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内涵要素与实践要求

2019-12-14 11:52苟立伟张荣臣
桂海论丛 2019年6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内涵特色

□ 苟立伟,张荣臣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海淀 100091)

时代观是人们对自身所在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所具备的时代特点、所面临的时代问题、所要完成的时代任务等根本性问题的总观点、总看法。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以及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都是建立在某种时代观的基础上的。习近平新时代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当前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所处时代环境、所具备的时代特点、所面临的时代问题、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等根本性问题的总观点、总看法。习近平新时代观具有完整的逻辑和严密的体系。考察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内涵、要素,对于构建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实践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观的过程中,有一些普遍性的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内涵要素

根据前文关于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定义,我们可以明确,习近平新时代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其最基本的内涵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这个时代观首先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个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观中其他理论的基础和逻辑起点;其次,这个时代观对时代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均有基本的判断。

(一)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判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10。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什么作出这样的战略判断?其基本原因在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衡量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几个主要指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生产力标准方面来讲,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我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而且,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都高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从社会主要矛盾方面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这个阶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对时代主题、时代潮流的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坚持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时代问题的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对时代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深刻把握了时代问题中的“变”与“不变”。

首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时代主题没有变,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依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对时代大势的判断没有变的情况下,这其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就是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党中央认为这个时代面临的很多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其中除了经济增长、贫富差距方面的问题外,还有很多是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1]11。

总体来看,习近平认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2]。那么,根据这个总判断,中国就可以心无旁骛地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就可以有把握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当中国实现这个目标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推动世界的大变革、大调整。

(三)对时代目标的判断

习近平新时代观对时代目标的设定就是重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深化、丰富其内涵。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表述,所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指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27-28。

回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及其内涵的不断丰富,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新时代观对这个目标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口号最初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党的十三大报告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至于21世纪中叶所要实现的目标的具体指标,党的十三大报告概括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具体形态被概括为“人民生活比较富裕”[3]17。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延续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建党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2010年比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基础上,“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4]。

到了党的十六大时,建党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被明确表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还具体论述了这个目标的内涵——“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党的十六大报告还对民主、法制、依法治国、人民权益、思想道德、文化、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5]。至此,“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已经十分明确。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到,虽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早已有之,但其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升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党的工作中的战略地位,丰富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

第一,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突出其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也突出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引领地位。

第二,对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目标进行了重新设定。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原定的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时间提前到了2035年,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重新设定了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尽管是重申,但其中的目标内涵已经更加丰富,部分目标的计划实现时间也已经提前,有些目标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升级,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则和中国梦挂钩,从而具有了近代以来中华儿女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二、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观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具体来说,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实践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解决了长期以来在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6]的问题,消除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隐患。从系统论的视角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的系统里面,有一个要素是起统领作用的,那就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从内容上来讲,是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一切工作;从实现途径上来讲,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从作用上来讲,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党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整体来看,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加强党的领导,就要加强党对各方面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将党的领导体现在方方面面;同时,要将党的领导体现在其所领导的工作的全过程。但是,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最终要靠人民群众的拥护来保障,为此,要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先改善党的领导。正因为如此,改善党的领导也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从纷繁复杂的党建问题中提炼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征程上,不能将加强党的领导变成简单的口号和号召,而是应该从党的工作着手,激发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一方面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8]。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可以明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观,必须将立足点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

从理论上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道路。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小工程,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篇必须不断续写下去的大文章。

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2的初心和使命的角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中国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三)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衔接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历史交汇期,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奋斗目标的衔接。

从时间上来看,到2021年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时,距离党的二十大的召开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是不能因此而等待观望。因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是一个丝毫不能等待的事情,必须马不停蹄、继续前进、接续推进。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历史交汇期也是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所谓历史机遇,就是指要趁热打铁,实现我国发展质的飞跃。

因此,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能否做好两个目标的衔接,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巩固,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否能做到开局良好。

(四)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路”[9]197,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形成新的经验,不断去突破陈规、突破前人,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

作为一项开创性的事业,从实践上来讲,就是一个不断会遇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回答。如今,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要看到,这条前人未曾踏足过的道路上依然有许多要回答的新问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还需要重新审视或深化。也就是说,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创新,其源泉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从过程方面来讲,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党的总结与升华,形成系统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再到人民群众中被推广下去,这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的过程;在接下来的认识阶段中,党的理论创新到人民群众中被推广下去,推动实践向前发展,进而产生新的实践创新,对这些新的实践创新进行了理论总结,就是新的理论创新。如此循环往复,认识不断提高。因此,要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进而激发并挖掘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从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乡镇企业或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别的新生事物,都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打开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源泉。也只有这样,党的理论创新才能前进。

