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容,张洪亮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民艺”一词起源于日本,取自 “民众”的 “民”与 “工艺”的“艺”,其在最初是被定义为 “民众性的工艺”[1]。最早提出者柳宗悦称之为“民众艺术”,并在代表作《工艺文化》一书中用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有关“民众艺术”的性质,大致可概括为:一是为满足普罗大众基本生活;二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三是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大量制作的;四是以价廉物美为根本宗旨;五是作者都是匠人[2]。换而言之,民间工艺既不包括历史上著名的器物,宫廷或名门贵族使用的器具也不纳入其中,它是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服务的。以现代的话来概括,就是司空见惯且性价比高、为满足实用功能而制造的物,是普通民众生活中日常使用的器具,如家具、服装、农耕用具、祭祀用品以及民间绘画、雕刻、剪纸等。
随着时代变迁,“民艺”一词演变出了多种含义,如今的“民艺”可理解为“民间艺术”或“民间手工艺”。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研究,其内涵不仅包括民间工艺,还包括丰富人们精神需求为主的民间艺术作品,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包括民俗、信仰等在内的艺术都被囊括“民艺”之中。可见其内容之宽泛、涉猎领域之丰富,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国家和民族虽各有不同,但均有自己独特的民艺学,在研究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共通性时,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与参考作用。
民艺学与民俗学、艺术学关系密切,通过借鉴艺术学理论方法,在必要的理论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特性。不仅如此,它还具有研究民俗学的功能,是一门研究民间艺术的学科。民艺大致可分为两种主题:一是以审美和精神生活为主题;二是以实用和物质生活为主题。芜湖通草画作为装饰美化类中的一种,与其他各类民艺品相比,其形式上独树一帜且风格迥异,吸收了广州通草画绘画与苏州通草画塑形的优点,融会贯通,逐步发展成集装饰、观赏、收藏等为一体的极具本地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芜湖通草画是纯手工制作的艺术,以优质通草为主要原料,艺术表现手法多按国画章法布局,经捏、压、裁剪、染色、拼贴等技法制成。其有别于别类画种,具有浓厚的本地民间艺术特色,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份不可或缺的遗产。从民艺学角度来说,一门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要想有着源源不断的活力,不但艺术形态要富有多样性,而且又要具有物质与精神文化双重内涵。芜湖通草画它的创造者是普罗大众,创作题材一般都与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事物有关,审美观念与价值理念自然而然地融入作品当中,具备了让民众产生共鸣的人文关怀,并且成为民众表达情感的有效途径。芜湖通草画能够成为江城著名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并且传承至今,是因为它不仅向世人展示了江城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还凸显了本地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
芜湖通草画自诞生起,就一直扎根于芜湖传承至今。在实用主义至上的今天,传统的芜湖通草画已吸引不了人们的兴趣,被归类为丧失了实用功能并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的手工艺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机械生产很大幅度上降低了工艺品的制作成本。芜湖通草画是传统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无法规模化、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是一门劳动时间成本较大的传统手工艺。相较于芜湖通草画,多数的工艺品更加的具有实用性、廉价性和丰富性。种种因素对芜湖通草画的销售与制作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对它的传承与发展也造成了不良的连锁反应。新的时代、面临新的挑战,芜湖通草画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形势相当严峻。
据沈嘉禄研究,著名的油画收藏家王文富先生在若干年前于德国纳高拍卖会上拍到了十几件成套的如水彩画般的画作,所用的材料相当特殊,非纸非绢,以前从未见过[3]。经过他的一番研究,就此打开了尘封已久的一段有关外贸通草画的历史。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进入欧美市场,古老又神秘的东方文化刮起了一股“中国热”。迫于当时科技的局限,摄影技术还未面世,商人们雇用了一批画工,将西方绘画与本土绘画相结合,绘制出了独具东方特色的通草水彩画。当时来中国做贸易的西方人借助于通草水彩画将自己在中国亲历的风土人情带回西方,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古老韵味。外贸通草画的出现立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驰名海内外。它的起源是在广州一带,主要用于出口,当年国际市场的需求促进了通草水彩画在南方通商口岸的兴起。其描绘的题材比较广泛,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也很丰富,主要表现当地的官员、作战的勇士、街头杂耍场景、百姓生活等。从民艺学的角度分析,通草水彩画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迎合大众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而诞生的手工艺品,并承担了向外界传递东方风情的使命。
1957年,芜湖通草画创始人——工艺美术厂羽毛扇画师谢醴泉,以自己擅长的剪通草技艺,依照徽州地区独有的新安画派章法,将传统的苏州通草画制作步骤加以改进,经裁剪、着色、拼贴等革新技法,创制出了具有本地特色且样式新颖的通草画[4]。早期的芜湖通草画所选题材多与本地文化及大众审美相关,以花鸟为主,画面自然淡雅。工艺上可谓是层次繁多,错综复杂,可浓可淡,星星点点,有疏有密。经谢醴泉手中创制出的芜湖通草画,如《四季花鸟》《玉兰群鸽》《荷花水鸟》等均是传世佳作。随着技艺的日益成熟,继而又进一步制作了对技术性和艺术性要求更高的通草人物画,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以及表现时代感内容的《万里长城且为忠魂舞》《和平万岁》等富有精神内涵和工艺特色的佳作,扩大了通草画的艺术表现范围。 随着201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芜湖市有关部门大力宣传本土化的传统手工艺,积极开展芜湖通草画的宣传和保护工作。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芜湖通草画的发展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内容上,都迈上了崭新的台阶。
