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阳信鼓子秧歌诞生于黄河三角洲地域的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洋湖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由最初2007年洋湖乡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秧歌艺术之乡”,到2009年“阳信鼓子秧歌”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到2010年阳信鼓子秧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现在非遗的视野中被人们所逐渐知晓,影响力逐渐扩大,阳信鼓子秧歌的发展现状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积极发展态势。
【关键词】阳信鼓子秧歌;发展现状;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阳信鼓子秧歌属于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是山东鼓子秧歌的一个分支,因其产生于阳信县洋湖乡一带而称为阳信鼓子秧歌;最初人们把它称为“打鼓子”,也叫“大鼓子秧歌”,或叫“跑秧歌”,清朝乾隆年间叫“武秧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普遍称之为“鼓子秧歌”。
一、阳信鼓子秧歌的起源说
关于阳信鼓子秧歌的历史渊源,说法不一又差距很大,具体的产生年代已经无从考证。根据滨州文艺术志记载,阳信鼓子秧歌产生于公元六百二十四年的前唐时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流传于民间的说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一)泰山奶奶娘家說
在当地的老艺人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凌霄阁,后又大秧歌”。凌霄阁是阳信县最大的古建筑,也是传说中泰山奶奶的娘家。每年的正月十六是泰山奶奶回娘家的日子,为了庆祝泰山奶奶的到来,在凌霄阁举办古庙会,来自惠民、商河、无棣、庆云、济阳等各县的客商都聚集到这里,烧香还愿,热闹非凡。
(二)自娱自乐说
在当地有人说“阳信鼓子秧歌于商河鼓子秧歌属于同一种秧歌、同一个秧歌流派,只是因为地域不同而名称不同”。两者都是老百姓为了庆祝丰收、休整体力时在节庆日时表演的一种活动,属于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流传的久了,就成为一种固定的秧歌表演形式,时至今日,就成为了现在的阳信鼓子秧歌和商河鼓子秧歌。
(三)躲避敌人说
最早相传是有古代某正义之师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杀,巧妙地混入民间秧歌队伍中,装扮成民间舞蹈的演出者没有被发现,成功的躲避了敌人,由此演义而来。
(四)军事打仗说
在当地群众中相传,阳信鼓子秧歌与古代军事息息相连,起源于古代带兵打仗时的阵容和阵法,传说表演的是古代军事家孙膑与庞涓打斗的故事,在道具鼓、鼓槌、棒、伞的运用上,伴奏乐器大鼓、大锣、手锣、钹、大茶、小差的选择上,以及动作敲、击、跳、跃的战斗性,可以看出其“武”。现在观看阳信鼓子秧歌表演,也可以发现在队形变化中已然存有军事阵法的气息,可见阳信鼓子秧歌起源于军事打仗这一说法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无论是哪种起源说,都是当地老百姓继承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说法,更是流传在老百姓心中的希望和寄托,有其存在的道理也许还有其他说法还没等记录下来就已经消失了,应当庆幸还留下了这几种关于阳信鼓子秧歌起源的说法。
二、阳信鼓子秧歌的发展现状
阳信鼓子秧歌在新时代背景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村子里很少有人跳秧歌到现在各村大力支持鼓子秧歌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作出积极的举措,改善了鼓子秧歌传承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现状,全县上下积极保护、传承阳信鼓子秧歌,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提到了新的高度。
(一)阳信鼓子秧歌之政府视角
领导重视,规格提升;积极筹备,紧锣密鼓;省台直播,宣传预热;规划建设,全面展开。自2017年以来,“阳信鼓子秧歌文化艺术节”上升为“中国—阳信鼓子秧歌文化艺术节”,以县委、县政府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使艺术节的档次和规模提升了一个大大的台阶。以第五届中国—阳信鼓子秧歌文化艺术节为例,2018年2月7日,县委办、县府办下发《关于印发<中国—阳信第五届鼓子秧歌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的通知》,随后洋湖乡出台了《关于成立洋湖乡鼓子秧歌文化艺术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责任分工,划定责任区域,使得艺术节筹备工作高效而有序的积极进行。
(二)阳信鼓子秧歌之群众视角
家乡的民间艺术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重视,无疑对当地群众有积极的影响。早在前些年阳信鼓子秧歌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在家跳秧歌,出现老艺人想传也无人可传的现象,导致其几度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现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老百姓家家户户支持阳信鼓子秧歌的工作,以洋湖乡为代表的鼓子秧歌队的活动组织极为浓烈,逐步形成了以洋湖乡张王村、西焦村为代表的鼓子秧歌特色村;中河南王村、赵楼村、西于村、勃李村等村子的鼓子秧歌爱好者,每年都为正月十一举行的鼓子秧歌文化艺术节积极进行集体排练,为年初展演全力备战,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
(三)阳信鼓子秧歌之表演视角
洋湖乡不仅将鼓子秧歌这一民俗文化继承和发展起来,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土生土长的秧歌融入舞台元素,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加入表演艺术,使得阳信鼓子秧歌更具有观赏价值和表演价值。阳信鼓子秧歌表演形式多样化,舞姿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宏,动作节奏分明,强弱有序,膝盖的“颤—颠”动律贯穿始终,既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又表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有活动展演或者比赛时,当地的群众(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回村参加排练演出,既愉悦了身心,又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四)阳信鼓子秧歌之教育视角
