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角下我国图书国际出版力提升研究

2019-12-13 07:22赵礼寿陈佳娜
出版广角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丝路一带图书

赵礼寿?陈佳娜

【摘要】“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在“一帶一路”图书出版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图书内容原创动力不足、内容“水土不服”、渠道扁平化、翻译人才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从内容、渠道、人才、技术角度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有效提升“一带一路”图书的出版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  键  词】“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力;提升策略

【作者单位】赵礼寿,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陈佳娜,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文学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治理对策研究”(19BGL288)。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2.003

一、“一带一路”图书出版现状概况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图书版权输出量显著增长

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图书版权贸易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图书版权输出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2015年,我国与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出版交流合作,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至2019年10月,我国已经与83个国家开展了图书、电子出版物、电影、电视节目等方面的版权贸易,其中图书是版权贸易的核心产品。据统计,2018年图书版权贸易占年输出版权总量的92.9%,占年引进版权总量的97.6%。《2017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在中国图书版权输出语种的前十位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语种输出2600多种;从输出国家和地区来看,越南、印度、黎巴嫩、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等15个沿线国家成为我国图书版权输出主要国,总计输出4000多种。综合来看,我国“一带一路”主题图书的版权贸易活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一带一路”图书“走出去”,从而为“一带一路”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一带一路”图书的品种与题材多样化

目前我国“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已获得显著的成效。首先,出版的“一带一路”图书品种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2017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示已出版的以“一带一路”为书名的专题图书共453种,内容涉及“一带一路”的图书共980种,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法律等多个类别。其次,出版的“一带一路”图书内容题材日益丰富。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已经推出了多部有关“一带一路”内容题材的图书,推出了一批从各个层面解读“一带一路”内涵与意义的理论读物,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一批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的学术著作,如人民出版社的《“一带一路”:打造中国与世界命运共同体》;一批反映“一带一路”建设新进展、新成果的出版物,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一带一路”与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构建、转型和扩容》;一批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展现中国外交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出版物,如外文出版社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一带一路”》;一批面向青少年宣传“一带一路”建设的普及读物,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一带一路”知识新读本》等[1]。丰富的图书品种以及多元化的内容题材,有利于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现“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有助于提升我国“一带一路”图书的出版力、传播力,有助于增进沿线国家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解与认同。

3.我国在“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平台进行了有益探索

对外传播始终是我国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图书出版是对外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把握住战略机遇,在“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平台建设上展开了有益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一带一路”图书“走出去”。举办书展是促进图书在地化传播与出版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国的出版机构举办了一系列的“一带一路”国家主题图书巡回展、文化创意展等,为“一带一路”图书的出版与传播搭建了绝佳的平台。比如2017年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主题图书巡回展在泰国举行,展台分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社科、文学、少儿读物、语言学习6个专题图书展区,此次书展有助于泰国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在相关国家成立编辑室、分社成为中国出版界的共识,比如2019年6月,中译出版社与罗马尼亚拉奥出版社合作,成立了中国主题图书国际编辑部,此外,中译出版社还将与西班牙、匈牙利、印度等国家的出版社合作成立国际编辑部。同时,中国的部分出版机构还成立了学术出版联盟,旨在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比如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来自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的94家出版商、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共同成立的“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出版联盟。总的来说,中国在“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平台进行的实践活动,为“一带一路”图书“走出去”搭建了桥梁。

二、“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力问题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的“一带一路”图书出版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我们依然要关注“一带一路”图书出版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图书内容原创动力不足、内容“水土不服”、渠道扁平化、翻译人才供需不平衡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力的提升。

1.“一带一路”主题图书的内容创新动力不足

当前的“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在内容创新方面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一带一路”主题图书的内容高度重合、缺乏创新性。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各大出版社推出的“一带一路”图书相当一部分只关注中国在经济、政治建设中的成就,以及孔子、儒家文化、功夫等传统中国文化内容,鲜有创新。在2019年丝路书香工程资助项目名单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出版机构在图书出版内容上有高度的重合性,特别是以孔子、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图书,不同出版机构的项目重合度较高。比如关于孔子文化,就有北京出版集团、山东友谊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等多个出版机构出版了相关的图书。二是由于“一带一路”图书重“古”轻“今”导致创新动力不足。一些图书重视我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古代文明和文化传统的研究,但是对丝路文化现阶段呈现的特征、发展态势、对各国文明的影响等现实性问题的研究显然是不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一带一路”图书的吸引力。为了有效提升“一带一路”图书在丝路沿线国家的感染力、传播力,我国必须致力于“一带一路”图书内容的创新。

