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or非主流一览当代互联网流行文化

2019-12-13 08:23孔蕾
商业文化 2019年22期
关键词:草根追星段子

孔蕾

伴随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十亿网民的日益活跃,网络文化以多样化的面貌得以展现,并依其迅速传播的特征成为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年轻态的表征。从学术上讲,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随着4G的普及、5G的推广、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遍地开花,我国的网络文化已经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特点。

如果将网络文化的发生发展看作一个特定的文化圈,那么互联网上的大众流行趋势同样具有审美趋同的特点。文化决定审美方式的立场不变,那么近几年所有大众审美浪潮、热点事件、各种所谓“门”、网红等等趋势则基本均来自于此。从中国网民在十余年来不断提升审美力的过程可见,掌握基本的审美原则并不难,主要的挑战在于如何跟上转瞬即逝的审美流行变迁,也即如何捕捉网络流行文化。

如今的互联网从业者总把读懂年轻人挂在嘴边,也会刻意去学两句粉圈的黑话。但正如用户洞察部分所说的,你不是真正身处其中,绝对难以真正明了这些主流或非主流的审美和文化,甚至可以说,不管是主流还是非主流,你都难以创造被认为是符合当下审美、潮流和酷的东西。

基于给大家一个起点了解当下主导互联网舆论的审美和文化类别,给出一系列认识一个流行审美和文化的基本模版,理解当下流行事件爆发的基本模式三个目的。本文介绍十个目前主导着互联网大众流行趋势的文化现象。如果能真的懂这几个圈子,你才能真的说,你懂得当代的年轻人。

一、段子文化

一件事情成为一个事件的判断标准。

“段子手,是这个时代‘真正的伪弄潮儿!”你可以不懂任何的流行文化和流行审美,但段子文化你一定要懂。因为当一个文化、审美方式或者事件被大众广泛关注的时候,段子手们一定会第一时间开始基于此来创作,而段圈的属性和激烈的竞争又要求段子的时效性极高。可以认为“一分钟前你出事,一分钟后等段子。”

所以当你关注到段圈开始出现大量基于同一个内容创作的段子,也就意味着这个内容已经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事件。目前很多从业者都说自己在做所谓的事件营销,如何判断你的营销真的从一个事情爆炸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热点,观察是否有段子手在基于你的营销进行二次段子创作,是一个最简单的方式。

段子圈遍布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从你自己的朋友圈到各种群里搬运的小视频到微博热门话题,很少有人能完全脱离于段圈之外。以戏谑、分享、二次创作乃至成为社交货币(有些时候搭讪和引起话题就是得靠创造或者搬运几个段子)为特征的段子文化已经慢慢成为了一个全民舆论、流行、审美浪潮来临的必经环节。

一切的亚文化通过段子文化放大,被大众广泛的认知、传播和接受,最终演变为潮流。

回顾一下这样的一个过程:看到一个朋友转发的段子,因为不懂其中的一些点又想要融入大家一起哈哈哈,从而去咨询和百度了解到了一个新的流行浪潮,這样的过程你应该必然有过经历。

切入段子圈的方法很简单,已经有很多依靠创造和搬运段子为生的从业者诸如“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公众号)等,关注一些这样的自媒体,能够很轻松的跟上段圈的最新动态,从而透过段子看到互联网主流审美主流文化的变化动态。

长期的关注并参与其中慢慢就会让你拥有一项神奇的能力叫做“网感”(也可以描述为能不能拿到笑点),也就是我们在用户洞察部分提到的对大众用户口味的把握能力。什么是流行的、什么是过时的、什么是好笑的、什么是尴尬的、什么是谣言、什么是正能量。

很难诠释“网感”到底是什么,你得亲自去多看看段子,亲自去体会。网感,是你能否创造段子,创造被大众用户认可和追捧作品的重要能力,也归属于审美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潮流文化

