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不是在做简答题

2019-12-13 07:25聂闻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简答题故事性可读性

聂闻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我和____过一天》这样的习作内容,这个习作内容,和之前教材中的习作《我的理想》《20年后回故乡》《我想有个____节》,都可视为同一类主题——愿望类习作。因为这些习作,在内容上都是对愿望中人、事、物的寄托,是对未来的想象或期许。

从命题者角度出发,小学生长于幻想,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放飞梦想,既降低写作的难度,又提供极为丰富的内容,可谓是一举两得。可这类习作,到了老师与学生这里,却可能会变得有些一厢情愿,并不见得如命题者设想得那样乐观。因为,这样的习作,教者觉得太宽、太泛,少了抓手,难教;学生呢,面对这样的习作要求,开心,也乐写,但写出来的效果,却难以让人满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这类主题习作,从教学思路上来讲,教者往往遵循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一、你的愿望是什么(人、事、物)?二、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三、如果实现了这样的愿望,你能够做什么?或者周围人、事、物有了怎样的变化?在设计的这些问题框架之下,让学生来回答,再对其进行点拨,帮助他们提升、丰富,最后出示示例(可能有)之后,就让学生动笔来写。

这样的设计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但教好这类习作的问题关键不在这里,而是教者要认清一个问题:学生的习作不是回答问题,更不是在做简答题,而是在限定的主题下激活思维,酝酿情感,放飞想象,营造氛围,还原情境。因此,除了让笔下的文字实现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效果之外,还要文字有可读性(包括经历性或故事性),这才是关键。在此基础之上,如果能有所渲染,写出文采、写出曲折、写出精妙,那更是求之不得的一件事情。学生若是写成了干巴巴的、可读性不强的文章,问题往往出现在学生对教者设计的写作思路进行了问题回答式的记述,课堂上是这样进行的,学生写的时候也就只写了“答案”。

将学生的愿望类习作,说成是做简答题,虽然不免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若做仔细推敲也并非全然夸张。简答题的要义是:抓住要点,简明扼要,阐明见解。在学生习作中,我们每每给出“不生动、不具体”的判词时,眼前的文字,一定是缺了充盈的情感、缺了氛围的营造、缺了情境的还原,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文章里缺少了描写。描写,是构成文章趣味性、故事性,甚至是可读性所必不可少的要素,而简答题从不需要描写。

在之前的文章中,对于命题下的作文,我有过类似的表述:所有指定题目下的作文,首先是求“对”,其次再说好。因为“对”是对题目要求的尊重,在命题之下的作文,只有做“对”了,才能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形。愿望类的习作,学生能在自己的文章里写出“答案”——愿望,这无疑是要肯定的,但这只是最基础与最起码的内容,也是学生极为容易就可实现的,因此不需要教者在这上面耗费过多时间与精力。

愿望类主题的习作,是让孩子去写基于切身,基于现实体验、现实需求基础之上的精神愿望与情感经历,其指向都是未来。未来的人、事、物,对所有写作者来说,都是没有切身经历的。要写好缺少体验的事情,对小学生是很难的。因为这样的习作,一方面容易流于空想、妄想;另一方面学生容易说出愿望,却难于将愿望情节化,更难于将愿望基于现实想象于未来,从而导致学生想得空洞,写得空洞。这类习作,不像写入的习作那样容易有带入感,容易让情节、事件作为内容的支撑。如《我敬佩的一个人》这样的题目,学生必然会找出这个人让他敬佩的点,为了证明这个人值得敬佩,必然会自动、主动地去找相应的典型事例来支撑。这样,在自觉不自觉当中,就让写入的文章实现了情节化。而愿望类的习作却不同,因为它指向未来,就不容易找到相应的事例、情节。所以,愿望类主题的习作,要想让学生能写出有情节性、故事化的内容,老师就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未来、进入情境,就需教者在情节性、故事性上下功夫,实现文章的情境化、情节化,从而增加故事的血肉性与可读性。

说出愿望,只是回答了一个问题。愿望要想让人读起来有可行性、合理性、趣味性,是需要情节来支撑的,这就需要带入感,要将愿望情节化,让愿望贯穿情节始终。如何实现这一点?课堂上,当学生说出自己愿望的时候,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當中,老师帮学生实现情节化。有了情节之后,描写自然会附着其中。没有情节,想进行描写,那是很难的。

猜你喜欢
简答题故事性可读性
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通俗易懂”吗?
可读性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散文的“故事性”
浅析高考化学简答题的应答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技巧培养——简答题(阅读表达题)
高考生物简答题的常见解题错因及应对策略
公益广告招贴的可读性设计分析
创作谈:场景
概述中考物理简答题的类型及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