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颖颖
【摘要】近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扬琴是一种民间乐器,主要是通过弹拨的方式实现对艺术的表达与思想的呈现。在扬琴众多的演奏技法之中,轮音技法难度较高且复杂,要想实现较为完美的艺术效果,必须对此演奏技法给予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主要以扬琴的轮音技法为例,对扬琴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浅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扬琴;教学方法;轮音技法
【中图分类号】J632.5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众所周知,扬琴在我国弹拨乐器之中发扬已久,而且其应用非常广泛,已经成为普遍流行的乐器之一。它凭借着自身清脆、优美的音色,通过多种变换的演技方法来将艺术感染力表达出来,因此,其逐渐受到更多民族和音乐爱好者的喜欢。在扬琴的弹奏过程当中,通过左右手不断的快速交替,来对琴弦进行打击,将持续的点进行系统性的串联,这个过程就是轮音。在进行扬琴艺术表达过程当中,轮音是被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应该对其给予认真的研究和分析。
一、扬琴的艺术审美特征
(一)线性审美特征
扬琴的演奏呈现线性思维,这离不开构成线性音乐思维的轮音技法,扬琴的音乐发声主要通过连续的击打,通过点状发音,加上连续性,就可以实现系统性和线性的音乐效果。为了实现这样的艺术表现力,需要将离散的和间断的打击点连贯串联起来,使其成为圆润的线,更加注重音乐的线条感和流畅性,因此要善于将颗粒状的“点”进行连贯表现。但这并非易事,应该对其进行足够重视,结合不同的角度和要素,可以对演奏方法进行多种多样的分类,但是不同的种类只是形式上的划分,基本原理却是大同小异的。也就是说,为了掌握轮音这一基本功,我们必须要能做到松、弹、均、衡。针对于“松”,要保证手臂松弛,在姿势端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将弹奏的频率提升,力度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的弹奏节奏需要,和对音乐舒适度的需求。要满足弹性,是指要保证前者的基础之上,还要保持其弹性,弹奏的力度要能够集中到准确的位置,顺势放松,回弹到精准音色位置,这样,动作才能更加利索轻巧,发出的声音也更为圆润。均匀,就是指各个音乐点之间的间隔是不同的,但是不能忽长忽短,忽快忽慢,要保持匀速前进,匀速前进对于初学者来说,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循序渐进,逐渐展开有效过渡,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形成自己的演奏感觉。力度要均衡,在弹奏时,如果力度不均,就会严重影响音乐表达效果,弹奏人员要保持双手的力度,进行有效平衡,这样音乐听起来才更加均匀,更加有韵律美。
(二)张力审美特征
在掌握了扬琴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手法之后,要保证其连贯性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是要控制弹奏的力度,这对扬琴弹奏的张力之美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科学地运用弹奏方法,准确控制力度,通过这种重量和激情速度的不断调控,提升演奏技能,使艺术来自内心感觉的有效渗透,这样的演奏才能够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扬琴弹奏的特点给予有效结合,进而使得音乐表现更有感染力,使人精神抖擞。
(三)韵味审美特征
扬琴除了声音的连贯性以及张弛力度以外,更有自己的特色。音速、音色、力度、幅度这些都会相互影响。诸多方面的有效结合,不同的组合方式,会体现出不同的韵味。优雅、苍劲、柔和,这些演奏的效果都将会随着这些演奏要素而展现不同的风格和韵律之美。例如在乐曲《黄土情》慢板的演奏之中,通过轮音奏法的有效演奏,能够使得其中的意境和旋律时而柔和,时而明亮,充分地展现了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及对这片土地百感交集的情怀,也体现出点与线相结合的中国音乐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在音乐感染力方面的培养,从音乐的各个特色当中,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不断在练习过程当中,感受自己不断进步的过程,更好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艺术表演之中,使得这种演奏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二、扬琴演奏技巧中关于轮音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心理过于急躁
在扬琴的弹奏过程当中,学生对于教师很多是进行一种盲目的模仿,在还没有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之上,就运用手臂来模仿老师舞动双手,通常学生会认为,只要把握好节奏,就能够完全掌握弹奏的技能,但是却忽略了手腕的放松。这样,学生在弹奏过程中,身体就不能够得到有效协调,手臂僵硬,这样弹奏出来的效果,音色就不可能达到实际音乐表达的需要。随着手的力度的调整不均匀和演奏时间的累积,学生整体的艺术表现会出现不连贯的现象,这种长期的错误练习会使得演奏者的力气用得不对,长此以往,演奏者十分容易疲劳,这对于其艺术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没有好处的。
(二)演奏方法常有偏离
