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更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八、九成知识蕴含计算或与计算有关。因此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2011版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需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运算方式,不断在数学核心素养下培养自己独立的运算能力。多年的高年级数学教学,也让我体会到计算教学的重要性,每次测试总会发现一些学生运算能力较差,往往一些简单的计算都不能算对,更谈不上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数学运算。今年再次执教一年级,我在教学中对如何夯实计算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努力使自己的学生能在低年级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聚焦数学核心素养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让计算教学“动”起来
计算是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一直以来计算教学得不到师生的青睐,单纯的计算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怎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计算,使计算教學精彩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只有让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动”起来,激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激发他们的认知需求。
动手操作
皮亚杰说:“儿童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通过操作很好地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形成了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较好地理解了数及运算的意义,使数感得已形成和生发;通过交流,使学生发现了算法多样。在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算法同时,也了解了别人的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对数及运算的理解。同时,操作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它顺应了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又可集中注意,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操作中快快乐乐地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例如教学 2-5的分与合
让学生用摆出 4个圆片,再动手分一分圆片,在实际分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了 4的分成,然后要求学生有顺序的进行再次分 4个圆片,很快学生就理解了 4的分成,再通过观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记住 4可以分成 1和 3,或 4可以分成 3和 1,这样学生就一下记住了4的 3种分法。
动脑思考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一年级的计算没啥思考性,会算就行了,其实不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更应多动脑勤思考,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思维转变空间,放手让学生独自去想、去做、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求未知加数一课
先出示主题图,通过看图说图意,列出算式 8+()=10,让学生理解( )表示的是一个未知的数,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如何去解答这一问题,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里应填哪个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指名回答: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呈现了不同的思路:“看图”“用分与合想”“用加法算”“用减法算”。允许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探索不同的算法,相互交流、比较、创造新的算法,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明确可以想 8与几合成10? 10可以分成 8和几?也可以想:10里去掉 8得几?就是 10-8=2;或者加法熟练的孩子能直接得到 8+2=10。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这样的计算教学才充满活力。
让计算教学“说”起来
语文教学讲究“听、说、读、写”,其实在计算教学中,说也很重要,这样就能让算理看得见,让思维说得清。
说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说的训练,在说的训练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
首先通过数小棒,自然引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小棒,“数出 10根,捆成一捆”这一操作活动,从 10根到 10个一,从 1捆到 1个十,给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架设了很好的桥梁,数形结合,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十几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合成的。教材先是认识 12,让学生摆 12根小棒并不困难,但是要求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是 12根”,问题就变得富有挑战性了。由于刚刚认识了 1捆小棒是 10根,学生身边也有刚捆好的成捆小棒,因此,引导学生利用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1捆小棒是 1个十,2根小棒是 2个一,1个十和 2个一合起来是 12,进而完成数的意义的抽象过程。这样,让学生亲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我想通过“说”这一学习活动,不仅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数感,发展数学素养。
说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而应该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自己的思维外显,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得到发展,数学素养得到发展。
如:教学“9+4”,引导学生同桌讨论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圆片、小棒代替苹果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结果?”这样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说思考过程,“要把 9凑成 10,先把4分成1和3,9加1得10(同时把1根小棒与9根小棒合并)再加 3得13,引导学生理解“凑十法”。然后,老师让学生把小棒收起,动脑想“9+ 4”的计算过程。并引导学生结合移动小棒的过程,在算式中边说边表示出“凑十法”的思考过程。这正是: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说过了,才会真正理解。
让计算教学“活”起来
学生学习计算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既要传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让计算教学活起来。
形式多样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形式一定要多样化,特别是组织练习时,避免形式单一、方法简单,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课堂形式
中愉悦地学习,使计算教学富有活力。
例如组织新授时,可以创设合理的情境进行教学,也可以用故事串组织教学;练习计算时可以组织口答、抢答、开火车、找朋友、送信等形式进行。
渗透思想
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来说,核心素养下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从一年级开始就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教学比一比时,在学生学习时通过一个对着一个摆一摆或者一个对着一个连一连,渗透一一对应思想,并在摆一摆和连一连中感悟到较大的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较小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比较小数多。在教学数的
分与合时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学会一一列举。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努力,把培养运算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我们用“智慧”启迪“智慧”,聚焦核心素养,寻找各种着眼点,不断夯实计算教学,教学中要始终融合算法和算理 ,以“理”促“算”,更要根据知识体系整体建构 ,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提升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常熟市报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