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英
[摘要] 目的 应用探讨加强控制血糖护理对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的护理效果及影响。方法 将该院2016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共126例设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实际护理意愿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组内样本容量均为63例。患者均在临床对症治疗基础上配合护理,常规组接受一般护理,研究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加强控制血糖护理。对比两组血糖、肺功能指标变化及不良预后发生率。结果 患者入院时血糖及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临床疗护理后,两组上述指标较入院时均有改善,且研究组较同期常规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预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控制血糖护理的应用,可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改善肺功能指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慢阻肺;2型糖尿病;血糖护理;血糖;肺功能;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9(b)-0100-02
慢阻肺与2型糖尿病均为临床常见老年慢性疾病,多数老年慢阻肺患者在患病期间由于自身生理代谢机能老化,故存在较高的2型糖尿病并发风险,故临床中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常见性。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于慢阻肺及2型糖尿病损害相关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指出[1],合并糖尿病后由于患者自身血糖浓度变化,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风险也随之增加,可在肺部感染后引发自身慢阻肺急性发作或加重,增加肺功能损害,故在临床治疗期间实现对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对于其病情的改善、控制则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为应用探讨加强控制血糖护理对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的护理效果及影响,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共126例设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实际护理意愿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63例。
常规组:男/女为41/22;年龄分布區间58~77岁,平均年龄(67.52±5.21)岁;慢阻肺病程3~11年,平均(7.05±3.22)年;糖尿病并发病程1.5~6年,平均(3.75±0.82)年。研究组为男/女,40/23;年龄分布区间56~78岁,平均年龄(67.03±5.18)岁;慢阻肺病程2~11年,平均(6.54±3.13)年;糖尿病并发病程1~6.8年,平均(3.91±0.93)年。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包组间对比后,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肺功能检测、实验室检验及询问病史后均确诊为慢阻肺合并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经详解研究内容后,确认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住院治疗时间<7 d者;排除合并重症全身性疾病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肾功能性疾病者;排除护理配合度较差或中途自愿脱离研究者。
1.2 方法
患者均在临床对症治疗基础上配合护理,基础治疗包括呼吸支持氧疗、抗感染、解痉、电解质纠正等治疗措施,并根据患者糖尿病病情采取相应降糖药物口服治疗或肌注治疗。
常规组接受一般护理,包括病房体征监测、换药给药、用药指导及生活指导等措施。
研究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加强控制血糖护理:①健康教育。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故其在疾病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局限。对此,则需在治疗实施前,组织家属及患者同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慢阻肺合并糖尿病后,可由于并发症影响发生的各类不良预后情况及作用机制进行详细介绍,使患者可准确认识糖尿病对自身慢阻肺病情危害性,其次针对临床常用降糖药物类型、作用、服用方法及效果进行详细介绍,为患者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提供基础。②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实施,需由家属配合护理人员共同实施,由于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故其在疾病影响下,存在不同程度不良心理,故需家属及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引导,减轻情绪影响,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③血糖监测护理:患者治疗期间,需每日定时对患者各时段血糖进行监测记录,便于在患者血糖异常时,及时予以处理,降低影响。④用药及生活习惯干预:药物干预即每日定时指导患者进行药物干预治疗,确保患者按时服药;生活习惯干预即指导患者和治疗期间,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并对其每日膳食结构中摄取热量及糖分进行科学化配比,提升患者血糖变化稳定性[2-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血糖、肺功能指标变化及不良预后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观察指标中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肺功能指标变化对比
患者入院时血糖及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临床护理后,两组上述指标较入院时均有改善,且研究组较同期常规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预后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预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有研究指出慢阻肺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后,可由于自身血糖浓度的升高,降低白细胞活性,使粒细胞吞噬能力被抑制,进而增加患者炎性因子指标,从而使患者在抵抗能力低下时,易引发炎症感染,使慢阻肺病情进展,增加患者风险性,故加强对此类患者的血糖控制对于其慢阻肺病情的维稳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入院时血糖及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临床护理后,两组上述指标较入院时均有改善,且研究组较同期常规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预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加强控制血糖护理在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使患者及家属均可有效获知疾病风险知识及威胁性,为患者治疗护理配合的实现提供基础;其后,通过联合家属对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开展,帮助患者有效改善不良心理健康情绪,在提升情绪健康的同时,提升治疗配合度;最后,通过血糖检测、用药及生活习惯干预的实施,实现对患者血糖的有效检测,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进行解决,降低血糖浓度過高引发患者炎症感染风险,并通过监督用药及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有效干预,进一步提升药物降糖控制效果,加强患者安全性[6]。
综上所述,加强控制血糖护理的应用,可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改善肺功能指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炎症及氧化应激机制探讨[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8.
[2] 戴海燕,李小媚,张亮,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安全及有效性评价[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6):1106-1109.
[3] 李延玲,何萌萌,刘美娟,等.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IL-17,IL-18表达水平研究[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7,39(2):100-102.
[4] 韩玉娥.控制血糖护理对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3):124-125.
[5] 王永,李兰香,范远威,等.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2):325-328.
[6] 李延玲,郑雪婷,刘美娟,等.探讨T2DM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变化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7,15(1):54-55.
(收稿日期: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