、舉止粗暴,那就如同刀兵一般會傷害下屬或民衆。以上兩種藴含着善意或惡意的不同管理模式,即使没有説出來的聲音,但其透露出的善意或惡意,卻比打雷擊鼓還傳遞得更快,將産生迥然不同的管理效果。由此,作者進一步强調,提升管理者的道德心理素質是優化管理,實現管理目標的基礎。文中總結説:“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懲過,氣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聽。”管理者治心修德,慈愛民衆,公正無私,爲天下作出道德表率,必然得到民衆心悦誠服的推戴擁護,從而起到凝聚民心,激發民力的作用,達到“氣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聽”的管理目標。

作者重視管理者的心性修養和道德行爲,主張通過尊重民衆、善待民衆來感化治理對象,獲得他們的認同,從而自覺地服膺於社會管理者,同心同德地構建社會的優序良俗,這些思想至今仍然是具有啓示的管理心理學智慧。

二、 道滿天下,取則得福

是否具有哲學思維能力和洞察能力,這也是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内容。如何能够透過現象看本質,洞察事物的發展規律,從戰略高度來把握事物的發展趨勢,這是高明的管理者必不可少的能力。在《管子》“四篇”中,作者關於“道”的論述就包含了這方面的智慧。

作者對《老子》的“道”作了進一步的豐富,在該書中,“道”不僅具有形而上的特徵,又是實用性非常强的方法和原則,這與《黄帝四經·道原》中萬物皆包含“道”“人皆用之”等看法一脉相承,鮮明地呈現出戰國中期黄老道家經世致用的特點。

作者描述“道”的性質説,“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8)《管子·内業》,《二十二子》,第155頁。,“道在天地之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内”,“道也者,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9)《管子·心術上》,《二十二子》,第143頁、144頁。。這就是説,“道”既是萬物的本源,又充塞於天地之間,貫穿於萬物之中,它無形無象,不可感知,但卻又成就着、支配着萬物。文中沿循《老子》“道常無爲而無不爲”的主旨,更爲具體地論述了“道”的實用功能:“道”雖然不可言,不可見,但並非虚無縹緲,而是貫穿於人倫日用之中,是人們立身處世的行動指南——“道滿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彼道不遠,民得以産,彼道不離,民因以知”,“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10)《管子·内業》,《二十二子》,第155頁。。“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人們服從於“道”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到行爲者禍福成敗的大小:“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餘,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盡行之而天下服。”(11)《管子·白心》,《二十二子》,第145頁。作者在這裏雖然將“道”視爲一切個體和普天之下的人們皆可通用的根本原則,但其顯然還是側重於將其作爲一種能够使“天下服”的治國之術來應用。因此,書中接着又告誡説:“殊無取焉則民反,其身不免於賊。”(12)《管子·白心》,《二十二子》,第145頁。這就明白地向統治者指出,如果完全不遵循“道”這一根本原則,違逆大道,則“民反”必至,難免於衆叛親離而身遭傷害的可悲下場。作者進而指出,守虚去盈、功遂身退的“天之道”亦是保國、保家、保身的人之道,書中説:“持而滿之,乃其殆也,名滿於天下不若其已也。名進而身退,天之道也。滿盛之國不可以仕任;滿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驕倨傲暴之人不可與交。”(13)同上,第146頁。這些思想反映出作者將《老子》尊道、謙退等思想運用於立身處世和社會管理實踐之中。

《白心》的作者强調,社會管理者必須樹立遵循規律、遵循時勢、順應民心的觀念。文中説:“建當立有,以靖爲宗,以時爲寶,以政爲儀,和則能久。非吾儀雖利不爲,非吾當雖利不行,非吾道雖利不取。上之隨天,其次隨人。”要求管理者要樹立常道、常規,以虚静不擾民爲基本原則,以合於時宜爲貴,以公正不偏爲準則。這三個方面協調一致,就能够持久不敗。在這裏,作者所强調的“吾儀”“吾當”“吾道”不是指出於自我之私利的“儀”“當”“道”,而是作爲一個合格的管理者所應固守的基本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下文所説的“上之隨天,其次隨人”,將能否順應天道時勢和人心作爲進行行政決策的標準。不合乎這些原則,雖然有利也不去做;雖然有利也不推行;雖然有利也不采用。

在作者看來,作爲手操生死大權和天下治亂安危之柄的管理者,必須尊崇大道、體察大道進而遵循大道,決不能逞一己之私,主觀妄爲,這是影響行政決策和政治活動之成敗的關鍵。這些真知灼見至今依然啓示現代管理者,應當注重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維水準,既要有爲民造福的良好願望和滿腔熱情,更要能够洞察和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順應時勢、順應民意,公正不偏,成爲既能有所作爲但決不任意妄爲的合格管理者。

