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索尔维格之歌》是挪威著名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的一首代表作,是戏剧配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他将挪威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到和声作曲技法当中,以抒情优美的旋律刻画了女主人公纯洁美好的音乐形象,使音乐与文学得到完美融合,让人加深切的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更好的审美与情感体验。
【关键词】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曲式结构;调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爱德华·格里格(E.Grieg,1843-1907年),是挪威著名的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自幼跟随母亲学习钢琴,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能够较早的接受音乐文化熏陶,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1858年,格里格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进行严格系统的学习。受到欧洲民族运动思潮的影响,逐渐认识到挪威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致力于挪威民间音乐的创作,是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者。1874年,因格里格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政府给他颁发终身年金。格里格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永恒经典,是因为他扎实的作曲技法受到门德尔松、肖邦、舒曼等作曲家的影响,借鉴了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作曲手法。英年早逝的挪威国歌作者诺尔德拉克(R.Nordraak)对格里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其明确自己要成为一名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者。因此,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常以挪威民间音乐、民间舞曲特有的曲调作为旋律素材,再进行精雕细刻、艺术提炼。格里格的大量作品中,歌曲和钢琴占据重要地位,音乐风格多以抒情为主。作品题材除了體现爱国情怀,主要取材于挪威自然风光、淳朴的乡村生活及民间神话传说。其中,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以民间曲调为素材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等是他的经典之作。
1874至1875年间,格里格为著名戏剧作家享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年)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作了配乐,他从戏剧配乐中选出八段音乐,再改编成两套管弦乐交响组曲,定名为《彼尔·金特第一、二组曲》,每个组曲分别由四个乐章构成。每一乐章的写作手法简朴通俗,音乐风格具有浓郁的北欧民族风情,成为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世界名曲。《培尔·金特》组曲是以挪威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具有较强的讽刺意义。剧中的主人公名叫培尔·金特,是一个游手好闲、放荡不羁的农家子弟,与美丽的姑娘索尔维格相爱。在参加朋友的婚礼时拐骗走了新娘英格丽特上山同居随之抛弃。在山野逃窜过程中遇上山妖,不仅逼婚还受尽凌辱。幸好村民的钟声惊破黎明,培尔·金特得以脱离魔窟回到山村。但他终究不能安分度日,老母亲溘然长逝后,他乘船出海浪迹天涯,经历了种种离奇冒险,最终所有的幻想都遭破灭。晚年辗转回到故乡,却发现昔日的恋人索尔维格仍然等他,最后培尔·金特倒在她的怀中死去。忠贞的索尔维格看着怀里死去的培尔·金特,依旧幻想着自己能在天堂与他相见,一直哼唱着:“在天上相见,在天上相见……”这就是在整部戏剧中流传久远的等待之歌——《索尔维格之歌》。
《索尔维格之歌》是《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中的第四乐章(末乐章),主要由小提琴、中提琴、单簧管、长笛、圆号和竖琴演奏。乐曲始终以小提琴奏出淳朴婉转的旋律,将人引入到音乐情绪中。弦乐器的前奏和尾声,由一个相同结构的乐句首尾呼应,听起来更觉余味无穷。《索尔维格之歌》是一首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的民歌风格歌曲,由引子、两个主题和尾声组成,全曲的结构为:引子+||: A B :||+尾声。二部并列曲式是由两个主题段落构成,由于调性、节拍、和声、旋律、音乐情绪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用A和B表示。《索尔维格之歌》乐曲的第一部分以抒情为主,第二部分以花腔为主,调式上从a小调转为A大调,拍子上从4/4拍转为3/4拍,音乐速度也有变化,从行板变为小快板,从比较匀称的变成一长一短的节奏,使得两个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乐曲结构层次。
乐曲的引子以a小调开始,4/4拍,旋律节奏平稳,营造出一种沉郁、忧伤的氛围,明确了乐曲的整体风格基调。引子短小,和尾声的结构一致共9小节,构成首尾呼应。当弦乐演奏完温柔抒情的引子之后,进入第一部分,A段。A段是方整型乐段,一共四句,结构为4+4+3+4。开头第一句主旋律优美绵长,低声部以五度柱式和弦持续伴奏,在节奏上造成了一种不安和凄凉的气氛。第二句大小调交替使用,从a小调转入C大调,并在C大调的主和弦上结束,构成T-S-D-T完全终止。第三句是第一句的发展,结束在a小调的属和弦上,构成不完全终止。第四句是第三句的变化重复,最终结束在a小调主和弦上。A段以暗淡柔和的调性色彩、级进上行的旋律让人感受到充满哀伤的情绪,表现了索尔维格对爱情的期盼。格里格采用调式的转换、在声部中加进了半音的进行,加强了音乐色彩的紧张性,体现了索尔维格内心的不安。正如歌词写到:“冬天早过去,春天不再来。夏天也要消逝,一年年地等待。我始终深信你一定能回来,我曾经答应你,我要忠诚等待你,等着你回来。”(翻译选自《高等师范声乐曲选集 外国作品(一)》)。
乐曲进入第二部分,B段。调式转为A大调,3/4拍,一共三句,结构为5+4+4。大调音乐色彩明亮,旋律采用连续小符点、切分音节奏,体现了挪威民歌的风格特点,与A段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段花腔性的旋律只用“啊”来演唱,一长一短的音符组成的生动节奏型用很轻的力度唱出,句法比较自由,表现了索尔维格喜悦的心情。最后,以二连音和三连音的交替作为结束。格里格不仅用忧伤的曲调让观众深切感受到索尔维格的悲伤,为索尔维格重逢时刻给予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
最后,A、B段再重复一遍,但歌词迥然不同,表达的思想内涵也不同,情感升华到另一种境界。“假如你现在还活在人间,愿上帝保佑你,当你跪在上帝的面前,愿上帝祝福你。我要永远忠诚地等待你,我等待你回来。你若已升天堂,就在天上相见,在天上相见。啊……”为加强全曲的收束感,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格里格在全曲尾声再现了引子的素材。
通过对《索尔维格之歌》音乐形态分析,深刻认识到,格里格作为民族乐派著名作曲家,将挪威民族民间音乐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规整,常运用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或大小调交替。大胆运用富于色彩性的和声创造性手法,运用各种结构不协和和弦,在大小调和声基础上加以进行调式化的和声处理,使音乐更鲜明突出,更加饱满丰富,与其他作曲家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后来的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培尔·金特》组曲的创作中,格里格以最优美的旋律为尔维格谱写了颂歌,使音乐与文学相得益彰,让人加深切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更好的审美与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李艺.凄美的神话——索尔维格之歌[J].音乐研究,2006(7月下).
[2]刘康华.格里格的半音和声技法及其风格探讨[J].中国音乐学,1987(1).
[3]言青.悠长的歌声——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J].中国音乐教育,1990(2).
作者简介:廖幸瑶(1989—),女,汉族,广东兴宁人,本科,音乐讲师,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现任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音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