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实现机理

2019-12-13 07:19梁也
湖湘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习近平

梁也

摘要: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文化生生不息、繁荣兴盛的根本力量,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并对文化创新实现机理进行详细论述。他从指导思想、实践源泉、依靠主体、力量支撑、动力支持的维度,为新时代文化创新擘画了清晰路线图,认为当代中国实现文化创新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把牢社会主义的文化前进方向;需要扎根当代中国现实,奋力书写中国人民新的伟大实践;需要着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人才,为文化创作实现由“高原”向“高峰”的跨越提供强大人才后备力量;需要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利用制度红利激活创新潜力。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创新;实现机理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9)06-0139-08

文化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从指导思想、源泉、主体、支撑、动力等方面对新时代如何实现文化创新进行了具体性阐释,认为文化创新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以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稳定文化发展生态;需要立足新时代的实践创造,推进文化与时俱进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需要培养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人才,提高文化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出更多有思想深度、情感热度、专业高度、生活温度的传世之作;需要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文化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促进文化的时代化发展;需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和潜能。习近平关于文化创新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创新的实现机理,对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积极作用。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近平认为“文化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内容和形式应百花齐放、多种多样,但不能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创新创作。在2016年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必须牢牢坚持。[1]43在2018年纪念马克思主义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他更是把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创新的重要内容。[2]19习近平反复强调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3]9,倡导的文化创新必须严守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的“红线”,体现出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思想一以贯之地坚持。新时代文化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文化发展逻辑的延伸,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应然之举。

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安全,使新时代文化继续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国家文化安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安全”。[4]文化安全是文化创新的基石,尽管文化创新是追求文化朝着更先进、更优质的方向发展,但必须以文化安全为基础,在确保文化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进步。特别是,在全球化深入推进和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新态势下,更加需要重视文化安全,以防止中华文化在西方文化的诱惑下丧失独立性,文化创新迷失社会主义方向,警惕资本主义国家利用“颜色革命”“文化渗透”达到推翻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阴谋。对此,习近平做出明确表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5]。在党的十九大上,他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创新方向和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6]41,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创新,才能保证新时代的文化是属于人民的文化,以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和目的;才能保证创造出的新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价值为导向,深刻反映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才能保证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被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共识,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另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指引新时代文化创新,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习近平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2]19。指导理论的科学性直接关乎文化创新成果的效果和效能。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在文化建设上“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2]19,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文化发展观、文化扬弃观、文明交往观、新闻观、文艺观等观念灵活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比如,在文艺创新上,习近平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创作、评价作品,不断推出高质量且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1]170在新闻宣传工作创新上,习近平指出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广大新闻工作者认清“新闻自由”等错误西方新闻观的本质,履行好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和使命。[7]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新时代的实践创造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作为社会意识领域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必然受到社会客观实践活动的影响,随着客观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文化发展规律决定的。习近平严格遵循这一文化发展规律,认为新时代文化创新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他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和宏大而独特的社會主义创新实践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8]15。在党的十九大上,他进一步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要努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6]44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阐释了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源流,表明新时代要创造出更多展现当代中国人蓬勃向上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价值取向,及当代中国人审美情趣的优秀文化作品,必须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一方面,顺应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创新实践的新形势新要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思维方式对当今中国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处理社会关系及提升自我修养仍具有指导意义,但它毕竟生长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与文明程度更高的现代社会不相匹配的地方,甚至有些内容和形式被现代文明认为是过时和糟粕的。习近平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不相协调的现实困境,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原理,提出了“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9]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着眼于当代中国经济和政治制度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及人们的价值观念、需求、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性转变,要在吸纳那些至今仍具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陈旧的文化表现形式进行积极地改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在新时代重新绽放。[10]同时,还要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时代发展特征,对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理想观、道德观、价值观、人性论、家庭观、知行观等体现中国人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诉求进行内涵上的更新、补充和完善,以使这些思想观念能够被当代中国人真正接受,深入到内心里,落实到行动中。