网络信用信息查询系统近几年来发展迅猛,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不良征信记录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查询。然而,便利的信息查询系统却无法与企业想要获得更高的销售额的心理相抗衡。

三、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实践原则

所谓实践习近平新时代观,就是运用一定的原则、理念与方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目标。从过程论的视角来看,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来展开的,这个过程由一个个阶段构成。那么,考察“实践习近平新时代观”这个命题,我们发现其基本构成有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认识中国处在什么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内外环境,这是基础;二是要朝着既定的时代目标前进,需要完成哪几个在阶段上相互衔接的任务;三是不断地在完成阶段性任务的过程中,考察当前所处位置与既定目标的距离,考察当前状态对实现既定目标有无正向作用;四是最终实现新时代的目标。那么,在这几个阶段中,应该按照以下原则实践习近平新时代观。

(一)在认识和把握中国基本国情中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超越阶段

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基本国情,不仅是实践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基础,也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毛泽东认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10]。

当前,我们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形成了以下基本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这个判断并没有改变对我国发展阶段和国际地位的判断。[1]11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这个判断,其深层次涵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依然没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努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所谓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就是要准确评估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深刻认识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中国还存在哪些应该努力的空间。在战略上,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具体来讲,就是要认识到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坚持科学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二)在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任务中既坚持党的领导又保持发展的灵活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是前后衔接的历史任务,这三个历史任务的奋斗时间跨度从21世纪初到21世纪中叶,约为50年。可以说,在这么长的时间段里完成如此繁重的历史任务,更需要的是定力与恒心,既要防止被各种因素干扰而放弃既定目标,也要防止执政党精神懈怠或出现重大方向性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保持发展的灵活性。

第一,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个原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乃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根本经验,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个原则也是党完成新时代历史任务所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核心政治力量,党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个原则不能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这一原则[1]20。

第二,要保持发展的灵活性。所谓保持发展的灵活性,就是要把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统一起来,避免单纯追求高速度而忽视发展质量,也要避免单纯为了所谓的质量而忽视发展速度。关于发展速度,邓小平曾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9]255,同时他不忘提醒人们“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9]375。这已经体现出了把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统一起来的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9,此后中央多次重申这一改革的基本原则。在新时代,党要带领人民完成历史任务,就必须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把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统一起来,在条件比较有利的情况下,保持适当的高速发展;在发展需要提高质量时,用发展的质量提升对冲速度放缓;在发展速度较快和发展质量较高时,着力调整结构,把短板补齐,把优势做优,提升发展效益。

(三)在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既坚定不移又随时根据形势发展调整“步伐”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们党就设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从那以后,我们党就坚定不移地按照这个发展战略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从未动摇。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是提出了“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9]370-371的告诫,更加坚定了我们朝着21世纪中叶既定目标前进的决心。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我们党不断调整我们前进的目标,这种调整,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考虑到有些目标的实现为下一个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因此,适当提前下一个目标的实现时间。比如,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从21世纪中叶提前到2035年,就是考虑到我国生产力发展等各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特别是生产力的一些方面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第二,考虑到发展速度较快,发展积累比较深厚,原定目标较低,因此,适当调高原来所设定的发展目标。比如,将原定的21世纪中叶的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调整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19。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党在朝着既定目标奋斗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动摇过,不管国际局势如何变化、国内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党都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这就是在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过程中的“不变”;另一方面,我们党不断根据既定目标的实现情况,调整“步伐”,要么是进一步丰富原有目标的内涵,要么是调整“时间表”,要么是对实现既定目标的阶段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这就是在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过程中的“变”。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辩证把握改革开放过程追求目标的坚定不移与随时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步伐”。

四、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观从纵横两个维度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坐标系,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性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一总的观点之下,习近平新时代观包含着关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国内发展阶段的判断、发展理念的转型、奋斗目标的调整等丰富内涵。实践习近平新时代观,要求我们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定位,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观的丰富内涵,为此,必须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观,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内涵特色
坚持党的领导
特色种植促增收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中医的特色
挖掘习题的内涵
完美的特色党建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