三、 “心能執静,道將自定”

《管子》“四篇”中不僅深刻地揭示了“道”的實際應用功能以及由“道”而産生的決策時所應當遵循的理論和原則,而且就如何體“道”、悟“道”以及相關的認識論問題作了探討,這對於提高社會管理者的政治判斷能力、識别能力以及決策能力都具有積極意義。

作者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够體悟大道並自覺地奉行和遵從大道的人的並不多,因爲體認大道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心術》這樣表述説:“道不遠而難極也,與人並處而難得也。虚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這些表面看來有幾分神秘的話語告訴人們,“道”雖然就在我們身邊但卻不易得到,什麽是得“道”的訣竅呢?寡欲净心以安定精神,這就是得道的基本條件。保持心靈的清静和虚静無爲,才能認識和掌握大道:“必知不言、無爲之事,然後知道之紀。”(14)《管子·心術上》,《二十二子》,第143頁。而在《内業》篇中,作者進一步指出,如果人的心中常常充滿着憂悲喜怒等情緒,那麽道就將無法存在,一顆時常被憂悲喜怒等情緒所支配的心靈之中,道是無法存在的,即“憂悲喜怒,道乃無處”(15)《管子·内業》,《二十二子》,第154頁、156頁。。這就啓示人們,作爲身居要職的管理者,在處理政治事務或制定政治方略的時候,必須注意排除外界的干擾,保持内心的冷静和清静,而不能感情用事,輕易被憂悲喜怒等情緒所干擾或支配,從而影響政治決策的理性選擇。

作者進一步指出了管理者不能控制情緒的危險性,書中將過喜或過怒稱爲傷害身體的“二凶”(16)同上,第156頁。。而過分地追求外物和感官享樂,亦是一種有害的心態,將會影響人的感官功能正常發揮。文中以心喻君,以九竅喻群臣,説明心求嗜欲的害處。其文曰:“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因爲視聽之事不是心的職能而是由耳目來擔任的,“心而無與於視聽之事,則官得守其分矣”。而如果心追求感官之欲,好比君主越其位而代司臣下之職,將導致心和耳目皆不能很好地發揮各自的功能,進而影響身心健康,即“夫心有欲者,物過而目不見,聲至而耳不聞也”。在這種狀態下,必然“上離其道,下失其事”(17)《管子·心術上》,《二十二子》,第143頁。。因此,無論是養生還是治國,皆必須讓心竅各復其位,君臣各司其職,而復位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致虚守静。

作者繼承了老子致虚守静等心性修養方法,《心術》云“無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此之謂内德”(18)《管子·心術下》,《二十二子》,第144頁。,“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静,心不治”(19)《管子·内業》,《二十二子》,第155頁。。虚静守道就能役使萬物,而不爲外物所役使,這是實現“治心”的基礎。作者進而提出了虚欲、守一、安神、定心等修養方法。書中闡述説,安心養心之法在於精神内守,進行自我心理調控,“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具體内容是保持情緒的穩定平和節制物質欲望——“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致,節適之齊,彼將自至”。能够做到寡欲節食適思,持中平和,精神内守,進行自我心理調控,才能達到目的:“凡心之刑(刑,通“形”,指形態、情形)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憂樂喜怒欲利。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彼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20)同上,第154頁。“憂樂喜怒欲利”將破壞内心寧静、精氣充盈的良好狀態,去除這些過分的情緒和欲望,節制物質欲望,保持情緒的穩定平和,則和氣自然充滿於胸中。能够做到内心平正,控制情緒,“不喜不怒,平正擅胸”(21)同上,第156頁。,則將達到養生健體的目的。在這裏,作者並非要禁絶物欲或强行排除喜怒哀樂等情感,而是强調過度的情緒波動或過分追求欲利對於身心健康的危害,力圖達到“平正擅胸”,保持平和穩定的心理狀態,這是實現“天下治”的前提。作者認識到“平正擅胸”與“天下治”的密切聯繫,這的確揭示了社會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保持情緒的穩定與冷静對於行政決策和社會治理的重要作用,强調應當注重培養管理者穩定的心理素質,這些至今仍然是管理心理學中值得研究的問題。特别是作者提出的虚欲、守一、安神、定心等概念,實際上類似於現代管理心理學主張的控制欲望以及静坐等心理調節方法,不得不令我們贊歎道家先人的心理保健智慧。