到底是个性还是跟风已经搞不清楚。

讲潮流文化容易招黑,因为诞生于地下和街头的潮流文化是带着名为“hate”的原罪的,对谁真谁假的争论无止无休。身在潮流文化中的人大部分一边在抛弃街头的纯粹、独立和个性,然后一边去跟风那些新诞生或者比他们更“潮”的东西。这一部分人容不得半点对他们一知半解的潮流文化理解的侮辱,从去年某位流量被核心圈层抵制,到全民嘲讽这一事件可见一斑。

其实每个人理解的潮流文化都不太一样,但是目前网络潮流的重要性仅次于段子文化。因为潮流文化追求个性和独立的本质,这个文化的追随者往往都是朋友圈子和流行文化中的意见领袖角色,进而导致太多主流审美和文化往往产出自潮流文化。

随着《中国有嘻哈》的热播,潮流文化是不是来自于街头的争论此起彼伏,但笔者看来这不重要,现在的大众潮流文化已经与五大真正纯粹的街头文化——说唱、街舞、滑板、街球、涂鸦文化渐行渐远。纯粹的始终保持小众,大众的始终会演变成为门槛极低的文化和审美。可笑的是,在当下的大众潮流文化的视界里,你是不是真的“潮”完全不重要,在别人眼中的你是不是“潮人”才重要。注意,是别人眼中,你自己怎么想的没人在乎。所以,目前的潮流文化很多时候都是被商家精心运作出的“潮”,要不然好好的生意为什么不叫品牌而叫“潮牌”?当你处在潮流文化的包围之中,满身潮牌自然是第一位的,logo明显第二。

置办了行头,然后潮人们开始研究潮玩,搞几个Supreme标志性Boxlogo单品属于第一阶段;Kaws贵一点但是open edition已经放开买了,一千多搞一个摆在家里也不亏,况且可以安慰自己以后涨价了二级市场出手还有点赚头;深入一点开始玩Be@rbrick和Ron English,Be@rbrick的100%不算,400%算基本入门,1000%摆一个在家拍照时点赞才会多;更深入的开始玩签名版画,一千多搞个不知名的还不太够,不如直接四五千来个村上隆才能被认出来,再贵的比如好几万那种就是入门级的艺术品了,其他潮人也认不出来所以没必要。

草根文化无关乎一个人财富的多少还是修养的高低,草根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鱼龙混杂,抱着戏谑态度去创作和传播草根内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往往也是掌握主流舆论的人群)。经这些人的手草根文化也往往诞生很多爆炸式的流行审美和事件,比如:乡村爱情、租房小吴、喊麦、大衣哥等等频繁出入热搜。再然后,有了热搜就有了一切,诞生于草根文化的这些流行,反向被更加广大的草根群体所接受,成为了全民的流行浪潮,所以草根文化目前国内网络中是最容易形成全民流行浪潮的文化现象。

互联网人很矛盾,大佬和从业者们自诩精英,于是派遣草根去审视草根文化,觉得low但又想赚这些人的钱而不得不去研究,但内心那份不屑又始终阻碍他们深入去理解草根文化的内在含义。其实草根文化并不会分作三六九等,它甚至在诞生之初就拥有公平公正等等最朴素的大众情感。去年那一句“我是全村的希望”,造就了一位红过一线的少女明星,当然,腾讯有全网最好的策划和最好的营销,但全国所有的村民都不能否认俺们村为希望所做的努力和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我们看到一条大锦鲤鱼跃龙门。

草根文化只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去描述这个世界。一个草根文化的产物到底土不土,你认真就土,你笑了就是酷。有空看看快手皮皮虾里面的段子,当你能发自内心的觉得好笑,你也就能慢慢去读懂草根文化,然后才能真正的懂得怎么去做一个下沉市场的作品。