2.“文化折扣”对“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力的制约

“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也称作“文化贴现”,由霍斯金斯和米盧斯在1988年发表的论文《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中首次提出,“文化折扣”指的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的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文化产品贬值,文化折扣是我国进行对外传播的一大障碍,同样也制约着“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在丝路沿线国家的出版与传播。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且这些国家与我国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导致我国的“一带一路”图书输出到这些国家会发生水土不服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一带一路”主题图书的出版与传播。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有高低之分,比如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长期合作关系,那么这些国家对我国文化的接受度就相对较高,而欧洲的部分国家由于与我国在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上截然不同,这些国家对我国文化的接受度就比较低,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一带一路”图书,或遭遇这部分国家人民对我国文化的曲解,或遭遇他们的抵制,甚至遭遇他们对中国形象的解构,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力的提升。因此,如何有效克服“文化折扣”带来的文化贬值问题是我国出版社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一带一路”图书出版渠道扁平化

渠道的建设对图书出版影响巨大。目前,我国的“一带一路”图书出版渠道还存在扁平化、不畅通的问题。中国“一带一路”图书的“在地化”传播主要依靠国际书展以及国外举办的一些学术论坛,其中国际书展是推进图书“在地化”传播与出版的绝佳平台,通过参加沿线国家举办的国际书展,能够及时掌握沿线国家图书出版与贸易的相关信息,有效解决图书贸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向沿线国家的人民传播“一带一路”图书的核心内容,促进沿线国家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但是这些活动并非常态化的,且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因此制约了出版渠道的延伸与拓展。此外,中国的出版机构在数字化出版领域的探索与布局还未普遍化,只有少数几家出版机构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如山东友谊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青岛出版集团在数字化领域积极布局,而大多数出版机构仍然无法适应数字化传播时代的要求。因此,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出版机构在数字化出版与传播的实践中竞争力明显不足,这也制约了我国“一带一路”图书在沿线国家的出版力与传播力。

4.“一带一路”图书翻译人才供需不平衡

翻译环节是“一带一路”图书出版的一个关键环节,翻译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带一路”图书在沿线国家的传播效果,而翻译人才恰恰是这个环节中的核心要素,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在“一带一路”图书出版中面临翻译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与相关翻译人才储备不足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多达53种,语言情况复杂,14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5个国家使用俄语,其余国家多使用小语种”[2],如孟加拉语、希腊语、土耳其语、波斯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乌克兰语等,这些小语种的翻译人才非常紧缺,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此外,“一带一路”图书的翻译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出色的翻译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要了解这些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以便能够针对特定国家的文化特征,以专业的翻译技巧、极具审美性的翻译语言实现图书的语言转换。这对“一带一路”图书的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使得具备多种能力的翻译人才更为紧缺。

三、“一带一路”图书国际出版力提升策略

“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与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基于“一带一路”图书出版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探讨应如何有效地提升“一带一路”图书的出版力、影响力。

1.内容:以创新性与本土化提升图书吸引力

(1)增强“一带一路”图书内容的创新性

当前的“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在内容层面创新动力不足,且忽略了对丝路文化现阶段的特征、发展、影响的研究,无法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因此“一带一路”图书的内容应当以时代的变化以及沿线国家人民新的文化需求为核心,增强“一带一路”图书内容的创新性,以创造性的图书内容搭建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从而有效提升“一带一路”主题图书的出版力和传播力。当然这里还须明确的一点是现在、未来出版业的实质与核心仍是内容,因此“一带一路”主题图书也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出版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并且能够体现中国气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一带一路”主题精品图书,通过这些图书向丝路沿线国家传播中国声音。

(2)关注出版地受众需求,遵循“本土化”出版理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多样性与复杂性,根据各个出版国家的文化背景实施具有针对性、贴近性的出版策略很有必要。为此,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扎实了解沿线国家的文化特征,以及沿线国家人民的文化需求、图书消费与阅读习惯、文化层面的禁忌问题等,并在此基础上,出版符合该国家文化背景并能够满足该国家人民阅读需求的“一带一路”图书,从而有效加强该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理解,进而有效提升“一带一路”图书在丝路沿线国家的出版力与传播力。

2.渠道:线上线下融合,打造立体化的传播矩阵

(1)继续稳步推进线下传播

为有效提升“一带一路”图书的出版力,需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图书的线下传播。首先,我国出版机构需解决国际书展未实现常态化的问题。我国可发挥主体作用,与沿线国家共同策划国际书展。比如山东出版社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其于2018年4月策划参与了中国阿语地区“一带一路”版贸会活动,并于同年6月组织了“一带一路”版贸会走进中东欧的活动,其所属各出版单位与国外出版机构共签订了152种图书的版权协议。其次,一些大型的出版机构可通过建立海外出版分支机构或者收购海外出版公司的方式“造船出海”。再次,国内的出版机构可选择“借船出海”,即借力我国驻外的“一带一路”图书出版机构,延伸并完善相关的产业链条。各出版机构可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相应的出版路径,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力、传播力的提升。