在《内業》一文中,作者還闡述了静心、安心與得“道”的密切聯繫:“凡道無所善,心安愛。心静氣理,道乃可止。”道無偏好,唯愛心安,只有當人們内心處於安定狀態,心神寧静,才可能體悟大道,“心能執静,道將自定”。“人能正静,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强”,在這種身心健康的狀態之下,就能够將人的認識能力提高到極限,“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鑒於大清,視於大明,敬慎無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窮於四極”。在這裏,作者向人們描繪了一個持守正道同時又具有卓越的政治洞察能力的社會管理者的理想人格形象,而這一政治理想人格的實現途徑則是以静心安心爲基礎的。作者希望通過保持心理上的貞正寧静而實現道德人格上“敬慎無忒,日新其德”,在認識能力上“遍知天下,窮於四極”,這種試圖通過一系列心理訓練而提高人的素質,開發潛能的思路,值得現代人進一步研究探討。

愚意以爲,上述通過“心静氣理”以悟道並養心健身以及虚欲清心“然後知道之紀”等思想,類似於老莊致虚守静以體悟大道的方法,其實質是試圖通過排遣意識干擾、保持内心虚静而實現身心健康,進而獲得卓越的認知能力。這是一種與西方理性認識完全不同的認知方法和心性修煉方法,類似於現代認知科學和心理學所説的直覺認識方法。這一方法在西方傳統的主客二分的理性思維方式和實驗心理學的視域下是難以理解和解釋的,但在榮格、鈴木大拙等現代心理學家那裏卻可以找到知音。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就十分推崇通過“受過訓練的無意識”來體驗把握實在的認知方法(22)[美] 弗洛姆《精神分析與禪宗》,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頁。。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榮格也曾指出:“某些心理内容來自一個比自覺意識更大更完整的心理。它們往往擁有意識還無法形成的更爲優異的分析、洞察和知識。”榮格將其稱之爲直覺,在他看來,這種直覺來自人類心理結構中的潛意識部分(23)[瑞士] 榮格《榮格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頁。。現代心理學和思維科學研究也發現,人類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常常是在輕鬆、自然、安静甚至在半意識或潛意識的狀態下才易於表露出來。這就啓示我們,上述關於虚欲清心“然後知道之紀”其實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方式,它是通過“心静氣理”即自覺地停止意識活動而進入潛意識層面,以圖“知道之紀”——獲得對於世界本質的體悟,獲得直覺這種異於甚至優於自覺意識的洞察能力。深入研究上述認知方式,對於發展人類的認知能力,提高管理者行政決策水準,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心術》《内業》中,作者還提出了“專意”以“知遠”的認知方法:“專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之證。”(24)《管子·心術下》,《二十二子》,第144頁。專心一意,認真地詳審事物,就能認識未來之事的征表。預測未來之發展走向。“摶氣如神,萬物備存。能摶乎?能一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四體既正,血氣既静。一意摶心,耳目不淫,雖遠若近。”(25)《管子·内業》,《二十二子》,第155頁。將精氣團聚起來,就會將萬物收存於心中,心意專一地思索,再三思索,就好像會得到鬼神的幫助一樣而豁然通曉,但這並非鬼神之力,而是精氣專一到極點的結果。這種心理狀態能够幫助人達到“四體正,血氣静”的身心和諧狀態,又能優化人的道德心理活動,“耳目不淫,雖遠若近”,不爲耳目感官享樂所擾,從而能超越感官和地域的局限,獲得某種靈感或感悟。這段頗有些神秘色彩的話語,其實包含了值得現代決策者重視的合理因素。文中要求管理者排除感官享樂等外部的干擾,注重行爲和精神意識的修養,專心一意,平心静氣,以達到精神、心理與生理的良性互動,這一方法揭示出了行爲端正、節欲自律等道德行爲對於身心健康,特别是對於提高人的認識能力的積極作用。對於一個社會管理者來説,保持“四體正,血氣静”“耳目不淫”等良好的精神、心理和生理狀態,不僅有助於培養廉正不奢的管理道德,亦有助於提高管理中的識别能力、決策能力和協調能力。

四、 舍己以物,因其能者

作者還將老子無爲而治的主張視爲治心之術,並將這種治心之術與治國之術統一起來。在《心術》中,作者借治心之術喻治國之方説:“心術者,無爲而制竅者也。”治心的方法是無爲而治,而無爲即是因循無事,蓋“無爲之道,因也”。在這裏,作者將“因”作爲無爲之道的内涵,文中還將“因”作爲道的重要特性:“故道貴因”。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因”這一概念作進一步的考察。根據作者的論述,“因”包括以下幾重意義。第一,恬静去智,捨棄主觀成見而順應物性:“君子恬愉無爲,去智與故(故,事也),言虚素也。其應非所設也,其動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第二,因才而用,順應時勢:“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處也,若無知,言至虚也……若影之象形者,響之應聲也。故物至則應,過則舍矣。舍矣者,言復所於虚也。”(26)《管子·心術上》,《二十二子》,第144頁。第三,因循而無益損,即“因也者,無益無損也。以其形因爲之名,此因之術也”(27)同上。。第四,去詐守樸和順自然而治的君人之術:“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知”與“智”通,無知,即去智守樸;偶,即是符契自然而合之。此話的意思是説,持守静因之道的君主能够守樸去智,使自己符契自然而合之。因此,有道之君就會注意發揮衆人之聰明才智,而不會越俎代庖——“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28)《管子·心術上》,《二十二子》,第143頁。。