当代芜湖通草画传承人毛艺涛研制创新之法,经过多年努力钻研,创作了多幅深受市场广泛好评的通草画佳作,产生巨大反响。改良后的通草画需要经过剪切、拼贴、堆叠、染色等步骤,其过程需要将通草片剪成相应题材的形状,通过手指施力依照不同种类的形态塑型,再将塑完形的通草片上色拼贴,最后固定在背景画板上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制作完成的通草画清新素雅,造型逼真,往往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追溯以往几代,芜湖通草画多以平贴的形式为主,也可以理解为浅浮雕样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大众审美的变化,慢慢发展成如今的这种富有层次感与立体感的半浮雕样式通草画。早期的芜湖通草画师受到工笔画的影响较多,大都以工笔画法来制作通草画,题材也多以花鸟鱼虫居多。以芜湖工艺美术厂现存的一幅通草画《白孔雀图》为例,其羽毛的制作就是先用工笔画法上色后,再使用剪刀简单的修剪出毛边拼贴完成。这样制作出来的通草画工艺稍显粗糙,画面经不起推敲。鉴于此,芜湖通草画传承人毛艺涛复刻了一幅《白孔雀图》(图1),在制作过程中总结前人经验,加入自己的创新理念,将通草纸加工处理成单片羽毛后,再依照真实羽毛的绒边,用剪刀将通草纸的边缘剪得粗细均匀且错落有序,更加富有立体感与真实感。以这种方法制作出的羽毛,一天也就只能制作出2~3片,极其的耗费时间和精力。复刻的《白孔雀图》画里的孔雀羽毛色泽淡雅素净,骨骼结构清晰灵动,身体部分几乎都是利用堆叠的制作技艺,最厚的部分通草纸多达17层之多。在制作这类需要通过堆叠来体现层次感、立体感的通草画时,毛艺涛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新之法,他将其称之为“闷”铜丝。所谓“闷”就是使用毫米级的铜丝,将它缓缓穿入通草纸中以起到固定与塑形的作用。整幅作品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一片羽毛就需要反复修剪、细致刻画,足以证明其工艺的考究与传承的用心。当代芜湖通草画在创作中融入了民众的审美观念与价值理念,民艺与人精神层面密切相关的本源性,反映出它的发展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执着。
图1 白孔雀图
在不断更迭的历史长河中,民艺通常没有固定的内容,它从社会生产生活中找寻灵感,以民众创造为依托,是带有原发性的艺术。从艺术价值分析,芜湖通草画作为本地传统民间工艺,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题材多与当地人文习俗、自然景观、社会形态等有着密切关联。不论是花蕊蝶翅、凤冠綈带,或是亭瓦楼砖、山峰树丛,都是通过生产者观察,发现自然之美,并用灵巧的双手创作出的。如今的芜湖通草画题材大都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为内容,有“如意”“祈福”“长命”“吉庆”等题材,其艺术价值在于向世人展示了富有包容性的人文之美。从羽毛扇画师谢醴泉创制地方性特色的芜湖通草画,再到传承人毛艺涛的继承坚守、创新突破,无不体现了其作为一种物态化的文明参与到民间社会当中,推动了人文创新。相信通过未来发展,芜湖通草画不仅能够推动民众的审美导向,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
从社会价值分析,芜湖通草画的小众性是因其工艺繁杂,学习的门槛相对较高,手工赋予的价值很难在市场上获取短期的回报,致使了解的人少,学艺者就更少了。现如今有很多传统手工艺都陷入了一个“怪圈”,想着用牺牲价格的方式来换取走入千家万户的机会。传统手工艺一旦这么发展下去,会使得原本就稀少的手工艺从业者更加难以维持生计。例如传统的徽州三雕已渐渐地被机械化流水线所取代,产量高且成本低,从消费者的角度,人们更愿意去购买这些工业制品,循环往复愿意投资的人也寥寥可数,市场得不到良性发展。如今一边是困境,一边是机遇,随着长江巨埠芜湖的崛起,商业繁荣促进了其市井文化的发展,为各类文化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石。因此,保护与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成为各地政府的头等大事,在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和民间力量的通力协作下,芜湖通草画于2016年6月正式成为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保护和传承芜湖通草画艺术,逐步成了芜湖提升自我品牌形象的一种重要方式。未来计划通过民间手艺人与专业院校联动合作,让芜湖通草画走入校园,打造属于芜湖地方性独特工艺课程,促进通草画普及,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这门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学习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对通草画进行深入研究,让通草画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以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性和具有地域特征的观赏性走入市场,成为国内外收藏家的藏品、馈赠友人的文化礼品,走入平常百姓家。芜湖通草画作品将会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宣传工具,推动芜湖的文化交流传播和经济发展。
科技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解决了人类的基本生存问题,艺术的出现却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轨迹。一个民族若没有精神上的支撑是无法长久发展的,艺术创作便是其外在的体现[5]。艺术源于生活,芜湖通草画和人们的生活、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它的兴起、发展和衰落也都深刻反映出时代背景。所以芜湖通草画不仅是珍贵的民间手工艺术,其反映出的民艺学哲理更能成为研究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快销品牌相互融合的今天,其逐渐走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手工艺只有在展现其独特魅力的同时,吐故纳新,多元化发展自身优势,才能在众多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曾提到过,否定传统并不是创新的本源,而是应该在传统带给我们的价值中谋求发展,并将其精髓发扬光大。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如今,在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手工艺的精髓发扬光大,创造工艺文化的新时代,成为摆在所有手工艺传承人和众多管理、传播、推广、研究等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保护,需要的是对传统手工艺真正的坚守与创新;需要的是脚踏实地投入实践、开发完善。只有创作出为社会所喜爱,并且可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品,传统手工艺才有传承和发扬的机会,这也是芜湖通草画的生存之道。