(2)着力推动数字化传播

除了推进线下的传播渠道,出版机构应着力推动数字化建设,拓宽“一带一路”图书出版的渠道。天津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出版建设中成效显著,其策划了数字产品与数字资源平台,推动数字图书版权“走出去”,制作出版了“建筑潮流”“建筑邦”系列原创电子书60多种,并授权给当当网、亚马逊等数字阅读平台,同时启动了“中国建筑设计专业领域全媒体出版云服务平台”建设,自主研发了“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服务平台”[3],极大地推动了图书出版力的提升。可以说天津大学出版社的积极尝试为各大出版社推进“一带一路”图书出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各大出版社应积极布局数字化出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些大型的出版机构可创建供沿线国家人民进行线上阅读的数字资源平台,而小型的出版机构则可选择与一些数字阅读平台合作,如借助亚马逊平台搭建“一带一路”图书出版的线上渠道。总之,数字传播时代,出版机构需适应时代发展特征,努力推进数字化出版建设。

3.攻克翻译难題:政府、出版机构、高校形成合力

(1)推进翻译人才供给侧改革,优化人才结构

翻译是图书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沟通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因此,“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出版一定要重视翻译环节,甚至将翻译环节置于关键性的战略地位。由于人才是翻译环节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因此,政府、出版机构、高校应形成一股合力,在翻译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上下功夫,加强对翻译人才尤其是小语种翻译人才的培养。政府应当将小语种翻译人才的培养上升到政策层面,以激励出版行业和高校大力培养小语种翻译人才;各大高校应合理布局,开设小语种翻译专业,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培养一支既具备翻译能力又具备文学素养的特殊人才队伍,从而为“一带一路”图书出版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级翻译人才。出版机构可与高校合作,组织高级翻译人才培训活动,如中原传媒与中华出版促进会、郑州大学等单位合作,成功举办第五期丝路书香高级出版人培训班,圆满完成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蒙古4国出版人培训班的授课、考察、交流活动,组织4国出版人与出版机构开展版权贸易洽谈,签订版权输出项目143个。这些活动对于建设翻译人才队伍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为“一带一路”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2)继续加大对“一带一路”图书翻译出版项目的扶持力度

除了重视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政府还需加大对“一带一路”图书翻译出版项目的扶持力度,为“一带一路”图书翻译和出版事业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持。近几年,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成效,目前中国政府成立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出版工程等均包括对文学图书的翻译和支持。其中丝路书香工程是我国唯一一个专门针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翻译出版我国图书的项目,该项目自2015年实施以来,资助的语种从最初的30个增加至2018年的42个;就承担丝路书香工程资助项目的出版机构而言,从2015年到2018年,我国出版机构承担丝路书香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的数量从84家累计增加到158家,年增幅在10%以上[4]。此外丝路书香工程还涵盖了丝路国家图书互译项目、汉语教材推广项目、境外参展项目、出版物数据库推广项目等,为“一带一路”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力的提升

目前,我们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基于人工智能的革命席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出版领域,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其中。为此,我们需要把握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一带一路”的图书出版。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在选题策划方面的应用。借助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出版机构能够全方位、精准地挖掘出版地的文化特征、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或者某个时期人们对某种文化的关注程度,找到适合该国家的“贴合性”符号与“叙事策略”,从而针对该国家策划针对性的选题。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翻译中得到应用。机器人在翻译速度和效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机器人能够实现多语种的文本翻译,从而减少翻译的人力、财力,当然机器人在翻译的艺术性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相关的翻译人才在机器人翻译的基础上还需提升翻译文本的艺术性与创造力。我们最终应当实现的是人机协同,即翻译人才与机器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各司其职,共同创作优质的翻译文本。总之,出版行业应从当前的技术环境出发,把握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的深层次渗透,这也可以有效提升我国“一带一路”图书的出版力和影响力。

“一带一路”图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的“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必定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基础,以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为目标,并从多条路径上进行优化,有效促进“一带一路”图书出版传播相关问题的解决,切实提升“一带一路”图书的出版力。

|参考文献|

[1]吴娜. “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出版近千种[N]. 光明日报,2017-05-11.

[2]王辉,王亚蓝.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J]. 语言战略研究,2016(2):13-19.

[3]樊国安. 创新海外拓展模式 推动图书“走出去”[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12-12.

[4]章红雨. 2814种“一带一路”主题图书涉及23种语言[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7-30.

猜你喜欢
丝路一带图书
图书推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