另一方面,深刻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史诗般变化,奋力书写中国人民新的伟大实践。时代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文化成长的土壤,由时代更新产生的社会实践新变化是文化创新需要呈现和反映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8]7,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化作品,都是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的写照。面对当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震古烁今、翻天覆地的史诗性变化,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文化创新“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8]13的要求。因此,习近平从创造中华民族新史诗的崇高目标出发,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人民群众生活,通过文化作品把当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清晰地表现出来,把当代中国人民积极干事创业、筑梦追梦的生动故事用文化艺术的形式生动地刻画出来,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当代中国风貌、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划时代作品,使史诗般的伟大实践更好通过史诗般的作品呈现出来。

三、文化创新的关键:培养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人才

习近平指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8]20。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创新实践活动的关键因素。一切文化创新成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是人用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对外在事物及其关系进行观念化的表达。“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8]17。文化创作者的创作态度、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创作能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力量,直接关系到文化作品的引导力、鼓舞力、感染力。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艺术人才对文化创新起到的关键作用,把文化艺术人才视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11]23,在文艺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两次对中国文化创新发展意义非凡的会议上都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要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这就是说,广大文化创作者要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在培养自身艺术能力和技巧的同时,注重提升自我思想修养、道德素质,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才兼备。习近平对文化创作者“德艺双馨”的高要求、高标准的提出,有利于纠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文化领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为文化精品的不断涌现提供健康的社会氛围和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方面,文化创作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通过不断加强知识积累、文化修养和艺术训练,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11]12。文化作品为更好地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通常采取艺术的手法,通过文字、图像、声音、情节、情感等对所要表达的对象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和再现。那么,文化创造者个人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技巧、艺术造诣等知识性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是文化创新创作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没有这些知识性因素,文化创新就不能顺利进行。

习近平要求文化创作者要有解读、体悟现实生活的能力,要有丰厚的历史知识储备,正确的历史观和解读、还原历史的能力,要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专业技巧,努力用生动的艺术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抒写中国的现实和过去,表达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和中国审美。习近平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8]22。突破中国文化创新有“高原”无“高峰”的瓶颈,提升文化原创力,关键在于提高文化创作者特别是文艺工作者参悟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的能力,努力做到用精深的思想把握历史和现实,用精湛的艺术表现核心价值理念和人文思想,用精良的制作呈现作品,不断提升文化作品的思想深度、历史厚度、美学高度,创造精品之作。

另一方面,广大文化创作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和“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2019年3月4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时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12]“德是艺的灵魂”[13],文化作品中传递的真善美、传达的向上能量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根本,而文化创作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决定其作品的价值向度、精神高度。习近平指出,文化创新离不开艺术素养和技巧,但创作者的态度最终决定文化作品的分量。[8]17为创作出具有正向引导力、向上鼓舞力、深刻思想启迪的文化精品,习近平对文化创作者如何塑造个人思想品德进行了具体阐述。他要求文化创作者树立“以人民为导向”的文化创新态度,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讴歌人民生产生活实践作为文化创新的基本原则,以人民生活作为创新创作的源泉,坚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书写人民生活圖景,表达人民心声心愿,立志创作出更多能与人民同呼吸、深受人民喜爱的精品力作。另外,他要求文化创作者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德,“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定力,“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干劲,“望尽天涯路”的执着。习近平指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文化创作者不能迷失方向,成为市场的奴隶,要始终把推出有思想深情、情感温度、审美高度的作品放在第一位,始终把实现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抵制奢靡之风,抵制媚俗、庸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以不为金钱、不为名誉,只为人民、只为艺术的超然之心打造不朽之作。[8]19