從管理心理學的視角來看,上述以“因”爲核心的思想包含了值得重視的管理心理智慧:

第一,“舍己而以物”,“因其能者”。它要求管理者去除自我爲中心和個人的主觀執着,以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爲依據,以虚懷若谷的胸懷容納不同的意見,尊重和因順各方面的能者,發揮他們的能力和長處。

第二,“毋代馬走”,“毋代鳥飛”。它啓示現代管理者,應當自覺地限制自以爲是、自以爲能的心態,不越俎代庖,不隨意干涉下屬的工作,更不要取代下屬的職能。

第三,“毋先物動,以觀其則”。這一主張啓示管理者,不能輕舉妄動,隨意地搶風頭、瞎指揮,遇事應當首先冷静地進行觀察,瞭解民情民心和事物的實際情況,從中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而後行動。這實際上是對《老子》“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這一管理原則的具體發揮。

這些思想與美國著名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所倡導的“道家式尊重”的管理理念相當吻合。這位從道家智慧中吸收了諸多營養的大師,在生命的最後十年將他的心理學理論用於管理實踐之中。他在美國的薩加公司訪學調研,在訪學的研究論文中他强調,管理者應當踐履“道家式的尊重”,在管理活動中“尊重、允許並鼓勵他人去確認自己的偏好和進行自己的選擇”,而不能運用手中的權力“一味塑造人、支配人、指使人或控制人。管理中的道家式的尊重還包括通過改善作出自我選擇可采用方法來努力對所有的回饋作出積極的反應”(29)[美] 馬斯洛著,[美] 霍夫曼編,許金聲譯《洞察未來——馬斯洛未發表的文章》,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頁。。在管理實踐中馬斯洛深深地體會到,對於公司員工來説,“做一個積極的行動者感覺與受控制、受支使、受支配等的感覺是完全相反的”,因爲任何人都不願意“像軟弱無助任人擺佈的棋盤上的棋子”。馬斯洛的這些思想影響了美國新一代的管理理論家和實踐者,也促使薩加公司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更爲有效(30)同上,第180~181頁。。馬斯洛的上述理論及其運用於管理實踐中的功效,相當有力地證明了《管子》“因其能者”“毋代馬走”“毋代鳥飛”等智慧對管理活動中人的心理特點及其發展規律的洞察,其現代價值很值得我們進一步發掘。

由“舍己而以物”“因其能者”和因順自然等思想出發,也就邏輯地引出了貴公去私的觀念。作者將天地自然那種無目的、無意志的屬性賦予“無私”的德性,啓發管理者效法這種公正無偏之德。作者説:“是故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者也。凡物載名而來,聖人因而財之,而天下治,實不傷。”(31)《管子·心術上》,《二十二子》,第144頁。又説:“苞物衆者莫大於天地,化物多者莫多於日月。……然而天不爲一物枉其時,明君聖人亦不爲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萬物被其利;聖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32)《管子·白心》,《二十二子》,第145頁。作者深刻地認識到,在社會管理中,管理者若是爲私徇私,將是導致“亂天下”之根源。管理者能否在管理實踐中效法天地自然的“無私”之德,履行貴公去私的原則,將直接關係到管理目標能否實現。一個高明的管理者應當公正地進行行政裁量和決策,稟公而行,就會如同天地日月利澤萬物那樣,使百姓受其利澤,促進社會公序良俗的形成。這些思想突破了封建專制君主的一己之私利,强調社會管理者必須以公共利益爲重,順應廣大民衆的利益和意願,而不能徇私枉法,這不僅具有歷史意義,而且對當代管理者仍然不失爲苦口之良藥。

身處稷下這一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管子》四篇的作者不僅繼承發展了老子的無爲而治、致虚守静、慈柔處下、以百姓心爲心等管理思想,而且以其獨特的眼光揭示了管理者的心理素質在管理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並具體分析了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的言行對被管理者的心理、行爲及其走向的影響,進而提出了管理者如何加强對情感的控制、對欲望的控制、對注意力的控制等修養途徑,因而深化和拓展了道學的管理理論。這些思想對於提高現代管理者的心理素質,促進管理主體與客體的和諧互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心理學理論,皆具有積極的意義。

猜你喜欢
管子
管子引发的游戏
巧取乒乓球
管管相连 连通你我
巧取乒乓球
船舶管子自动化制造设计解决方案
列表“截”钢管
做试验
吸管巧制作
塑料管与“大玩家”
滚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