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锋
党建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创新思维和组织保证
创新校园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先进的文化育人环境,从而决定着必须在创新活动中坚持党的领导。
1.党的思想建设领导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观念与思维创新
党支部在思想理论上的不断提高是促进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障,学校党建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在思想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利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和学生,使校园文化建设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进一步展示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2.用党的组织建设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创新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有力保障。党的组织在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的组织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反映在校园文化建设各部门的协调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可以使相关的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同时,共同创建一种新型的模式,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各个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
其次,反映在对学生社团作用发挥的主导作用。近年来,学生社团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党建,学校党支部和各部门可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积极作用。
最后,反映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以人为本组织模式的带动。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强调的是德才兼备、任人唯贤,通过党建锻炼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挑选出合适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也有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层次。
和諧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党建提出更高的要求
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估计后进行全面的战略举措,反映了时代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党建工作必须立足于全局的改革、发展和服务先进文化,建立和完善学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在学校,必须以学生和教师为根本,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生存、安全、自由和发展为目的,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联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以实现和谐发展、教书育人的目的。
2.创新基层组织活动形式和内容,发挥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骨干作用
为了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学校应该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实际出发,积极创新组织活动形式。活动的组织必须适应校园文化的特点,鼓励各级党组织在活动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创新,通过参观学习、讲座、竞赛以及其他形式,在丰富的文化建设和谐校园的同时,扩大党组织的活动空间和范围。
总之,学校党建和学校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将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对建设和谐校园发挥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建立一个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家校合作要有边界,这个边界一定要清晰,边界不清,职责就不明,就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如某小学下发通知,要求家长每天上午8点前在校门口轮流站岗值勤,引起了家长的不满。许多家长认为,学校的要求是“越界”,超出了正常的家校合作的范围。不少网友也表示,学校此举是将学校的职责转嫁给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志愿活动,本意是让家长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促进家校合作,但把握不好就会给家长造成负担。
其实,要求家长在校门口轮流站岗值勤、帮助学生打扫卫生、做繁杂的课外作业……凡此种种,如果学校事先与家长沟通,征得家长同意,那就是家校“合作”;如果学校单方面发号施令,没有与家长沟通,那就是学校“越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凡是合作的项目,多少含有“越界”的成分。如果家庭和学校自己就干自己的活,把界限分得非常明晰,谁都不越界,那就不存在“合作”了;如果不合作,许多事情就是家校一方再努力,也难以解决,更不要说高效率和高效益了。凡是想“合作”的事情,都是有自己“做不了”“做不好”“做不到”等现象存在,只有双方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破解难题,才能求得利益的最大化。
说来说去,最终要说的话就是:建交必须洽谈,越界必须协商,合作必须沟通。不洽谈就不可能明白彼此的意愿,就不可能建立友好关系;不协商就不可能进入对方领地,强行进入就是“侵略”,就会产生矛盾;不沟通就不能产生信任,就不可能有双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