在实际的扬琴轮音法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主要是强调手臂与手腕的有效结合,让手指和手臂都能够有效地放松,进行自然和连续的弹奏。手臂起到的主要是支撑作用,以手臂为支撑,来确保姿势的准确性,然后保证手臂与琴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合理的手腕力度等等,通过手臂,手腕,手指共同完成演奏。然而,有些学生在看到老师弹轮音时中指、无名指、小指飞快地抖动,误以为只要这三个小指配合得好就行,忽略了手腕的轴心作用,造成轮音不均匀、速度提不上去的情形。有的学生则只注意到老师手腕在快速轮音时的左右颤动,在手腕还不够灵活、放松的状态下,就单纯模仿了这个动作,虽然暂时的速度有了,但是在弹奏的过程当中,会忽重忽轻,声音发“飘”,形成错误的弹奏姿势,使得弹奏出来的作品的节奏和控制力度失衡,相关的力度强弱也无法控制,这无助于其基本功的有效夯实。
(三)击弦位置偏离
在演奏过程当中,不同的琴弦位置,其音色会有很大的差距,一般以距离琴码2公分左右的位置为准,这是琴弦振动最好的位置,音色基本能达到高音清亮、中音饱满、低音浓厚。若是过分靠近琴码击弦,则琴声干涩;反之,离琴码过远,則高音虚散、中低音易带杂音。可见,不同的击弦点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弹奏时手腕、手臂、手指的状态均很好,配合起来也觉得协调,可是声音却不和谐。这又是为何呢?原来是击弦点不在同一点上,往往是右手偏右、左手偏左,这样敲击出来的声音就较刺耳,这对很好地表现乐曲的内涵及意境无疑是一大障碍。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对这些位置进行精准教学,或者是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动作进行粗略和不认真地模仿,就会使得音色的准确度大大降低。
三、完善扬琴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G大调长跑训练
在各种大调之中,扬琴的G大调是最全的,因此,我们以此切入点,给学生们一个集中练习的机会。之所以将其起名为G大调长跑训练,主要是借鉴了长跑运动中的一些训练方式的特点,可以利用G大调的长度优势,给学生们制定一种不同的训练方法。加强这种长跑式的训练,正如运动员在进行长跑训练的时候一样,一旦开始跑起来,那么在中间就不能够间隔或者停下来休息,即便是累了,可以适当调整一下速度,稍微慢下来一些,但是不可以彻底停下来。我们在此借鉴了这方面的经验,并结合了扬琴的演奏和练习需要,运用这样的原理延伸,不断地在音阶中进行循环式和周期性的跟进,从G大调的最低音,逐渐过渡到最高音,然后再回到第一音等等,这样才算一个有效的循环式练习。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如果累了想要放弃,教师一定要引导其放松,坚持到终止后才可以停下来。在这样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多的耐力和韧性,使其基本功得到了显著增强,音符也变得越来越密集,演奏效果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好,通过这种系统和长期的训练,学生这种急于求成的现象就可以达到避免。
(二)击弦位置统一的训练
首先端正学生们的弹奏姿势:通常情况下,可以拿个尺子,放在学生两个小臂上,让学生来加强对相关基本功的练习。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手腕弹动时,保证尺子不能够掉下来,学生在这样的意识和提示之下,就会更加重视和留心手腕的弹动,无形之中,学生的动作就能够得到不断的专业化的训练和培养;其次主要采用“点”训练法,准备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圈,圈内用蜡笔涂上一层厚厚的色彩,让学生左右竹交替击打,要求不能超出圈外,若是不小心超出圈外,琴竹的皮套上沾满蜡笔的颜色在白纸上很容易就显示出来,由此学生也就知道自己打得是否准确了。这个圆圈的大小可根据学生训练程度而定,可从大圆逐渐过渡到小圆,再到一个点。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击弦位置能够变得更加准确,对基本功的提升也起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对音色的有效把控
训练过程当中,在手型和姿势都能够得到正确培养的情况之下,每次练习时,我们加强对于G大调高音区的练习,通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学生们在这个方面的音准是最难控制的,因此在每次练习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十分钟的轮音训练,类似于之前的长跑训练的方式,使得高音区得到充分地练习。也可以在练习过程中,用持续的弱轮,或者由弱到强,再到弱的轮音方式来控制整个音色,这样有助于学生今后能很好地把控和协调整个音乐的演奏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扬琴是一个非常好的民族乐器,我们应该对其给予足够重视。针对于扬琴的学习,可以发现轮音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技巧需要完善和提升,作为教育人员,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教学感受,对其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扬琴技能,这为其后期的发展和音乐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易婉婷.扬琴曲《湘墨》的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8.
[2]谭希.论现代扬琴作品中特殊技法的运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3]刘洋.扬琴曲《黄梅随想曲》演奏分析[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7.
[4]李小岗.浅谈扬琴轮竹技法与演奏要点[J].北方音乐, 2016,36(24):33-34.
[5]胡婧.扬琴琶音技法的应用初探[D].太原:山西大學,2016.
[6]黄艳.扬琴的技法与艺术表现力的展现分析[J].北方音乐,2015,35(23):73-74.
[7]陈文敏.扬琴曲《昭君怨》的演奏技法与艺术特征探析[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