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为中国新闻史奉献一生的“90后”

2019-12-13 07:16袁文幻
晚晴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吴玉章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

袁文幻

93岁的方汉奇被称为“新闻学熊猫”。2014年虽然在中国人民大学办了退休手续,但他在新闻史研究和教育上从未退场。作为新中国资历最深、教龄最长的新闻史学家之一,他带的学生大多已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新闻学院的教授和学科带头人。

方汉奇,中共党员,1926年12月出生于广东普宁。1950年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至今。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2017年9月28日,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100万元全部捐给中国新闻史学会

2017年9月28日,方汉奇获得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奖金100万元人民币。刚领完奖,他马上给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现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发了条微信,“昌凤,我要捐款”。

他要把这100万元全部捐给中国新闻史学会,用来提高学会授奖的额度和促进新闻史研究。

“在方先生的印象里,我们一直都很穷”,陈昌凤说,新闻史学会没有拨款,会费5年一交,每人20元,不够请一位秘书。上世纪80年代申请建学会的时候没有钱,办公经费、办公场所和电话都是借用方汉奇的。这个全国唯一的新闻学一级学会,和中国新闻史研究,就像方汉奇一手带大的孩子,他总想着它们能“体面”些。

用66年把冷板凳坐熱

1953年他被调到北京大学讲中国新闻史,1958年去了中国人民大学。在一次和时任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的会面中,吴玉章叮嘱他“新闻史很重要”,“要好好讲”。这一讲就是近70年。

方汉奇回忆,刚到北京大学上课时没有一本系统的新闻史教材,“无米下炊,只有靠水来凑”。他通过学生们的表情知道他们听得不满意,一个星期心里都不痛快。

于是他便自己“找米下锅”。他一边先讲古代新闻史,另一边在假期往各大图书馆、资料室里钻,准备近代新闻史。他编写的《中国近代报刊史》被评价为“近30年新闻史学研究的奠基之作”,订正了前人错误200多处。

“其实他在课上讲的只是大海里的一瓢水”,方汉奇的大脑就像一个容量巨大的硬盘,甚至历史上哪篇文章出自哪家报馆,门牌号是多少都储存在他的大脑里。后来他开的课,学生来迟了往往都要挤到窗户边站着听。

新闻史是新闻学院较冷的一门,在方汉奇80寿辰时,有学者感慨,方汉奇一坐就是55年的冷板凳。如今,这个冷板凳,他已经坐了66年了。他组织编写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等书籍被誉为国内新闻史最权威的教材。

这个93岁的老人节俭了一辈子。除了这100万元,方汉奇之前把凝结了他多年心血的十万张学术卡片也送人了,收藏的大量的珍贵的旧报刊也捐给了学校。以前有人给他写信讨教问题,他得知对方生活艰苦,还会把邮票夹在回信里,再包上一点钱。

这次转账的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多次凑在他耳边大声地强调“钱捐了就回不来了”。满头白发的方汉奇一直坚定地点头,“知道。”(来源:《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吴玉章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
吴玉章:“我是不动摇的,决不会二三其德”
吴玉章的爱国故事
Rethinking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 Brief Analysis of“Green Eyes”in An Encounter
洋学生娶个乡下妻子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物理人物图书系列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