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炯?吴平
【摘要】澳门回归20年来,澳门书业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同努力下,呈现诸多发展特点,如多语种出版、出版内容富有地方色彩、出版主体多元化、出版合作交流向纵深发展等。由于澳门图书市场很小,阅读人口不多,且图书题材多以澳门为主,导致其内销市场有限,外销市场受限。在澳门特区政府大力推动文创产业的背景下,澳门书业应充分利用政府对文创产业的资助,打造特色精品图书,并通过建立文化交流平台和网络平台,提升澳门书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 键 词】澳门;回归20年;书业
【作者单位】张炯,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吴平,武汉大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编辑力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19YJC860049)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2.007
2019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20年间,澳门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澳门书业在两地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逐渐朝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回眸20年来澳门书业的发展历程,审视其出版现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能对当下乃至未来澳门出版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一、澳门书业的发展特点
长期以来,澳门的印刷和出版业在中西文化,特别是宗教、教育、科技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在“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中具有特殊地位。例如,1820年在澳门出版的《海录》是当时民众了解海外的重要中文书籍;1893年《红楼梦》英文版在澳门出版,成为《红楼梦》最早的翻译作品。澳门早期的出版活动为澳门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多语种出版与合作出版相辅相成
回归以前,葡萄牙政府对中国文化、华文出版是不提倡、不支持的,这导致澳门出版市场以葡文书籍为主,即使是回归前夕出版的书籍,也有不少是中葡双语或中英葡三语的。回归后,当地一些出版机构开始大量出版中文图书和中文工具书,澳门的华文出版得以茁壮成长。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澳门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与葡语国家交流的重要枢纽,多语种出版既是其出版特色,也是其打开国际图书市场的有利条件。1999年,澳门出版的图书中,中文图书为212种,中葡双语图书为67种,中英双语图书为11种,中英葡三语图书为23种[1]。 “十二五”期间,不同语种的图书出版在澳门均有增長。其中,中文图书共出版2049种,中英葡三语图书共出版404种,中英图书共出版289种,葡文书共出版270种,英文书共出版169种。在内容方面,葡语作品以法律和艺术为主,英语作品主要以文学创作和语言学习为主[2]。这些图书成为葡语系读者了解澳门及中国文化的重要参考。
近年来,澳门与内地合作出版的步伐加快,例如,澳门基金会与广东人民出版社,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澳门大学与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不同内地出版单位都有合作[3]。这种合作既拓宽了稿源,又扩大了图书的市场影响力,是建立在互惠共赢基础上的回归效应。尤其是教材出版,澳门以前一直没有自己的教材,都是依赖外地教材[4]。2007年,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始着手本地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品德与公民》(小学、初中、高中)、《历史》(中学)、《澳门地理》(初中)等教材先后出版,并被当地中小学校选为教科书或补充教材。
2.出版类别突出,地方色彩浓厚
澳门虽然经济规模不大,但其旅游业、酒店业和博彩业等产业特色突出。经济发展特色也影响到澳门的文化、出版产业特色,使其成为一个出版类别相对集中、出版内容富有地方色彩的城市。
回归前,澳门的出版类别主要集中在教育、艺术、文学、史地、政治及公共行政等方面。回归后,出版类别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依旧以这些主题为主,只是占比和排名有所不同。比如,1999年排名第一的出版类别是教育,占比27.7%;2011年及随后的几年,排名第一的均为艺术类图书,其次是文学、公共行政、历史、法律类图书,出版种类突出而稳定。从排名看,艺术类图书是澳门出版最多的图书类别,这与近年来特区政府大力推动文创产业及展览业发展有关。随着文化交流和艺术展览活动的增加,作为交流工具和展览结果的作品集需求量和出版数量也随之增加。这些作品集内容丰富,设计精美,在国内外图书市场上获得不错的口碑与销量,逐渐成为澳门图书市场的热点和亮点。
统计资料显示,澳门出版的书刊中约有80%是以澳门为主题的。经过多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澳门已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自澳门特区政府提出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目标后,世界各地对澳门的关注度日渐提高,以澳门为主题的图书备受青睐。此外,澳门兴旺的博彩业,也催生了不少与之相关的出版物。可见,澳门的城市定位和经济特色决定了它的出版特色。
3.出版主体多元化,民众出书更为便利
澳门的出版主体不限于出版社,出版单位的类型有很多,包括特区政府部门、社团组织、私人出版单位、学校和个人等。
从出版单位数量上看,2017年澳门共有217个出版单位,其中社团最多,有107个;其次是私人出版单位,有43个;再次是政府部门,有40个;个人自助出版和学校分别为16个和11个。从出版数量来看,澳门2017年共出版书刊650种,居首位的是政府部门,共出版278种,占出版总量的42.8%[5]。从出版市场来看,澳门约有六成图书没有进入书店销售,而是以赠阅的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私人出版单位只为作者制作图书,没有大量印制,也没有进入真正的图书流通市场。可见,特区政府是澳门出版活动和出版市场的主导,对澳门出版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澳门出版法第四条规定:“出版界思想表达自由的行使,不受任何形式的审查、许可、存放、担保或预先承认资格等限制。讨论和批评是自由的,尤其是对于政治、社会和宗教的学说、法律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具权限的机关和公共行政当局的行为,以及其有关人员的表现。对出版自由的限制,只能援引本法律和一般法的规定,以保障人们身心完整性,其审议和适用只能由法院负责。”这意味着澳门居民只要有出书的意愿,一般都能实现,而且特区政府还为民众出书提供许多便利与资助。例如,澳门文化局下辖的中央图书馆向出版者提供免费的国际书号申请服务;澳门基金会向当地作家、学者、艺术家提供出版赞助,帮助他们出版个人专集。这是澳门在“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原则下,通过自行制定相关法律,对本土出版进行保护和规范。
4.文化出版交流活动向纵深发展