四、文化创新的支撑: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科技的发展为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表现手段、提升了感染力和传播力。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AR、VR等现代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使得“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14]46。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又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5]在习近平看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对中国文化创新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够紧跟时代、顺势而为,大胆地把互联网、人机交互等新技术运用于文化创新中,把新技术对文化创新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够扭转危机,实现中国文化加速发展。因此,习近平强调必须时不我待地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首先,通过深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3]161,是习近平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传承与创新提出的具体要求。“活起来”就是要求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物、典籍、各种歌舞艺术形式能够在当代社会呈现出来,不被埋没在历史的“泥土”里。由于大多传统文化只以抽象的文化符号出现,当现代人接触它时通常只见其物,无法看见深藏于后的生成背景、思想内涵、历史沿革、社会影响,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认知障碍,难以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认同、行为上的体认。习近平针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这些困境,提出了“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6]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实现路径,特别强调科技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创新的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为历史文物保护提供了解决技术上难题的方案,而且还“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观赏过程中的只用眼观看、用心灵感受的瓶颈”[14]50,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历史文化的模拟场景再现、沉浸式体验,增强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感知、体认、体会和体验,从而实现习近平所要求的“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17],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目的。

其次,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着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提升文化的传播力和引导力。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新媒体的应用和受众越来越广,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急剧增大。为增强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中央及地方各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习近平提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他在许多重要会议上、在考察新闻单位时,反复对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而为一,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作了深刻阐述。2019年1月25日,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要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15]。

一方面,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拓宽主流媒体社会化的传播渠道。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通过开发移动客户端、公众微信号、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来占领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另一方面,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新闻信息采编、生产、传播、反馈等各环节。深化算法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运用,实现信息与人的高效精准对接,提高新闻媒体的分众化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的时效度。

五、文化创新的动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文化创新的活力关键在于激发人的活力,取决于文化创造者是否拥有足够的创作空间和自由,是否能够在文化創新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尽情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宽松、良好的社会制度是激发社会文化创新创造的“催化剂”。习近平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办大事的优势,把建立完善的文化体制机制作为提高文化创新能力的制度支撑。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思想工作座谈会上更是把这一主张向深入推进,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18]。可见,深入推进文化机制体制改革已经成为调动社会文化创新活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潜能,获取文化创新动力的重要手段。

十八大以来,为认真贯彻习近平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实现以制度红利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创新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形成了以具有长远性、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为引领,指导性意见、鼓励型政策及相关法律规范为内核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框架,从而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构筑起坚强堡垒和强大引擎。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5月7日印发并实施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从顶层设计层面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改革的基本遵循和目标任务,确保文化发展的科学性、有序性、目标导向性、系统性。它从理论建设、文艺创作、媒体建设、公共文化、文化产业、传统文化、文化开放、文化体制改革等八个方面确立了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为文化的长远发展呈现清晰的远景蓝图。指导意见从实际操作层面对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提高文化供给质量作了具体部署,从而对文化工作者进行文化创新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例如,2016年5月,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对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发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作出具体部署,为让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优秀资源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好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7年1月25日,由中办、国办印发并实施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针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中华文化基因作了从原则要求到具体任务、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的具体部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成效有保障。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对实现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作了具体工作安排,为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创造更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提高文化供给质量具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作用。鼓励型政策从激励角度对如何激发社会文化创新潜能,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特别对一些在当下难以存续又具有悠久历史的“冷门”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起到有力地推动作用。比如,2015年7月17日《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给“薪火难续”的地方戏带来振兴契机。2015年年初,由国务院发布的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为规范博物馆监督管理、加强行政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使我国文化保护和开发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对于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健全的文化机制体制既是文化创新的“催化剂”,也是文化创新的“保护伞”,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4]徐龙建. 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国逻辑与中国智慧[J].湖湘论坛,2019(03):142.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學习出版社,2018:201-202.

[8]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10]阮晓菁,肖玉珍.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论述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31.

[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2]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N].人民日报,2019-03-05(01).

[13]聂晓.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德艺双馨[J].四川戏剧,2012:141.

[14]李国东,傅才武. 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突破文化发展困局的基本政策路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7(03):46-54.

[15]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01).

[16]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9-25(02).

[17]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两周年系列报道[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lsx/zwbl/201702/t20170216_3416722.shtml,2017-02-16.

[18]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 聚民心 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 2018-08-2(01).

责任编辑:秦小珊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浅谈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