五、直男文化

直男一开始代表着的只是一种粗线条的、简单直接的大男子主义价值观,直男们也从来无所谓强调自己的文化或者审美,因为他们根本无所谓。但是近几年震惊互联网的几次舆论大战,直男都是其中的一方(11.28李毅吧与李宇春吧大战、东方神起吧和WOW吧大战,虎扑直男与吴亦凡粉丝大战),其战斗过程被二次创作出来的内容在互联网影响极其深远,让我们不得不把直男开始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

这些大战中直男战斗的武器就是段子和表情包,而段子和表情包就是由我国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最为大众的审美和文化形态,看看十年过后姚明、金馆长、张学友还充斥于所有的互联网内容中你就知道要在互联网主流文化中存活真的不得不去研究這些戏谑的直男文化。

直男文化很难像其他文化一样有一个集中的场所可以去观察或参与,因为直男往往深藏功与名,各自在自己的小天地自娱自乐(足球篮球,游戏,军事等)。但是一但互联网中出现一些挑战直男普世价值观(CXK成为NBA形象大使)事件出现的时候,直男们会像军队一样快速的集结、制作弹药(段子和表情包)、开始捍卫尊严。不妨去真的参与几次这些直男大战,去了解一下这个有趣的文化趋势。如果你不懂其中的点,贸然且蹩脚的运用直男文化(很多营销里面尴尬的使用表情包),直男也无所谓,但会把你列为拒绝往来户,直男嘛,没什么弯弯绕绕,很多时候就是字面意思,直来直去的男子,宁折不弯!

六、文艺青年文化

之所以将文艺青年归于潮流文化的延伸,在于文艺青年文化的来源和潮流文化原理是一致的。虽然文艺青年在我国的历史远早于潮流青年,作为文艺青年的代表,笔者认为迄今为止都没有比李白更文艺的青年了。所以歌颂李白的李荣浩突然之间火遍全国,成为文艺青年的一时之选。

于是,追求独立自我、个性或者是感性体验的人们开始唾弃大众流行和审美,寻找更高于大众的内容。当从大众流行文化往更高处走的时候,就会碰到被称为艺术的天花板,在那层复合板上的人叫艺术家,有一点艺术感觉但又说不清道不明被夹在其中不上不下的这部分人,就是文艺青年。那么如何辨别一个文艺青年?举一个简单的例证,红墙美术馆展出一幅画,知道这是后现代派消失主义延续风格的,一定是搞这方面研究的人,而文艺青年,只知道这是后现代。

随着大众的审美情趣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得到极大的锻炼,追求审美提升但又不幸被夹在中间的文艺青年成为了互联网上的大多数。进而针对这批文艺青年所创作的消费品大量的诞生,王家卫的电影、宋冬野的民谣、韩寒的文章、轻小说的晋江、甄嬛体的复古。这些作者和艺术家,他们创作的内容,到底是大众的追捧让其成为了文艺消费品,还是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文艺青年群体的需求而创作已经难以判断。

和潮流青年一致,文艺青年往往也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所以文艺青年追捧的也往往普遍流行和愈加大众(然后又被文艺青年自己抛弃)。要真正理解文艺青年,需要理解文艺和艺术的边界是模糊的,其中又分为了很多鄙视链等级,难以定义其中的刻度。往艺术的方向走,你的内容会站在更高的鄙视链,但是会有更少的受众;往文艺的方向走就是相反的作用,把玩文艺的技巧就在于对这个度的把握。

七、蹦迪文化

蹦迪这种娱乐方式要追溯历史的话可以谈到广场舞的最初,蹦迪为年轻的男男女女提供了一种极其直接的社交场景,而被任何年代的年轻人所广泛接受。舞池中年轻人通过展示自己是如何的时尚和潮流来吸引对方,而这种与每个年代的潮流文化紧紧绑定的蹦迪社交开始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圈层和套路以后,蹦迪文化就出现了。