回归后,澳门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活动更为密切,出版界亦愈来愈重视各种书展和图书贸易活动。一方面,澳门欢迎内地出版界来澳参访与参展。澳门每年有三次大型书展,分别在3月、7月和11月举行,规模和影响力都在逐年提升,吸引了不少内地出版商来参展。另一方面,澳门积极参加内地书展,如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厦门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优秀出版物。
2011年起,澳门基金会、文化局开始支持民间出版单位到香港、台湾等地参加书展,努力开拓新的图书市场。在举办研讨会方面,自2000年以来,澳门共举办了4次华文出版联谊会议,对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华文出版和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图书版权贸易方面,这些年,澳门向内地输出的图书数量要远低于引进数量。以2016年为例, 澳门引进内地图书版权56种,输出版权仅1种[6]。
此外,澳门特区政府还积极推动图书数据库建设。2007年,澳门中央图书馆推出国际书号查询系统; 2011年,澳门基金会设立澳门出版物检索系统。这两个系统不仅是读者选购图书的重要平台,也是各地代理商、合作商了解澳门出版概况的重要参考。
二、澳门书业面临的挑战
澳门出版业虽然近些年发展较快,但由于澳门图书市场很小,商业回报率低,其出版活动主要依靠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资助,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市场化进程和商业出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内销市场有限
澳门的出版物内容大多以澳门为题材,这既是澳门出版业的特点,也是影响澳门出版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澳门本地阅读人口不多,读者需求量不大,图书内销市场有限,加上本地出版物内容单一,质量参差不齐,因此相较于本土出版的图书,澳门读者更喜欢购买内地及香港特区、台湾地区的图书。虽然澳门每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上千万的游客,但游客除了对旅游指南、地图类图书有一定需求,对澳门出版的其他图书并没有太大兴趣,因此无法带动澳门的图书销售。
从书店的销售情况来看,澳门共有30多个实体书店,但半数以上的书店倾向于销售外地的畅销书,对澳门本土出版的图书尤其是学术性图书并不热衷。因此,在澳门图书市场的收入中,书店只贡献了一小部分。
2.外销市场受限
由于澳门本土市场狭小,图书外销似乎成为澳门出版业的不二之选,但单一的题材和内容又制約了图书的外销市场。在澳门,大部分图书为赠书,如政府的年度出版物、年报、统计汇编等,不具备商品外销的特性。即使是一般商品类图书,内容也多以澳门为题材,集中在艺术、文学等领域,受众面较小,限制了外销市场。再加上澳门的图书定价较低,印刷成本和运输费用日益上涨,导致图书外销发行渠道不畅。
澳门的多语种出版有利于打开国际图书市场,葡语、英语等翻译人才是多语种出版的基础,但澳门的翻译人才却大多数在政府的公务员系统,出版商一般很难找到合适的翻译人才,导致某些翻译图书计划搁浅,不利于图书外销市场的发展。
三、新时期澳门书业发展的思考
澳门特区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大力推动文创产业。出版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物是文创产品的重要传播纽带,在新政策的推动下,澳门出版业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1.充分利用政府对文创产业的资助,打造特色图书
纵观澳门近些年的图书出版情况,艺术类图书在众多图书类别中独领风骚,彰显了澳门在艺术领域的特色以及在艺术类图书出版方面的优势。
随着特区政府城市规划的持续推进,以及对文化、教育、出版扶持力度的加大,澳门当地出版机构应充分把握时机,利用优势资源,在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打造特色精品图书。此外,澳门特区政府将多元文化视为澳门的品牌之一,不断增强澳门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出版物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应当担负起澳门多元文化交流的使命,丰富人们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2.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各方交流合作
澳门与粤港地区不仅地域相近,而且文脉相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为澳门书业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澳门出版机构应当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政策先机,寻求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出版机构合作,实现出版资源在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合理分布和优化配置,深耕细作,减少图书的对外依赖;同时,也要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多语种出版以及葡语国家文化交流的优势,促进出版产业的跨地区合作,为澳门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实现线下线上相结合,努力扩大目标受众群和书业影响力
一方面,澳门出版机构要充分利用书展等实体交流平台,有组织、有计划地参加各地书展,在版权贸易和出版资源方面加强合作,努力适应国际出版市场的发展需求,提升澳门书业的社会认知度和世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优势,加强书目数据库和网络平台建设,及时发布新书书目和出版资讯,让澳门本土出版物有更多被了解、被认可的机会。此外,还要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进行新书推广,利用电商平台扩大图书的销售范围。
总之,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目标指导下,澳门特区政府大力推动文创产业发展,为澳门出版业营造了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在此背景下,澳门出版界应抓住机遇,把握特色,贵精不贵多,努力提升出版质量。面对国际书业发展形势,澳门出版界应不断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扬长避短,加强对编辑出版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促进澳门出版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雨润. 回归后澳门华文出版何去何从?[J]. 出版参考,2003(Z1):28.
[2] 范军,李晓晔. “十二五”时期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240-249.
[3] 范军,冯建辉. 2014—201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204-215.
[4] 郭晓明. 论政府对澳门教科书事务的有限介入[J]. 全球教育展望,2005(7):77-80.
[5] 范军,李晓晔. 2017—2018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222-230.
[6]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 2017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