阳信鼓子秧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具有的地域性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是非常值得传承和发展的。阳信县政府及有关文化部门正是因为认识到了阳信鼓子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教育价值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了鼓子秧歌进校园、拍摄宣传片、摄制录像、组织专门人员记录和整理相关文字材料等措施,通过一列活动来提高群众的文化意识,扩大阳信鼓子秧歌的影响力,宣传本身的教育内涵,积极响应国家重视文化发展的政策,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阳信鼓子秧歌的多元化发展
秧歌扭起来,讴歌新时代。阳信县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得到重视后,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鼓子秧歌这门传统艺术,发展好这一特色文化,阳信县各个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政府各部门的支持
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国家级专家送锦囊。为了保护传承好阳信鼓子秧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专家们提出许多智慧性、实用性的建议,与传承人交流思想,渗透专业性知识,助力阳信县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区域能力;市场监管局巡查监管,综合行政执法局做好保障。为确保每次鼓子秧歌文化活动安全有序的开展,市场监管局都提前做好食品安全的后勤保障工作;综合行政执法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精心准备、细化分工、夯实责任,全力以赴做好活动期间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二)村落社区的组织
积极筹建专业秧歌表演队伍,将秧歌表演常态化、专业化。为了呈现最佳舞台表演效果,聘请专家指导培训,重新编排节目形式,优化服装造型,既保留原汁原味的表演模式,也适应现代舞台的发展需要;着力实施“文化靓乡”战略。阳信县为了活跃全乡群众文化舞台,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和群众为主体的文化活动,面向社区广泛开展各类鼓子秧歌展演活动。
(三)秧歌展演活动
按照“小型多样、室内外分散、因地制宜”和“业余、自愿、休闲”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深入、自发地开展了各类文化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的热情,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搭建百姓大舞台,县文化站定期指导。由各乡镇组织各区域的活动,更大范围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为阳信鼓子秧歌在村子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组织农民春晚、消夏晚会、“迎国庆、庆丰收”广场舞大赛、健身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等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中国—阳信鼓子秧歌文化艺术节。通过文化艺术节这种大规模的文艺展演,在实现阳信县各乡各村的交流切磋,调动群众参与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阳信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
(四)舞蹈比赛、海外交流、借助媒体
阳信鼓子秧歌国家级舞台获金奖。2018年9月,第四届“乐生活·常青藤杯全国中老年优秀文艺节目邀请展”在威海举行,本次演出是阳信鼓子秧歌首次登上国家级舞台进行表演,也是首次取得国家级表演金奖的荣誉,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阳信鼓子秧歌贵在传承,重在创新,舞向世界。新加坡报业集团记者孙玉田曾先后多次来县里调研鼓子秧歌发展情况,并代表新加坡文化艺术节主办方向阳信鼓子秧歌抛出橄榄枝,力争将阳信的美景和鼓子秧歌展现在国际化舞台上;以“中国—阳信鼓子秧歌第五届文化艺术节”为例,媒体采风,各显神通;在举办活动期间,通过网络宣传吸引了来自上海、天津、济南、烟台、东营等地的游客前来观看,现场累计观看人数达十万人,通过大众网、滨州网、阳信网直播山东进行全程直播,据说在线点击量超过800万次。
(五)进校园
阳信鼓子秧歌传承人定期到小学校园教习鼓子秧歌,秉承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洋湖乡中心小学聘请校内及校外技艺精湛的鼓子秧歌民间艺人和表演者作为辅导老师,向孩子们传授原汁原味的鼓子秧歌指,并启动秧歌大课间;阳信职业中专舞动助力非遗传承。传承秧歌艺术,打造精干队伍,让秧歌人年轻化,是阳信县文化馆的策略之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女学生被选定为最佳人选,同时也实现了特色课程与舞蹈课程的完美对接;加强与专业院校的联系。阳信县与山东省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山艺舞蹈学院的师生多次来洋湖乡对鼓子秧歌进行调研采风,并根据在各地调查研究的非遗舞蹈整理编写了《我的家乡·我的舞蹈》;校本课程。为使洋湖鼓子秧歌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全乡中小学专门开设了阳信鼓子秧歌课程;县文化馆和教体局结合相关情况,将阳信鼓子秧歌的整理匯编成了名为《爱我家乡》的校本教程,并在部分学校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晓真.从乡俗仪礼到民间艺术[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
[2]李宝铎.山东鼓子秧歌和鼓子秧歌文化[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4).
作者简介:王珍(1988—),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滨州学院,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