以当下的蹦迪文化来说,穿上一件或真或假的owT恤然后尽可能把身上的其他logo展示出来;洋酒兑上软饮以便最快速的喝醉进入状态;摇骰子前问一下对方单骰重摇还是算零是基本的礼貌;舞池里面任意动作,只要是“左右、左左右、左右右”的节奏就会显得比较专业;迪曲进行到最高潮的时候,记得跟大家一起把纸巾手帕之类的洒向空中(酒瓶不行);然后借着或真或假的酒劲,找个对眼的异性开始越靠越近,羞涩的话可以先加个微信。

以上的描述可能带着一些戏谑但绝无恶意,因为蹦迪文化是有趣、合理且必要的,如上所述他是每个年代年轻人合法又最普通的社交方式。很多未曾放开自己融入迪厅的人,对蹦迪文化总是带着一点有色眼镜去看,觉得不齿和阴暗,但以国内的治安水准和目前打黑除恶的力度来讲,蹦迪的场所真的是很保险的。

其实蹦迪文化只是年轻人的一种合法宣泄,有人甚至更加单纯的将其看作是有氧体操或休闲运动。在广州,珠江边,笔者老家这里每晚都有上了岁数的阿婆阿叔蹦的欢实,同时也不像过去那样,改革开放已经重塑了国人的思想,大家都是成熟的成年人,所以现在已经很难听到某某家的某某“跟舞伴儿跑了”这样的流言了。单纯蹦迪、健康跳舞、纯粹社交,这是你在这个运动和邂逅都变得极为奢侈的年代所需要的文化休闲方式。

八、新民族文化

笔者认为这是潮流文化最有意义的一个衍生。随着民族自豪感的持续提升,中国的东西被认为是矬的、差的、过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李宁的悟道系列以及“中国李宁logo”产品被疯狂抢购、回力鞋“回天之力”系列的爆卖、方言歌手的大行其道、故宫文创出品“朕就是这样汉子”、CLOTxAJ的兵马俑联名款甚至吸引了好莱坞的大牌明星疯狂追捧。

民族的,真正成为了世界的!国潮和互联网文创产业在近几年的大爆发,让越来越多人把目光从对国外潮流的追捧转移回到我们国家几千年历史积累下的丰富的人文素材。艺术家、生意人、普通人或深或浅用新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很酷,也许很多都经不起考究甚至有些蹩脚,但真真实实的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随之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浪潮已经开始发生,并且在未来会愈发汹涌。

因此,当你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之中、在乡野田园之中、甚至是在三里屯太古里的街市中,遇到那些身着手工制作的传统唐装汉服、青衣潋滟的少男少女,请对他们微笑、请对他们尊重。抱着探索、发现、严谨和真的热爱去学习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做的,我们正在骄傲的作为炎黄子孙创造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流行趋势和审美潮流,这是笔者认为当代中国互联网潮流文化最激发人、最感动人的一幕。

九、追星与八卦

追星文化的诞生极早,源自港台,并随着小虎队和四大天王的北上席卷全中国,同二次元文化在西传的过程中发生的作用一样,追求理想的自己、对象和生活的情感诉求被明星具象化,偶像成为我与爱、与理想的介质。由于明星的特殊性,追星文化自诞生开始便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在各种娱乐产业的干预下变成了一个庞大且独特的亚文化潮流。

不理解追星文化的人,往往困惑于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陌生人如此痴迷,所以大部分关联到追星文化的创造,基本局限在明星代言肖像权使用这些初级的阶段,明星的代言可以对品牌带来背书的效应,但是你还没有真正掌握追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星不是单纯追“人”,追人的话你永远追不到,而是追逐她(他)作为一个人的设定。

设定这个概念源自世界上最发达的娱乐国家,美国八十年代的娱乐公司曾经有过这样的职位——性格策划,得益于市场营销学和受众心理学的发展,身处这个职位的人创造性的开始为明星打造其用于展示的“性格”,让其变得更好为大众所接受。这个职业被日本娱乐公司继承,并为韩国娱乐公司发扬光大。到了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中国的娱乐公司开始创造性的使用依托大数据支撑的性格侧写演算模式,保证其出品的明星能够受到粉丝的欢迎。说白了,明星通过所有媒体平台展示给公众的形象和性格特征都必须符合饭圈的认知,换句话说,粉丝们喜欢追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这样的人。在这里她(他)是谁不重要,重要是她(他)通过运营所积累的粉丝圈能够产出多大的价值。

目前的饭圈,人设是支撑追星文化所有体系运行的根本,饭圈里面常见的吃瓜、虐粉等概念都是艺人或者经济公司对人设的运作。为什么农夫山泉和偶像练习生的联动如此成功,都是背后那些奋斗努力竞争排名的人设故事驱动着粉丝们成箱的购买。同时之所以八卦圈这么火热,每一次明星八卦事件都会形成全民探讨,也都是人设崩塌的故事。

所以,想要进入追星文化,研究一个偶像的生日兴趣爱好只是皮毛,你要进入饭圈去理解人设到底是什么,你才能真正发掘出追星文化的价值。另外,追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饭圈是根据偶像个体以及人设分成不同割裂的群体,甚至一个团队内的艺人都会有各自的“私生饭”,人说只有“私生饭”才是真饭,其实这可能是由购买力上发出的认可,“私生饭”连明星的私人物品都要竞购。

在没有“私生饭”之前,明星的八卦仅仅只是八卦,娱乐新闻里的三五秒,但在“私生饭”出现之后,八卦爆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娱乐圈的所有战火几乎都由八卦点燃,而最先让星火得以燎原的人永远都是那一小撮“私生饭”。明星需要话题、需要流量,粉丝需要購买、需要追求,那么好,作品不够就靠八卦来填补,八卦引来战火,战火搏得关注,关注多了就上了热搜(购买也可),上了热搜就意味着流量变现,流量变现要靠饭圈买单,这也是一个闭环。

十、电竞

二次元文化的ACG衍生出了年收入千万的二次内容创作者(游戏主播)和庞大的关联产业,可见电竞文化已经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圈层。又由于电竞圈和直男圈的紧密关联,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热门事件和流行趋势很多也自于电竞文化。比如去年IG战队的夺冠,其盛况之空前令笔者叹为观止!

从IG夺冠的那一夜到王校长表情包的二次创作衍生品,吃鸡类游戏和关联二次创作的流行,LOL术语成为互联网热门词语(德玛西亚)。

电竞文化因为其本身带着的原罪(沉迷)虽然一直不被认为是主流文化,永远在亚文化的上层核心圈徘徊多年,但当“中国战队夺得世界杯”的消息刷遍了每一个人的朋友圈时,你应该意识到电竞已经是一种有着全民化潜质的文化现象了。

如何了解电竞文化应该不需要我去赘述,现在十个年轻人里起码有一半是会玩吃鸡LOL或其他手游的朋友,而且你大概率也是其中之一。

以上便是笔者认为作为中国互联网一员的你需要去了解的十个流行文化圈层,适当深入的了解能够做到合理运用不踩雷是你在互联网生态链中的自处方式。当然目前还有很多小众文化值得去探索,也许很多文化现象和圈层会在未来慢慢发扬光大,所以请保持对流行文化和审美变迁的持续关注,因为这是中国的主流人群正在参与的事情。

以上对各种文化的解读也许充满着个人认知局限甚至是一点点的偏见,但是作为引起思考甚至是批判的起点应该足以发挥其价值。

猜你喜欢
草根追星段子
接棒李显龙,“草根”黄循财何以脱颖而出
让追星不疯狂
家中段子手(二)
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编辑部追星日常
15 Seconds to Stardom
追星不如追艺术 赶上看展览的漫步人生
草根艺术家
“段子手”老李
漫画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